《抗战日报》首任总编辑赵石宾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榆次东阳村赵氏家族目前保存有清代形成的缣帛宗图,距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该宗图中记载着与我同辈族兄赵庆之子赵荣国,即赵石宾,他是赵氏楷宗“荣”字辈第十六世人。他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抗日斗争贡献了毕生精力,是我们家族引以为傲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赵石宾宗族名赵荣国,字石宾,生于1914年。父亲赵庆,字余三,是清末秀才,精通医术,喜爱文学词赋,常与榆次文坛名秀侯之麟、常望春、常麟书和诗唱赋,时为榆次自阎南图以来最知名的学者,曾执教于太谷铭贤中学。
  赵石宾受家庭文化熏陶,五岁启蒙,十岁入铭贤中学,十四岁即能诗善文。1931年17岁时转到太原读高中,与李文光、李岂夭(即李延、冯道,后为中共山西特委成员)组织太原学生读书会,宣传革命道理。1932年考入山西大学,时值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全国抗日呼声风起云涌,他和李岂夭等同志建立和领导“抗日反帝大同盟”,编印《学生新闻》刊物,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不久被当局解散查禁,他也被迫离开太原,流亡北平。1933年赵石宾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五月,吉鸿昌、冯玉祥等在张家口市举起抗日同盟军义旗,赵石宾毅然前往担任《张垣民众日报》编辑。1936年9月18日,山西省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救亡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成立,简称牺盟会。随后,赵石宾被组织派回太原,担任牺盟总会宣传委员,负责总会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报的编辑工作,编辑发表了针砭时弊的社论、评论,以及抗日课本、救亡鼓词等通俗读物。1937年9月,由留守太原的牛荫冠、吕调元、赵石宾三人组成牺盟总会党的核心小组,秘密从事地下活动,编印了大量抗日救亡小册子等宣传材料,向各地牺盟会和山西新军进行革命宣传。1938年2月,赵石宾到吉县姚家畔山西新军领导机关二战区政治部宣传科任副科长,主编二战区政治部《政治周报》。次年2月,政治部机关驻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赵石宾任山西新军黄河出版社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和 《牺牲救国》报总编辑,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时他主持编辑出版的刊物有《政治周报》《黄河战旗》《黄河文艺》等。
  1940年,赵石宾到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会议,聆听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报告。回到晋西北根据地后,受党组织委托,他负责筹办党报《抗战日报》。1940年9月18日,一张由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头、四开套红铅印的党报《抗战日报》(后更名为《晋绥日报》)在晋西北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报纸四开四版,一版为社论和国内外要闻,二版为国际版,三版为国内版,四版为副刊。贺龙司令员在创刊号上题词:“抗战日报,人民呼声。”创刊词中提出报纸的三大任务是“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到底,坚持晋西北的建设。”创刊词中还提出:“党报要坚持为根据地人民服务的方针。抗日根据地的主人翁是广大人民,首先是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我们的报纸应当成为广大人民的喉舌,成为工农兵的公务员。”创刊号共印2550份,通过晋西北行署建立的一个秘密交通发行网,发行到游击区、敌占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各个根据地都有自己的报纸。其中,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抗战日报》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在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报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重要喉舌。当时贺龙司令员这样评价:“一个强有力的报纸,是与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同等重要,《抗战日报》有如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广布新民主主义光华,团结着全晋西北的群众奋斗前进。”
  赵石宾既是总编辑,也是中国青年新闻学会晋西北分会主任理事、晋西北文联常务理事。作为总编辑,他对每期报纸都仔细审阅,并常常亲自撰写社论、时评。与此同时,他还直接抓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训练,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根据地的新闻和文艺事业上。从他写的社论、时评,可以看出他胸怀全局、思维缜密、论述深刻和文笔犀利的写作特色。
  他多才多艺,喜爱诗词歌赋,通晓英语,主要著作有《從牺盟会看山西民众运动》《牺牲救国同盟会万岁》《题贺龙将军像》等。特别是《从牺盟会看山西民众运动》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牺盟会两年来艰苦奋斗的情形,对山西民众运动的经验教训,做了精辟的论述。
  由于日军和国民党的双重封锁,根据地缺吃少穿,缺医少药,报社人员“与马争食”,每人每天十两黑豆,还有烧焦了的从战火中抢出来的苞米等。冬天,每人发一身粗布棉衣。夏天到了,就把棉花掏出来,改成单衣。没有换洗的衣服,只能在河边洗完衣服,赤身等晒干了再穿。报纸创办初期,编辑部没有办公室,没有办公文具,老乡家的炕头就是办公桌,锅台上写稿也很正常。稿纸是用麦秆和马兰草制成的土纸,染布颜料就是红蓝墨水。由于缺煤少炭,住的是冷房,睡的是冷炕,加上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染上了疾病。赵石宾得了支气管炎并发败血症,不幸于1942年3月11日殁于晋西北军区医院,年仅28岁。新闻界和文化界甚为悲痛,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赵石宾是晋西北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抗战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是党的优秀宣传干部和坚强的文艺战士。他虽然英年早逝,却深为新闻、文化界和党政干部所敬重。晋西北行政公署在他逝世后的褒扬令中称赞他“参与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十余年,以其坚强勇敢之气魄,沉毅苦干之精神,精辟之思想与丰富之学识,为国家民族而战斗,艰苦不渝,功绩共见”。
  太行肃立,汾水长歌,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驱们跳动的脉搏,他们忠国强国爱国的精神和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时隔久远,今天翻看《抗战日报》合订本影印件,仍然能感觉到浓郁的扑面而来的英雄抗战气息,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共和国的奠基人。
其他文献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其父李吉甫曾官至宰相,所撰《元和郡县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李德裕又是唐代中晚期“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当时不少诗人如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等的人生命运、诗文创作皆受党争的影响。李德裕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一度入朝为相,封卫国公。在任期间做过不少吏治改革,被后世评价为“唐中世第一人物”(
期刊
明大同镇的怀仁城,如今已成为一座同名县级市。1989年朔州城由县升格为地级市,2018年怀仁县改市,是迄今大同长城沿线唯一的县级市。  怀仁在秦时为云中地,汉在此置沙南县,辽置怀仁县。“怀仁”一词,出自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议和,据县志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晋王李克用会于东城,有“怀想仁人”之語,于是取名怀仁。这对怀仁来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更大范围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期刊
民国年间,太原县(今晋源区和小店区)有四所著名的小学,即太原县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当时,这四所小学是太原县的高等学府,优秀校长倍出,著名教师云集,勤奋学子齐聚,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质量较高,从1920年至1937年,短短十几年时间,培养了好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太原县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一  清末时,坐落于县城后街的桐
期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一大”)后,根据大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之第七条“每个地方,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必须成立委员会”的规定,因山西省境内当时没有共产党员(有一山西籍的共产党员高君宇当时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故没有建立“地方委员会”,而是由李大钊任书记的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领导山西省党的工作。  1924年5月,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长李大钊派高君
期刊
孟如荣  我于1920年5月生,山西文水县人,1951年6月赴朝作战。从四川到吉林  1951年2月,我团撤回四川,路经成都驻扎在永川县附近待命,参加了修建成渝铁路垫路基的任务约一个月。我在这里被提升为司务长(副排级)。我们在出发前补充了一部分新兵。  1951年4月间,我团乘坐汽车到达重庆,乘坐“民权”号轮船历经三天三夜到达汉口,住在由政府早已准备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待所。第二天,上级给我们安排
期刊
《如兰集》是一本非常有历史特点的诗词合集,它对进一步研究清代诗词、文化、人文环境和地方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下面就《如兰集》的编者及为何要编写此诗集等方面作一些初探,以飨读者。《如兰集》的编写者董柴  董柴(1700—1777),字也愚,号帷园、愚亭。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山西介休人,贡生。他在 22岁就授任安徽符离知县,后擢宿州知州,调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又升涿州知府,所至皆有廉惠声。据茹纶常在《董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山西大同有一位热血青年,他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有着不凡的表现,大同辛亥起义成功后,被推举为山西大同军政府(新政府)的财政长。他,就是后来参与创建大同民革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彭继先。彭继先  彭继先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主张和革命理想,在曲折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做过许多有意义、有担当的事情,深受人们敬重。而且,他还是大同民革党员中唯一一位
期刊
有关物和物质文化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家所特别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近些年来,在借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历史学界以多学科交叉为知识取向的新史学、社会史、新文化史也纷纷以物为中心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成绩斐然,方兴未艾。  日本学者川北稔写的《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版)一书即是体现这一研究特征的适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它不仅浅显易懂,文字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很好地展示了以砂糖
期刊
净土寺,位于介休市张兰镇史村南二里,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万历年间屡次扩建。佛殿五楹,禅房数十间,僧寮七楹,并有琉璃宝塔一座,占地三四十亩,可见其规模宏大。  隆庆元年(1567年),俺答兵劫介休,该寺僧人明晓招呼史村百姓千余人避于寺中,饮食三天,都获安全,由是名声大振。现存五部旧版《介休县志》都有记载。  但是,我在翻阅现存五部《介休县志》时,发现其中对净土寺始建年代、复修年代、复修原因、复修者
期刊
大佛禅寺  复兴禅院土出遗,创建时年应改移。  贞观敕修虹霁寺,中和天圣不为奇。  大佛重葺容颜变,殿宇石装旧制基。  峡谷深山香火旺,改革成果利民绥。  在雀鼠峡谷中段,汾河、大运一级公路西侧有一小山村名田村,在田村身后西南向有一条很深很深的山沟名大佛沟,整个一条沟同属介休市大佛寺煤业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的工业园和煤矿新职工生活区。沟内及两侧山坡全部绿化,通往各处的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十分清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