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调研报告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关于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战略部署。近年来,重庆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形势趋好。
  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始终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在推进统筹城乡改发展过程中,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缩差共富的重点,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充分,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明显。
  (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农转城383万余人。据测算,全市农村劳动力1286万人,农业可承载劳动力约410万人,富余劳动力876万人,其中,非经济活动人口约75万人,可供转移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约800万人。2013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达到773万人。考虑到现有部分转户和超龄人员在当地务农,目前,市内可供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足3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就近就业成为农民工的主要选择,市外务工数量依然庞大。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外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返回市内就业的趋势明显,2011年市内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市外,2012年底达到427万人,占农民工的55.5%。其中:乡镇内就业144万人,占18.7%;乡镇外本区县内就业134万人,占17.4%;区县外本市内就业149万人,占19.4%。主城及渝西区县,农民工市内就业比重均超过60%,永川区、涪陵区已经达到67.5%、73.8%;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受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影响,农民工市内就业比重普遍低于45%,石柱县、奉节县仅31.5%、36.4%。虽然全市农民工市外就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其绝对数量仍然很大,达到342万人,占44.5%。
  2、新生代和青壮年农民工占主体地位,大龄农民工比重增加。2012年,全市农民工中,新生代和青壮年农民工达到483万人,占62.8%,其中:30岁以下占32.9%,31-40岁占29.9%。但是,41-60岁的占37.2%,比2008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预计5-10年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40岁以下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大龄农民工的比重还将上升,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据调查测算,全市还有41万超过劳动年龄(6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
  3、技能文化水平相对偏低,体力型和低技能行业比重较大,工作时间长。从文化程度看,全市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6.5%,主要是45岁以上老一代农民工;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2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6%。从技能水平看,全市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332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3.2%,其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5.2%,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8%,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证书的还不到10%。从就业行业结构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体力型和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86.7%的农民工主要在6个行业就业:制造业占30.4%、建筑业占30.1%、住宿餐饮业占7.7%、批发和零售业占10.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6.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7%。一线员工占77.5%,在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的人员仅占11.8%,企业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其他非农自营者占8.1%。从工作时间看,农民工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每个月工作25天以上的占29.5%,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占25.7%。
  4、劳务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工工资水平仍然较低。据统计,全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089元,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达到49.1%,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贡献率更高,达到59.8%,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个别区县已经超过70%。但从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来讲,仍然较低。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民工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占22%,其中;1200元以下的占到7.6%,有8万农民工月收入不足800元。
  5、兼业型务工比例明显减少,农民工就业不充分,稳定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劳务开发工作力度的加强,亦工亦农兼业型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减少,外出务工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式,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但农民工就业时间仍不充分,全市农民工年均务工时间虽然逐年提高,但仍然仅有9.2个月。据调查,由于就业岗位性质、自身技能素质、发展需求和传统就业方式等因素,农民工一年内有效务工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占63.2%,务工时间在6-9个月的占36.8%。就业岗位不稳定,一年内工作岗位更换1次以上的超过30%。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4.6天,每周5.7天,每天8.7小时。其中, 每周工作6天以上的29.5%,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22.5%,还有3.2%的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趋势。
  为顺应农民工返乡创业形势,近年来,全市各级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文件,鼓励了一大批优秀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创业人数达到62万人。其中,男性41万人,占66%,女性21万人,占34%;创办企业8万人,个体工商户41万人,种养殖大户13万人;进入各类园区创业4.4万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创业呈现以下特点。
  1、以男性和中青年创业者为主。抽样调查显示,64.8%的农村创业者年龄集中在30-50岁,其中41-50岁占40.1%,31-40岁占24.7%。50岁以上占24.2%,30岁以下仅占11%。男性创业者达到70.3%。
  2、农村创业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近半数创业者接受过创业培训。调查发现,79.7%的农村创业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或中职学历占17%,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3%。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占48.32%,未接受创业培训的占51.68%。
  3、创办企业的规模较小。一是投资金额偏小,投资在10万元以下的占48.9%,投资10-30万元的占34.1%,投资30-100万元的占12. 2%,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占4.8%。二是员工数量少,没有雇工的占81.8%,雇用3人以下的占11.7%,雇用4-7人的占5.8%,雇用8人以上的仅占0.7%。三是个体工商户多,占89.7%。
  4、创业者的初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很少得到政府资助。调查发现,初始资金来源全部自筹的达到84.7%,与他人合伙占6.6%,银行贷款仅占6.5%,家人资助等其他因素占2.1%。仅有8.7%的农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得到过政府支持。
  二、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全市各区县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主城及周边发展迅速,而两翼地区发展较慢,就近就业的岗位较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短时间找不到与市外同等的岗位。特别是信息产业企业需要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有技能人才,而提供给女性、年龄偏大者、文化程度偏低者、无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太少。
  (二)基层就业服务力度有待加强。深入农村的就业信息不充分,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网络查询困难。劳务中介等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企业和劳动者未能建立有效的招用对接沟通机制。调查显示,通过政府和中介组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12.2%。
  (三)技能水平低导致就业能力弱。一方面,涉及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和项目条块分割,多头培训问题突出,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现象较突出,针对性和使用性较弱。另一方面,培训补贴标准普遍较低,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的积极性不高。
  (四)合同签定率低,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工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和签订率均不高,很多看重的是实实在在拿到手中的工资,而对劳动合同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往往不那么较真。据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60.6%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签订一年以下劳动合同的占4.6%,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占16.8%,从业较为稳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占18.1%。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直接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五)社会保障水平低,扶持政策少影响就业创业积极性。用人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1.8%、18%、13.3%、6.8%、5%,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占3.8%。从主要行业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行业。近年来,农民工在就业和创业上虽然可以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但政府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较实在的优惠政策方面还没有对农民工放开。
  (六)创业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场地难、融资难是创业两大主要障碍。据调查,60%的人员表示,适合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地方较少,投资额度小了进不了工业园区,在其他地方又征不到地,租地又有很多手续和不可预见的风险。63%的农民工表示资金短缺,影响创业成功,主要原因是申贷手续繁琐、银行考察审批时间长、贷款抵押物要求严格且必须超值抵押。66%的农村创业者表示需要政府从贷款、税收、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认真清理现有的城镇就业创业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的思路,把支持城市居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延伸至农村、覆盖到农民。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的评价标准,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以促进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机制。
  (三)推进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政策体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纳入城镇化规划统筹考虑,着力消除城乡促进就业政策差异,探索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类企业予以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扶持,合理界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对象,并将其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享受补贴待遇。加强镇、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城乡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管理制度、服务功能、工作标准、人员配置等的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并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四)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落实力度,尽快提高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保保险比例;开展新市民培训、农民工心理行为研究等市民化工作,增强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生活的居住、交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做好留守儿童托管、空巢老人照管、土地流转等服务工作。
  (五)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在国家或省级层面统筹培训资金管理;整合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设施设备先进、能满足当地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公共实训基地;可结合市场培训成本制定培训补助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培训需求;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补助范围,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参加技能鉴定并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六)解决创业瓶颈问题。安排专项用地计划,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园区规划建设力度,选择有条件的镇街建立农民创业特色产业园区或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园区建设资金补助。建议建立市级农村劳动力创业扶持基金,对农村劳动力在创业初期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开业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扶持。创新担保方式,探索信用担保、设备抵押等担保方式,提高创业贷款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农民工创业风险。
  (七)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劳动权益。强化劳动用工管理,积极开展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做好安全生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等。加大对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八)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继续宣传评选市级十佳创业明星、十佳农民工,创新先进典型评比方式、扩大宣传的内容和范围,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典型,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索香蕉套種黑皮冬瓜后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易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1号为试验材料,在上一造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大于50%的蕉园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桂蕉9号单作、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和桂蕉1号单作4个处理,调查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香蕉和冬瓜采收后产量,检测冬瓜采收后
期刊
1、欧盟:将对转基因食品出台更严格限制 以赢得消费者信任  近日,欧盟计划针对转基因食品出台更加严格的规定,目的在于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未来欧盟的转基因产业将取决于被标识为转基因的产品质量。新的计划将巩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信任”以及“消除该产业发展的障碍”。为使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建立信心,欧盟委员会将彻底清除任何的例外情况。同时禁止农民在经营生产时既种植传统农作物又种植转基因作物,此外,欧盟还将
期刊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客观趋势。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极参与甚至引领着这一伟大时代变革。作为我国重要的烟叶产区之一,重庆烟草始终坚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坚持“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有效改善了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烟农收入水平,推动了烟区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助推全市烟叶产业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经调研,重
期刊
虽然2013年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从前三季度的统计数字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289元,增长12.8%,增幅比上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但从绝对增量上看,人均仍然增加820多元。从近10年来看,依然是在较快增长通道,比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了3个多百分点。按照这个势头,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8300元左右,已无太大悬念,城乡收入差距有望持续缩小。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取得两位数的增
期刊
在国内,"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 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并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被强调。这一概念的出现成为了“三农”领域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个外来概念,我们看看它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家庭农场  1776年7月,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建立何种农业生产制度和经营组织来发展农业。经过多年的探索,1
期刊
“农民”一词在今天随处可见,但真正问到何为“农民”,面对这一看似内涵很清楚的概念,回答往往人言人殊,莫衷一是,颇耐人寻味。  在国外,“农民”是一个让专家学者无比头痛的词汇。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克曾说:“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国际上权威的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农民(Peasants)”词条也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再次成为时代最强音。仁人志士,都在深入思考、积极行动。“三农”领域的改革艰巨而庞杂,既要大胆设计,又要小心求证;既要系统谋划,又要重点突破;既要敢闯敢试,更要稳扎稳打;既要只争朝夕,还要有历史耐心。  首先,为啥改?改革不能无缘无故、无中生有,必须是事出有因、水到渠成,甚至是形势所逼、问题倒逼,否则,就不到改革的火候。我们究竟向改革要什么?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得先要搞明白。因
期刊
土地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事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也正在经历剧烈而深远的重大变迁。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平衡后形成的结果,其本身的创新与变革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迫切需要与时
期刊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重庆市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出现了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简称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入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特征、发展约束与政策需求,对于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广大农
期刊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形势紧迫、任务繁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重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状  (一)农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重庆市共有涉农高校7所,中央在渝农业科研机构1个(中国农科院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