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宗旨。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堂不仅仅要重视“学”,更要重视“习”,重视体验语文课堂的魅力,才能真正让学生上心;创建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师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美的冲击,使语文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弥漫着亲切而温暖的美感和情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审美能力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语文又是最具审美教育功能的学科,语文课堂的教学既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又要注重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诗人的心,品味课堂教学的语言之美;用音乐家的耳,倾听语文课堂的韵律之美;用画家的眼,欣赏语文课堂的色彩之美。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用诗人的心,品语文课堂的语言之美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师生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师生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师生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也是师生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而教学语言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它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去发现美、感受美、想象美,用语言带给学生诗意般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肖绍国老师以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拉开了《用文学画画》的写作指导课的序幕。肖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吟诵王维诗句,以诗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家仿佛看到了明月夜,短松冈,疏影婆娑,几处卵石,一洌清泉,叮咚叮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大漠,一线狼烟,迢迢长河,落日浑圆,孤雁落单,呜咽呜咽。大漠的苍凉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来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含而不露的中国画。学生置身于肖老师创设的美境中动心、动情、动景,心中的画意悄然萌发。接着,一幅幅文学画作很快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公园的桂花》《家乡的小溪》《家乡的油菜花》……此时此刻桂花的香味仿佛萦绕在会场,灵动的小鱼仿佛在眼前跳跃,而我们又仿佛误入了金色的海洋……
语文中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语言魅力,灵动的生命力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诗意般的氛围熏陶着学生思想,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用音乐家的耳。听语文课堂的韵律之美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他还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美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直接受到作品内容的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感染力。
笔者曾经听过“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课。那次她给孩子们带来了《诗经·王风·黍离》,在拼音的辅助下,孩子们勉强把这首诗歌念出来了,这时陈老师采用了歌诀叠浪式读法带领孩子们诵读,只见陈老师双手有节奏地打着拍子,并结合“诵读导图”一遍遍带领孩子们吟诵。与会者也情不自禁地轻轻打着拍子跟着陈老师一起吟诵,充满古典韵味的集体吟诵声回荡在整个场馆中,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此刻吟诵犹如高山流水般美妙。大家被陈老师美妙的经典吟诵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独特的魅力。从《诗经》开始,一路吟,一路诵,一路唱,陈老师从《黍离》拓展到了李煜的《虞美人》、谭嗣同的《有感》、于右任的《望大陆》(又名《国殇》),那悠扬动人的吟诵,如泣如诉的唱辞,让人如痴如醉,催人泪下。在一遍遍的吟诵、渲染中,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黍离之悲”“忘国之悲”“思乡之悲”。
这节课让笔者体会到:只有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感知语言,才能使他们有所悟,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读书领悟语言文字,学生才会从中得到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用画家的眼,看语文课堂的色彩之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直观教学因为能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一个全新的、具体而深刻的认识,直接地欣赏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直观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学生对于一些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笔者制作了秋天田野的音乐课件。在课文导入时,让学生观看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田野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到秋天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虽然学生身在城市,但在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及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的有机整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中,产生了良好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审美情感的体验。
投影里出现了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脉,风雪中一朵朵雪菊傲然开放……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梁雪菊老师在向孩子们作自我介绍。梁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几首儿童诗,第一首《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由中山市一位三年级学生所作:“一阵秋风吹过,我落在蓝蓝的大海上,我想遇见可爱的蓝鲸。在蓝鲸背上,一日复一日,直至开成它背上,美丽的水花。”奇妙的构思,真挚而稚嫩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第二首是由美国的杰克·普瑞拉特斯基所作的《下雨下猪下面条》,这是一首新鲜、奇异而有趣的诗,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多姿的儿童世界。这首诗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梁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想象着下面条、下青蛙……的情景,孩子们童心大发,踊跃发言,孩子们率真、可爱的想象令我们叹为观止。“下雨天除了下雨还会下什么?”孩子们的创作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一句句富有韵味而又充满童趣、童真的诗句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发出来。在这基础上,梁老师再以图引发想象,让孩子们提起笔创作小诗。会场上的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随着文字在飞翔,这时才发现其实写诗并不难,每个孩子都有写诗的潜能。小学教科书里从来没有一篇是教学生如何写诗的,因为没有课堂要求,没有题目,没有教案,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很多语文老师都没有上诗歌创作课。但梁老师却能在短短几十分钟里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点燃了孩子们的诗性,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躬自省。梁老师用图画把儿童诗的创作带入了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为我们打开了诗歌教学的思路: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呵护孩子们那份纯真与浪漫,鼓励和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这样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唯有让孩子们在调色板上自由自在地调制颜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才能引导学生睁大眼睛不断地发现美、想象美、创造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语文教学需要有诗人和画家的情怀,我们才能更好地阐释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领略到语文无穷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博采众长,才能领着学生徜徉在精彩的语文世界,感受语文课堂独特的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审美能力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语文又是最具审美教育功能的学科,语文课堂的教学既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又要注重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诗人的心,品味课堂教学的语言之美;用音乐家的耳,倾听语文课堂的韵律之美;用画家的眼,欣赏语文课堂的色彩之美。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用诗人的心,品语文课堂的语言之美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师生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师生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师生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也是师生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而教学语言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它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去发现美、感受美、想象美,用语言带给学生诗意般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肖绍国老师以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拉开了《用文学画画》的写作指导课的序幕。肖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吟诵王维诗句,以诗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家仿佛看到了明月夜,短松冈,疏影婆娑,几处卵石,一洌清泉,叮咚叮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大漠,一线狼烟,迢迢长河,落日浑圆,孤雁落单,呜咽呜咽。大漠的苍凉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来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含而不露的中国画。学生置身于肖老师创设的美境中动心、动情、动景,心中的画意悄然萌发。接着,一幅幅文学画作很快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公园的桂花》《家乡的小溪》《家乡的油菜花》……此时此刻桂花的香味仿佛萦绕在会场,灵动的小鱼仿佛在眼前跳跃,而我们又仿佛误入了金色的海洋……
语文中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语言魅力,灵动的生命力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诗意般的氛围熏陶着学生思想,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用音乐家的耳。听语文课堂的韵律之美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他还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美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直接受到作品内容的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感染力。
笔者曾经听过“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课。那次她给孩子们带来了《诗经·王风·黍离》,在拼音的辅助下,孩子们勉强把这首诗歌念出来了,这时陈老师采用了歌诀叠浪式读法带领孩子们诵读,只见陈老师双手有节奏地打着拍子,并结合“诵读导图”一遍遍带领孩子们吟诵。与会者也情不自禁地轻轻打着拍子跟着陈老师一起吟诵,充满古典韵味的集体吟诵声回荡在整个场馆中,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此刻吟诵犹如高山流水般美妙。大家被陈老师美妙的经典吟诵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独特的魅力。从《诗经》开始,一路吟,一路诵,一路唱,陈老师从《黍离》拓展到了李煜的《虞美人》、谭嗣同的《有感》、于右任的《望大陆》(又名《国殇》),那悠扬动人的吟诵,如泣如诉的唱辞,让人如痴如醉,催人泪下。在一遍遍的吟诵、渲染中,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黍离之悲”“忘国之悲”“思乡之悲”。
这节课让笔者体会到:只有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感知语言,才能使他们有所悟,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读书领悟语言文字,学生才会从中得到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用画家的眼,看语文课堂的色彩之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直观教学因为能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一个全新的、具体而深刻的认识,直接地欣赏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直观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学生对于一些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笔者制作了秋天田野的音乐课件。在课文导入时,让学生观看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田野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到秋天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虽然学生身在城市,但在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及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的有机整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中,产生了良好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审美情感的体验。
投影里出现了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脉,风雪中一朵朵雪菊傲然开放……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梁雪菊老师在向孩子们作自我介绍。梁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几首儿童诗,第一首《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由中山市一位三年级学生所作:“一阵秋风吹过,我落在蓝蓝的大海上,我想遇见可爱的蓝鲸。在蓝鲸背上,一日复一日,直至开成它背上,美丽的水花。”奇妙的构思,真挚而稚嫩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第二首是由美国的杰克·普瑞拉特斯基所作的《下雨下猪下面条》,这是一首新鲜、奇异而有趣的诗,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多姿的儿童世界。这首诗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梁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想象着下面条、下青蛙……的情景,孩子们童心大发,踊跃发言,孩子们率真、可爱的想象令我们叹为观止。“下雨天除了下雨还会下什么?”孩子们的创作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一句句富有韵味而又充满童趣、童真的诗句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发出来。在这基础上,梁老师再以图引发想象,让孩子们提起笔创作小诗。会场上的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随着文字在飞翔,这时才发现其实写诗并不难,每个孩子都有写诗的潜能。小学教科书里从来没有一篇是教学生如何写诗的,因为没有课堂要求,没有题目,没有教案,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很多语文老师都没有上诗歌创作课。但梁老师却能在短短几十分钟里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点燃了孩子们的诗性,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躬自省。梁老师用图画把儿童诗的创作带入了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为我们打开了诗歌教学的思路: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呵护孩子们那份纯真与浪漫,鼓励和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这样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唯有让孩子们在调色板上自由自在地调制颜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才能引导学生睁大眼睛不断地发现美、想象美、创造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语文教学需要有诗人和画家的情怀,我们才能更好地阐释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领略到语文无穷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博采众长,才能领着学生徜徉在精彩的语文世界,感受语文课堂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