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化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以人的生命为教育起点,提出教育其实就是为人进行服务的一种方法,针对每个生命进行比较人性化的教学,以此提高生命的健康成长。同样,“以人为本”理念也是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同样注重的主体是个人。因此,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的過程中,文章从尊重个性发展、正确引导三观建立以及创建“以人文本”的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和创新意识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当代的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注重美术绘画技巧的培养,同样也注重学生对艺术的追求。然而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技巧的培养,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本意。因此文章就针对“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展开了详细探讨。情况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生命化教育理论同样是主要以人的生命为教育起点,提出教育其实就是为人服务的过程。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论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敢于表达直面表达的教育过程。
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美术教学上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出自己的真正作品。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接触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比方说,教师可以在教美术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创作,并通过创作体会美术的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也是在变向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2.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
每一个教学的过程,都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有人说“人如其字”,然而通过绘画亦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在画中就能表现出来绘画者的感情。绘画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需要学生极强的耐心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通过生命化的美术理论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在引导学生三观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同时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认真的发掘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逐渐积累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认知,避免出现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比方说,当美术的主题定义为“我的自画像”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通过想象,将自己的一些优缺点绘画在自己的身体内,这种方式也许是学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尽量避免出现不了解学生创作意识,就直接批评的现象。以此,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3.创建“以人文本”的教学环境
在进行生命化美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即使学生学习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操作上却不一定能够做到,尤其是美术这种艺术教学。因此,在进行“以人为本”生命化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开办美术实践中心以及计算机绘画制作中心,优化美术教学的内容。比方说,当教师在讲解色差或者阴影绘画技巧的时候,学生只能了解到“什么是阴影?什么是色差?”这样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绘画中。但是如果教师是在美术实践中心进行教学,并且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色差和阴影的含义,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绘画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领学生到外进行写生活动,因为很多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不同的风景绘画的人不同,画出来的作品也同样各有千秋,学生只有步入生活,才能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和发现更多的绘画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传统美术理论教育往往过多的注重技巧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绘画过程中三观的养成,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以及创建“以人文本”的教学环境三个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了美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靓.美术教育理论方法与教学实践规律——评《当代美术教育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9):88.
[2]沈亚威.“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54-55.
[3]刘艳.美术教育理论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大众文艺,2012,(20):238-239.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和创新意识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当代的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注重美术绘画技巧的培养,同样也注重学生对艺术的追求。然而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技巧的培养,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本意。因此文章就针对“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展开了详细探讨。情况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生命化教育理论同样是主要以人的生命为教育起点,提出教育其实就是为人服务的过程。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论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敢于表达直面表达的教育过程。
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美术教学上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出自己的真正作品。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接触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比方说,教师可以在教美术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创作,并通过创作体会美术的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也是在变向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2.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
每一个教学的过程,都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有人说“人如其字”,然而通过绘画亦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在画中就能表现出来绘画者的感情。绘画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需要学生极强的耐心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通过生命化的美术理论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在引导学生三观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同时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认真的发掘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逐渐积累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认知,避免出现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比方说,当美术的主题定义为“我的自画像”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通过想象,将自己的一些优缺点绘画在自己的身体内,这种方式也许是学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尽量避免出现不了解学生创作意识,就直接批评的现象。以此,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3.创建“以人文本”的教学环境
在进行生命化美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即使学生学习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操作上却不一定能够做到,尤其是美术这种艺术教学。因此,在进行“以人为本”生命化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开办美术实践中心以及计算机绘画制作中心,优化美术教学的内容。比方说,当教师在讲解色差或者阴影绘画技巧的时候,学生只能了解到“什么是阴影?什么是色差?”这样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绘画中。但是如果教师是在美术实践中心进行教学,并且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色差和阴影的含义,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美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绘画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领学生到外进行写生活动,因为很多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不同的风景绘画的人不同,画出来的作品也同样各有千秋,学生只有步入生活,才能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和发现更多的绘画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传统美术理论教育往往过多的注重技巧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绘画过程中三观的养成,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建立以及创建“以人文本”的教学环境三个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了美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靓.美术教育理论方法与教学实践规律——评《当代美术教育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9):88.
[2]沈亚威.“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美术教育理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54-55.
[3]刘艳.美术教育理论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大众文艺,2012,(2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