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来源颇杂,思想素质不一,且长期和父母疏远,缺乏关心和爱护。教师应该充分意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总结其常见的行为习惯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转变教育模式,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使农村学生形成坚韧的心理和健康的心态,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49
引言
农村义务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且全面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长期寄宿,极易出现因为环境、人际关系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要想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其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给予其无私的关心和爱,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为低下,且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心理极易受到教师、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孤僻、自卑、焦虑等情绪,进而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教师方面,由于对这部分学生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針对性和系统性,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具体而言,农村义务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没有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疏泄,在身心上得到双重发展。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对正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不足,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没有传递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的心理特征、情绪调节能力的意识较为缺失。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单方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学没有较大联系。很多小学和中学都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课程作为两种课程分开指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上的引导,和语数外等知识、技能的获取无关,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没有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今后成长的有效助力。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交流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更加亲切热烈的方式服务于这部分学生,将心理教育的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其关爱。例如在班级一位农村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和父母的沟通,缺乏关心和爱护,导致其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平时寡言少语,心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再加上缺乏监督和管理,进而养成了逃课、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讲文明,且养成了不尊重老师同学的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进行单独谈话。教师一定要保持和蔼的态度,悉心询问学生存在的问题,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然后就学生存在的家庭不和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
2.注重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农村学生广泛存在的自卑、内心等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鼓励,舒缓学生的不良心理,避免加剧学生的不良心理,树立其自信心,塑造其价值观,例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赞扬,让学生心里充满暖意,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这位同学在今后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去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
3.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注重关爱和尊重
各科教师应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4.教师做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是灵魂,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人物,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发挥出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无形中感染学生,无形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在教学中时刻秉持“严谨、坚韧”的品格,用这些品格吸引学生,在生活中和学生热情相待,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忘年交”,让其更加直观地体会来自教师的关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不一、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缺乏关心和爱护,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及时了解到学生思想的变化,时常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发挥出教师蕴含的巨大影响力,积极带动农村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全方位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障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价值探寻[J].新课程(中),2019(05):12.
[2]周艳.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106.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49
引言
农村义务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且全面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长期寄宿,极易出现因为环境、人际关系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要想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其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给予其无私的关心和爱,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为低下,且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心理极易受到教师、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孤僻、自卑、焦虑等情绪,进而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教师方面,由于对这部分学生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針对性和系统性,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具体而言,农村义务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没有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疏泄,在身心上得到双重发展。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对正确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不足,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没有传递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的心理特征、情绪调节能力的意识较为缺失。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单方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学没有较大联系。很多小学和中学都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课程作为两种课程分开指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上的引导,和语数外等知识、技能的获取无关,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没有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今后成长的有效助力。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交流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更加亲切热烈的方式服务于这部分学生,将心理教育的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其关爱。例如在班级一位农村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和父母的沟通,缺乏关心和爱护,导致其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平时寡言少语,心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再加上缺乏监督和管理,进而养成了逃课、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讲文明,且养成了不尊重老师同学的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进行单独谈话。教师一定要保持和蔼的态度,悉心询问学生存在的问题,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然后就学生存在的家庭不和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
2.注重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农村学生广泛存在的自卑、内心等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鼓励,舒缓学生的不良心理,避免加剧学生的不良心理,树立其自信心,塑造其价值观,例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赞扬,让学生心里充满暖意,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这位同学在今后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去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
3.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注重关爱和尊重
各科教师应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4.教师做出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是灵魂,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人物,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发挥出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无形中感染学生,无形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在教学中时刻秉持“严谨、坚韧”的品格,用这些品格吸引学生,在生活中和学生热情相待,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忘年交”,让其更加直观地体会来自教师的关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不一、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缺乏关心和爱护,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及时了解到学生思想的变化,时常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发挥出教师蕴含的巨大影响力,积极带动农村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全方位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障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价值探寻[J].新课程(中),2019(05):12.
[2]周艳.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