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活力。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生命活力。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教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以《哪吒闹海》一课为例,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学生对“哪吒闹海”这个神话传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而且哪吒这个小英雄的形象也深受孩子们欢迎,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哪吒闹海的资料,在课堂中说给同学听,看谁说得更精彩、更生动、更有趣。这一项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地去说故事。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非常重要。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在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从课题质疑入手,问:“读了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有的问:“哪吒为什么要鬧海?”有的问:“哪吒是怎样闹海的?”还有的问:“哪吒闹海的结果如何?”我紧扣学生的提问接着说:“大家都很会提问,从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就知道课文是围绕‘闹’字来写的。到底哪吒为什么闹海?怎样闹海?结果怎样?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知道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
当学到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问:“面对凶丑无比的夜叉,小哪吒是怎么对付的?”通过表演体会动词“闪”“躲”“取”“扔”, 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过程中记忆情节,内化语言,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
三、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等活动,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就请学生当一回哪吒,去大闹一回龙宫,我就扮演一名小虾兵,惊慌失措地跑进龙宫,大叫:“不好啦!禀报龙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学生个个进入角色,扮起龙王,气得“嗷嗷直叫”,有的说:“这个小毛贼吃了豹子胆了!”有的说:“我非把他打个半死不可。”有的说:“得灭灭他的气焰。”……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角色,想象练说,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师生同演,共创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近人物,深切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建立在对鲜明形象的体会上,自然文思如泉,妙“口”生花。
四、营造轻松氛围
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故事:闹龙宫,杀夜叉,打三太子。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先读,再找出哪吒闹海的动词,然后带上这些动作演一演。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不难理解,我就把更多时间花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上。在巡视时,我发现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整合了这三个小故事后,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台词、动作、神情等,然后上台表演,并说说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内进行。在教学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人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看看这本书,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
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语文的作用。
一、灵活组织教学
学生对“哪吒闹海”这个神话传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而且哪吒这个小英雄的形象也深受孩子们欢迎,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哪吒闹海的资料,在课堂中说给同学听,看谁说得更精彩、更生动、更有趣。这一项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地去说故事。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非常重要。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在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从课题质疑入手,问:“读了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有的问:“哪吒为什么要鬧海?”有的问:“哪吒是怎样闹海的?”还有的问:“哪吒闹海的结果如何?”我紧扣学生的提问接着说:“大家都很会提问,从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就知道课文是围绕‘闹’字来写的。到底哪吒为什么闹海?怎样闹海?结果怎样?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知道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
当学到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问:“面对凶丑无比的夜叉,小哪吒是怎么对付的?”通过表演体会动词“闪”“躲”“取”“扔”, 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过程中记忆情节,内化语言,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
三、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等活动,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就请学生当一回哪吒,去大闹一回龙宫,我就扮演一名小虾兵,惊慌失措地跑进龙宫,大叫:“不好啦!禀报龙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学生个个进入角色,扮起龙王,气得“嗷嗷直叫”,有的说:“这个小毛贼吃了豹子胆了!”有的说:“我非把他打个半死不可。”有的说:“得灭灭他的气焰。”……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角色,想象练说,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师生同演,共创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近人物,深切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建立在对鲜明形象的体会上,自然文思如泉,妙“口”生花。
四、营造轻松氛围
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故事:闹龙宫,杀夜叉,打三太子。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先读,再找出哪吒闹海的动词,然后带上这些动作演一演。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不难理解,我就把更多时间花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上。在巡视时,我发现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整合了这三个小故事后,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台词、动作、神情等,然后上台表演,并说说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内进行。在教学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人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看看这本书,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
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语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