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许多学生太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被动的学习,不能够有效实现自我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转变 促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教师的行为应由如下变化: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自由并不是放任,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观念的转变。要教师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互相作用的主体。课程是复杂的“对话”;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对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情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
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只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并行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
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一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探究学习要突出问题性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学科性的课堂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想学”。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英语课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体验式:体验学习要体现主动性
根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过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它适用于部分情景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如:英语的情境对话。体验式学习含有探究的因素,但它不要求问题的统一性,重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作式:合作学习要注重有效性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合作“心向”的形成,让学生有合作的愿望和合作的内在动机。同时要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沟通,建立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物布置。教师要尽量提供有价值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千万不能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让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充斥其中,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需有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精神实质的把握,仅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未必有效。
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共同的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三种学习可以侧重某一种,也可以交叉运用。可适用于一节课,也可运用于某一学习环节。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转变 促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教师的行为应由如下变化: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自由并不是放任,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观念的转变。要教师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互相作用的主体。课程是复杂的“对话”;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对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情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
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只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并行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
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一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探究学习要突出问题性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学科性的课堂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想学”。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英语课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体验式:体验学习要体现主动性
根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过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它适用于部分情景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如:英语的情境对话。体验式学习含有探究的因素,但它不要求问题的统一性,重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作式:合作学习要注重有效性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合作“心向”的形成,让学生有合作的愿望和合作的内在动机。同时要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沟通,建立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物布置。教师要尽量提供有价值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千万不能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让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充斥其中,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需有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精神实质的把握,仅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未必有效。
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共同的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三种学习可以侧重某一种,也可以交叉运用。可适用于一节课,也可运用于某一学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