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石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品茶待客已成为人们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人们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因而,拥有一套漂亮的茶具已成为人们高尚生活品位的象征。
  说起茶壶,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紫砂壶。紫砂壶可泡茶、可赏、可玩,一直都受茶人追捧。喝茶的人多了,各类材质的茶壶也多起来了,例如瓷壶、玻璃壶、石壶等,它们各有特色,在泡茶、赏玩甚至收藏价值上并不逊色于紫砂壶。
  本期特别选取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两种石壶——鸡血石壶和木鱼石壶做一番对比,供爱壶之人鉴赏。
  
  石之档案比拼
  
  鸡血石具有艳丽鲜红的光泽,色如鸡血,故得此称。
  鸡血石可谓中国独有的一种珍贵宝石,是印石和摆件材料中颇具观赏价值者,其投资收藏价值也只增不降,利益颇丰厚。上品的鸡血石,石质纯净通透,血色鲜艳夺目,底子与血彼此呼应,锦上添花。
  鸡血石有两个产地,一个在浙江省昌化地区,已开采600年,濒于绝迹;一个在内蒙的巴林右旗,开采28年,正在盛期。总的来看,昌化鸡血血色正,巴林鸡血底子好,可以说南血北地,二者的上品都是难得的珍品。
  木鱼石仅产于泰山山脉西侧山东的长清区曼寿山一带,并被列入世界三大古老剖面标本,贮量有限,极其珍贵。木鱼石因其色、纹、声酷似和尚诵经敲打的木鱼而得名,木鱼石的形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空腔内有的呈卵形核状,有的呈粉沙状,有的为液体,用手摇动,可发出动听的声响。
  鸡血石虽不如木鱼石古老和珍贵,但其色泽鲜艳、色彩多样,比起颜色单一的木鱼石,鸡血石更具欣赏价值。因此,在第一轮的档案比拼中,鸡血石和木鱼石打了个平手。
  
  石壶泡茶比拼
  
  初见木鱼石茶壶是在一茶友处,茶友向我们介绍,用木鱼石制作的茶具,在酷暑季节泡茶,5天内其色香味不变,泡清水1—2小时能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当时我们都觉得新奇,但是对石质茶壶泡茶功用的看法还有些保留,因为石头遇热易裂,也不如紫砂的隔热性与吸附能力好。后来经查资料,这木鱼石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
  史料有以下一段文字记载:乾隆帝下江南时途经山东,地方官员得知乾隆帝酷爱收藏各种名贵茶具,便向乾隆帝进贡木鱼石茶具1套共6件,乾隆见茶具外观温润圆滑,沏茶后茶香四溢,赞叹不已,欣然提笔为这套茶具题写“清幽”2字,并镌刻于壶身之上。
  又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有“益脾、安脏气、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耐暑、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故而,木鱼石有“得者有缘,无福妄得”之说。
  无独有偶,时隔不久,我又得遇鸡血石雕制而成的茶壶。虽然鸡血石材质的茶壶在泡茶的过程中能析出有益健康的矿物质和茶水中的碱性物质,泡出的茶水清香润口,但其泡茶功用明显不如木鱼石茶壶。收藏此类茶壶的朋友告诉我,鸡血石价格不菲,用于泡茶容易让其色泽产生变化而降低观赏度,因此鸡血石茶壶更适合收藏。
  
  石壶雕艺比拼
  
  比起紫砂壶,石壶的雕琢难度更大,因为石头容易破裂,制作时需要精细的雕工,而且每块石头的造型、纹理、色泽不易重复,这需要看石构思,同时要力避造型重复,还要考虑石壶的实用性。
  制作石壶前,选定题材、画出图纸、捏好泥稿,然后再精选木鱼石、鸡血石等色泽、纹理合格的优质石材,用巧雕、凸雕、平雕等工艺雕琢,最后进行打磨、抛光。
  鸡血石颜色多样,金黄似枇杷,赤若金沙,白如凝脂,而木鱼石只有单一的紫檀色,因此鸡血石制成的茶壶在色彩和外形上显得更多样一些,色彩的深浅变化也让壶身更有立体感。
  现两种石质分别各取两款茶壶进行对比。
  第一款是平光壶。鸡血石平光壶的壶身通透细腻,橘红和金黄色浓淡相宜,像是抹了胭脂的小家碧玉的脸,清雅中带点俏丽。木鱼石平光壶颜色显得深沉,不如鸡血石剔透,单一的颜色限制了茶壶的整体美感表现。但是光泽度不错。
  第二款是梅花壶,这款壶的创意都取自梅花与树桩两种元素。鸡血石梅花壶上的梅花采用凸雕的手法,栩栩如生的梅花跃然于壶身之上,鸡血石淡雅的颜色很符合梅花清丽的气质,加上鸡血石质感通透,使梅花显得立体感十足。再来看看木鱼石的梅花壶,这款石壶上梅花的雕刻手法是平雕,石质的颜色比较深沉,几朵梅花明显灵气不足。
  
  石壶保养技巧
  
  鸡血石:鸡瓶石茶壶原色鲜艳。耐手欣赏,但是如果保养不当。会使石中的血色产生变化。在日常使用或摆放鸡血石茶壶时,只要注意避高温、避强光,特别是避紫外线,鸡血石就不会变色。如果鸡血石变色了,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弥补的方法:方法一,把鸡血石用石蜡油浸泡数日,或用湿土埋藏两周以上,血色仍会鲜艳如初;方法二,发现鸡血石红色变暗,用细号油沙轻轻磨去一层后,便重新显现其鲜红色彩;方法三,长期放存鸡血石,必须采取油封或蜡封的方法保养。
  木鱼石:新木鱼石茶具第一次使用一定要彻底清洗茶具内外,把异味(木鱼石原有的土腥味等)去掉。最好用开水泡1~2小时,可以彻底把茶具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在温差大的地域使用前一定要用温水洗壶预热,严禁冷壶直接沸水冲泡。使用后,用软棉布擦洗,木鱼石茶具会越擦越亮。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禁摔碰。
  
  [链接]石壶雕刻技法介绍
  
  巧雕。这是中国雕刻工艺中一门独特的技法,就是利用石头表皮的色斑,略施刀斧,自然成像,这种“不雕而雕”的工艺,特别能显现出一种造化的天趣。
  凸雕。凸雕(浮雕)就是在平面上雕出物体形象。凸雕中又按凸出程度的高低为高雕、中雕及低雕三种。三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一般以高度超过物像整体的一半,仅背部附着于支持物上,称为高雕;高度不超过物像整体一半的称为中雕;只将原料稍微雕底一些,使图案线条略呈凸状的,称为低雕。
  平雕。平雕是在平面上通过线刻或阴刻的方法表现图案实体的雕刻手法。常见的平雕有三种:
  NO1线雕:这是用刻刀直接将图案刻在木构件表面的雕法,工艺类似刻印章中的阴文刻法,其效果有如国画中的工笔画,比较平滑细腻。
  NO2锓阴刻:这是一种将图案外轮廓、形状阴刻下去,而反衬出图形本身的雕法,一般多用来雕刻门联、楹联、诗词等书法作品。
  NO3阴刻:是将图案以外的地子全部平刻下去,以烘托出图案本身,这种刻法多用于回纹、万字、丁字锦、扯不断等装饰图案。
其他文献
从茶的品鉴来说,叶底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浸泡后的茶叶底,会把茶叶“本来面目”直露出来,这时候去看它的叶底,就能了解它的身世与故事。如同在江湖之中观察一位侠客。他的身世、他的武艺、他的品德以及它的性格与传奇。  通过茶叶底,可以看出茶青的生长发育、采摘时间、生长旺盛与否、是否有痛虫害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工艺的优劣。  很多茶,许多人只注重它的香气与汤色,实际上,从叶底可以知道它的身世、它的大半。 
期刊
盛世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重新繁荣茁壮的土壤和契机,而作为收藏界最引人注目的中国陶瓷。更是重新焕发了绚丽姿彩,被世人重新追捧。  茶和陶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茶和陶瓷,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点,历来都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特定的社会层面。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元素。指的是这两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博大与内涵,并非日常
期刊
戊子春月,逢双塔寺牡丹花期,无法安坐家中,欣然邀约好友二人,一同前往寺中煎茶赏花。  还未入得寺中,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便扑面而来,似从寺中满溢而出。循着花香,踏着脚下青石,数步之遥,就进入了一个与俗世完全不同的世界:  安静的空间之内,几无行人,斑驳的朱栏,悠远的长廊,残破的碑文,远上的石阶,将寺内空间分隔得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寺院的最高点,双塔巍峨耸立,如在圣坛上俯瞰众生。而所有的建筑之间,统
期刊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聚焦“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的成果的突破点。  茶业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农业的一部分,茶叶产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基本模式,实现茶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而且,随着茶叶科技创新、企业品牌带动、培育龙头企业等有力举措,福建茶业的规模化、
期刊
饮茶,极好的时间,是在夜间,此时万籁俱寂。无琐事之扰,若无醉茶失眠之虞,就是最好的品茶之境了。  有一位朋友,喜欢独自饮茶,常在入夜。窗门紧闭,帘幕重垂,沐浴,焚香,慎重之极。他只喝铁观音,茶价却只选择不上百的茶品,茶中常见茶梗、粗叶。他每啜一口。必盘腿闭目凝思。给他好茶,他却怕喝多了好茶,而过于在意它的滋味。未免贪恋,故一直只饮用等级较次的茶叶,这是我所见的一种独特饮茶习惯。  一座城市,白日里
期刊
都说喝茶能瘦身减肥,那如果把荼当“饭”吃的话,是不是就让人瘦到骨子里去了?记住减肥是一种态度,喝茶是一种心情,美丽从来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茶香瘦身秘笈: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功效清热、利水、化痰、消食。《食疗本草》说:“茶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近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一种酸性物质,可使食物中的脂肪酸沉淀。与水分分离后排泄出来,从而减轻胃肠负担。所以当吃了脂肪类食物后,喝上一
期刊
湘漓江水的流经,湖南有个很美的别称“潇湘”。这让我想起《红楼梦》,想起黛玉,因为她的“潇湘馆”。潇湘馆里的风景很美,“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很巧的是,“潇湘”湖南里也住着一位孕育着中华茶文化的“潇湘妃子”,她就是古老而美丽的长沙城。从神农大帝农耕文明开始,“潇湘妃子”种下湘茶,精
期刊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会带去饮茶的习惯。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三三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呢。  或许你会想了解他们
期刊
南方有嘉术。没到产茶区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时候我对茶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一种大众化饮料上。只知道将绿茶或者花茶投入茶杯,然后冲入开水,放置片刻再饮就可以喝到清香爽口的茶水,不但解渴而且提神醒脑。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南迁入闽,身居茶乡之后才渐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依旧是冰山一角,越是多一点认识越是觉得如此。茶的高深和博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验证着我此前的浅薄。且不说它繁多的种类,就是
期刊
1 问题的发起    舍侄送我一套茶具,外包装金碧辉煌。器皿洁白如玉,足显这套茶具的雍容华贵。可是在外包装和器皿上都堂而皇之地写上“大茗坊”3个字。我端详“大茗坊”哑然失笑。舍侄问我笑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套茶具只供喝粗茶用,不许喝毫、尖、枪、旗一类的早茶是吗?”舍侄狐疑满脸。    2 儿时的回忆    御前贤刘玉轩的力著《茶话》一书杀青后,二哥(德和)句“茶话一书倾岳峙”。因读这首诗。向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