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金字塔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gegoodl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世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重新繁荣茁壮的土壤和契机,而作为收藏界最引人注目的中国陶瓷。更是重新焕发了绚丽姿彩,被世人重新追捧。
  茶和陶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茶和陶瓷,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点,历来都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特定的社会层面。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元素。指的是这两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博大与内涵,并非日常的待客解暑之茶和小馆酒肆之瓷。时至今日。物质的极大丰富、精神领域的极大开放,使得茶与陶瓷更多地融入到百姓的精神生活领域,这是对中国茶文化以及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极大的推广与促进,让这两个古老的中国元素重新获得了新鲜的血液和诠释,传承并发展,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延续千年的脉络。
  茶之道,在于天人合一。清溪松涛、茅屋水榭、新茶古器、知己红颜,构成了茶道的独有气场。欲品之茶。欲悟之道,则器之不可或缺。茶本无贵贱,器亦无贵贱,内在的区别,则在于它们表述出的语言差异。在这样的气场里,茶与器都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成为与人交流、共悟人生的挚友。如此常见的两个元素,会让你越发觉得它们的博大深邃。执著与痴迷也就不可避免了。
  茶圣陆羽将茶器分出了若干等级,作为陶艺人,我是不赞同的。陶瓷之所以可以始终雄居各类收藏品的前列。除了它的精湛工艺、精美艺术形式之外,更有它无可替代的亲和力。无论富窑瓷器或者是日用餐碗,在机械化生产之前都是以纯粹的手工工艺制作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乃至成瓷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我们表述着它独特的语言。
  陶瓷,历来是主流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民间青花、清代的釉上彩瓷,无一不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宣扬。作为茶器,虽然仅仅是陶瓷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也应该具备陶瓷的共性。将茶器分等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是茶的非主流性导致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这样的等级分割,应该不再具有参考性了。
  很多朋友问如何分别瓷器的好坏,我总是以茶为例来做解答。一泡茶的好坏,在于它传达给你的信息的优劣。这就是茶的语言。而为了更好地读懂它的语言,你就必须对它有全面的亲历的了解和研究。陶瓷亦然。不是所有的胎质细腻白净的瓷器都是好瓷器,也不是所有的绘制工整严谨的瓷器都是好瓷器。
  陶瓷,有它明确的细致的标尺,胎、釉、料、绘、型、款、烧,这些都是组成陶瓷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而且是缺一不可的。一件瓷器摆在眼前。就像一套设计完美的体操动作,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这套动作的分解图。个性、传承、流畅、熟练乃至难度,都会毫无遗漏地传达给我们。而作为评判的观者,就必须读懂这一系列的语言。综合作出正确的判断。茶与瓷,由始至今一直是以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存在并稳步发展,没有宽大的塔基,就不会有顶端的辉煌。
  在下一期的内容中。我们将具体展示陶瓷茶器金字塔的结构和脉络,希望大家喜欢。
其他文献
说起乌龙茶,自然想到了福建,说起福建的乌龙茶自然离不开那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且风景迤逦、钟灵毓秀的武夷山。  武夷山有2000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这里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适宜种茶,武夷山茶人更善于研制制茶技术,他们开创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他们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同时,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首创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成为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
期刊
人物名片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60年随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
期刊
短篇小说名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园会》中,一则曾被用作英文语法习作的故事《一杯茶》描画的阶级关系,摆明是一出讽刺独幕剧。作者曼斯菲尔德出生于中产家庭,1888年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早早离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以致不少人甚至误以为她是英国作家。她一方面常以冷眼观察自己所属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很享受优裕阶级带来的好处。  1908年,19岁的曼斯菲尔德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临行前,身为
期刊
作家何立伟为丰子恺画《品茶》配诗云:“总得有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坐在如烟柳阴下/坐在声声鸟啼中/品品茶/品品忙碌人生里的闲暇/品品庭院里的落花/品品似曾相识的清风/品品广大无边的季节/和土地深处的歌声。”如此喝茶品茗,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是中国茶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闽地茶道,源远流长,集中华千年茶艺之精粹,承华夏百代品茗之真谛,情趣高雅,求和求真。无论是观音茶道、武夷茶道还是白茶绿茶
期刊
作为最早成名的武夷岩茶,铁罗汉一直以其刚烈浓郁的品性吸引着不少老茶客。笔者有幸在短时间内3次品饮到难得一遇的铁罗汉,现在回想起3次邂逅真有点独特而奇妙。    壹    时间:午后,燥热  地点:老伍私人茶室  茶品:慧宛铁罗汉  茶器:白瓷盖碗,精巧的无色透明玻璃隔热杯  老伍的爱妻是地道的武夷山人,从小饮茶。岩茶,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随妇唱”的老伍也因此与茶结缘。常常借着看望老丈
期刊
福建茶名气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树上的一片嫩绿叶芽,到杯中的带着清香的健康饮品,福建茶业的发展一直承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今,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这片“绿叶”,开始进入历史发展的全新时期——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254.6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毛茶产值超50亿元;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1/5,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成为我省第一大茶类,
期刊
邓时海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台湾师大茶艺社创社教授、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其《普洱茶》和《普洱茶续》成为普洱茶学界不多的畅销书之一。为普洱茶的研究和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每次去武夷山,我总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可以回味很久的记忆,比如进桐木享受绿色,比如在天心寺静心喝茶。这次在武夷山的三天时间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聆听了邓时海对普洱茶的困境的见解之后,能有幸和邓时海
期刊
在笔者看来,日春掌门人王启联身上那股强烈的“和”气与日春在铁观音茶行业的王侯霸气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许,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内王外圣”的茶界反映吧。正如王启联信奉的儒、道之说一般,日春对铁观音事业的经营,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盘生意,而是上升到了一门哲学、一种人生和经营境界。    茶业经营事业的三重境界    王启联结合自身10多年的铁观音营销生涯,对铁观音茶业的经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营
期刊
清晨醒来,肩头便觉微微寒意,朝窗外一看,原来落雨了。洱海上雾色漫漫,如青纱轻笼,岛边的柳树点着头,在水中画出一圈圈连绵的波纹。原来想好了今天去赶玉玑岛的乡街,可这绵绵雨天里只怕是人迹寥寥。  茶聚几日,一班人还是要各奔东西了,吴兄一行取道丽江到香格里拉探访藏家木碗的制作,枝红夫妇要提前回昆明,既然赶不了乡街不如与他们一同出岛,顺道去感通寺看看那两棵心思神往的古茶树。主意既定,古琴入囊,家什入篮,一
期刊
从茶的品鉴来说,叶底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浸泡后的茶叶底,会把茶叶“本来面目”直露出来,这时候去看它的叶底,就能了解它的身世与故事。如同在江湖之中观察一位侠客。他的身世、他的武艺、他的品德以及它的性格与传奇。  通过茶叶底,可以看出茶青的生长发育、采摘时间、生长旺盛与否、是否有痛虫害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工艺的优劣。  很多茶,许多人只注重它的香气与汤色,实际上,从叶底可以知道它的身世、它的大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