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郎世家,已成往昔。一个叫梅葆玖的戏曲“老顽童”,翩然离世。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家唯一的男旦传承人。他10岁学艺,13岁登台,一生留下经典无数,桃李满天下。他晕倒入院的前一天,还在和学子们上大师课,为了京剧事业,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对于父亲,梅葆玖先生始终抱有“致敬”的态度。他拒绝被称为“大师”:“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并不多。我不是,我是干活儿的。”
【人物小传】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经典素材】
爱昆曲也爱杰克逊
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87号,他是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兰芳觉得发现小儿子和自己长得最像,决定培养他继承衣钵。10岁时,梅葆玖正式学戏。《玉堂春》中有一个大段道白,10岁的他对着镜子每天练100遍,不练完不许吃饭,学戏是苦一点,不过台下一鼓掌,就特高兴,于是他咬着牙学得挺认真。梅兰芳对梅葆玖有殷切希望。他从小就在梅兰芳的要求下学习昆曲,“父亲说,‘你必须学昆曲’,他说的不是‘应该’‘尽量’,而是‘必须’二字。朱传茗老师到家里来,他和朱老师共同研究,从何处入手,学哪几出,一一落实。朱老师给我排曲子时,他还常常过来看看。”1949年12月初在上海,梅剧团在中国大戏院唱了一个多月,父子合演《游园惊梦》唱了8次之多,“演了8次就等于上了8次课,难怪父亲用了‘必须’二字。这8次《游园惊梦》父亲都和俞振飞先生合作。直到俞先生八十多高龄还帮助我合作《奇双会》。”
如果以为梅葆玖的世界里只有戏,那就大错特错了。梅葆玖从小在法国教会学校念书,梅兰芳出访欧美,带回原版西洋唱片,“逼”儿子陪他听《卡门》《蝴蝶夫人》。他少年时玩航模、学修半导体、学开汽车,不亦乐乎。他的唱片收藏如山,其中有迈克尔·杰克逊专辑、邓丽君专辑。“不管流行乐、歌剧、交响乐,还是京剧,所有艺术都有它的美,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美,只要走出京剧欣赏圈,深入到各个不同艺术门类里,只要能听懂,我觉得都其乐无穷。”排演《大唐贵妃》,梅葆玖将交响乐引入京剧,“京剧要与时俱进,魂不能动,表演不能动,但是灯光、布景可以汲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让它更丰富、更可看、更美,把京剧推向更高水平。引入交响乐,不失京剧本色,还为京剧开拓很好的前景。”
【思与用】梅葆玖主张充分传承传统艺术,但不拘泥于形式。他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把新媒体和梅派艺术结合起来,“好的弘扬,既要面向世界,也不忽视国内视角。”“梅派精神和京剧非常一致,京剧的博大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弟子马少敏回忆,梅葆玖鼓励他们学到精华和精粹之后,不要把自己裹住,迈不开步,要有探索的精神。适用话题:探索、借鑒、拿来主义、眼光、爱好、选择等。
我不出征谁出征
1961年,梅兰芳最后一次在台上表演《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观看演出后对他说:“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小小的礼堂成为了无限大的宇宙。”郭沫若说穆桂英的台词“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经梅兰芳念出,如同“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应”。“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也是梅葆玖一生写照,他是梅兰芳9个孩子中唯一承继梅派京剧艺术的,“责任感鼓舞着我,支撑着我,去延续父亲的艺术道路。”在收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田慧为徒仪式上,梅葆玖说:“今天京剧界青年人才的培养,根本的根本是对传统的态度,是对传统的敬畏。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首先是继承,扎扎实实地继承,老老实实的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地继承。学梅派尤其如此。”他收徒时从不考虑徒弟的名气,而是着重看演员潜质及努力的程度。一个年轻演员,光有名师指点不够,积累演出经验、抓住机会多锻炼,才是成长的关键。
舞台上,梅葆玖的角色中正平和,气韵内敛,舞台下,对于京剧艺术传承发展,梅葆玖又犀利敢言,“剧团要精,而不在多,弄那么大摊子剧团,结果哪个团水平都一般,看了都觉得没什么。不像过去,老一辈哪个角儿带的班都有他的艺术标志、有他的艺术气质、有他的风范,看他的戏就是过瘾,所以剧团要存在,就要出角儿、出好角儿。”说起梅葆玖,大家总会想起梅兰芳。“父亲是一个很平和的人,他说,‘你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去做,但别离开京剧的根’,他不限制我,包括我的唱腔。梅兰芳是世界知名大师,在我的基础上,我做好也很满足。”梅葆玖说,父亲对他最大影响是做人宽容正直。“他对自己非常节俭,每年过年他必给同仁们发红包,让大家高高兴兴地过年。剧团同仁,永远不会因为在台上犯一个错就受到申斥或者解雇。”
【思与用】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的艺术,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艺术经典的魅力也始终抱有坚定信念。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适用话题:责任、担当、品质、人与路、包容等。
台上媳妇台下爷
梅葆玖是一个传奇。年近八十,居然照样能上台唱戏,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温润一如当年。从古到今,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位如此高龄仍能上台演出的男旦。每每问起个中原因,梅葆玖总是腼腆地笑笑,缓缓一句:“多吃苹果,多睡觉,少生气。”其实,这天生的好嗓,加之幼年打下的基本功,才使他至今依然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令多少人羡煞。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从小喜欢研究机械的他,曾经长期钻研录音技术,还为父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演出实况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好几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如今北京的家里还有一间专用音响房,设备豪华先进,绝对国际一流水准。去世之前,出门开一部进口豪华Volvo依旧是梅葆玖的生活习惯;香港朋友的私家飞机,他一开就是半小时,还嫌不过瘾,表示很想试一试波音747。“这还不算什么,‘文革’结束后我帮大兴农场去运大白菜,光着膀子开大卡车,一位老大妈看见了,特意跑来对我说:‘哟,这不是梅葆玖吗?昨儿在电视里还是个小媳妇,今儿个怎么就成了个大老爷们儿了?!’您看,多有趣,哈哈……”除了开好车、吃牛排、听音乐,梅葆玖还喜欢养狗,他的爱犬“COCO”是纯种欧洲贵族,吃的蛋糕必须是上海“红宝石”的,别的一概不碰。“够前卫吧?”说到此,梅葆玖自己先乐了起来。 一旦说起父亲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艺术,梅葆玖始终心怀敬畏。“按照我的性格,并不在乎唱戏不唱戏。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两个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可我并没有走上这条路。父亲去世之后,梅剧团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在我身上。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每年两百多场大戏,靠我挑班演出,一直从二十几岁唱到今天。”
【思与用】一代名家,在台上气定神闲,唱腔醇厚流丽,台下却尽展“老顽童”的模样——可爱、时尚、风趣、爱好广泛,是汽车、音响的发烧友,快50岁时还考了驾照,喜欢听MJ,看见年轻的戏迷摆出各种POSE,甚至亮出“YEAH”的手势。梅葆玖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要丰富一些。除了业务之外,各个门类都要懂,让生活充实起来。如果说除了京剧以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一个人这样活着就太可惜了。”适用话题:艺术与生活、心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等。
有传承也有创新
梅兰芳先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完全没有老戏班、封建家长那种痕迹。在这一点上,梅葆玖也很像父亲。谈及父亲的艺术创新,梅葆玖说:“他如同一个高明的雕刻师,其剧目就是一座艺术品,经他的精雕细刻,更加完美。他戏改的最大贡献,是他不破坏传统艺术而去努力修正完善它。”梅葆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首唱《打渔杀家》,其中有一段萧恩、李俊、倪荣三人在船头席地饮酒时,桂英有一个修渔网、拔簪子的身段动作。梅兰芳在给梅葆玖说这个细节时,告诉他老的演法,萧恩与李俊、倪荣饮酒时,桂英坐着不动,有的人就下场休息,等小花脸快出场时才上来。而王瑶卿加了拔簪子修网的身段,梅兰芳觉得很有意思,就让儿子照王的样子去做。
“我的爱好很广泛,虽然我从事的是民族古典艺术,但并不排斥其他艺术形式,相反,对诸多国外艺术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迈克·杰克逊、席琳·迪翁这些人的歌我都听,也很喜欢。从小的音乐熏陶对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我家一墙之隔的教堂的钟声,唱诗班的吟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洋音乐的旋律,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6岁我就上学了,我上的小学是法国天主教办的教会学堂,吟唱赞美诗是必不可少的。”西洋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梅葆玖的童年,慢慢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0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打电话给梅葆玖,直入主题:“75岁了,又唱假声,应该说难度比真声更大,你是怎样找的,水音还挺足,有点奇了。”梅葆玖先生很平静地说:“小时候王幼卿老师教得好,父亲引导得好、教得好。再有一点,要喜欢音乐,民族的、通俗的、西洋的、古典的,我都喜欢,都有借鉴。我越来越为我的演唱融入了西洋音乐元素而欣慰。”自幼受到音乐的熏陶和以后自身的偏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一些气口的处理,顿音的改良,更富于时代气息,同时这又是建立在深厚的京剧传统功底之上的,使传统一点没有变,有根有据,但是更悦耳了,这是梅葆玖对梅派演唱的重要贡献,得到了老一代、年轻一代以及内外行的一致公认。
【思与用】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因为只有继承做到位,才敢去创新。终于,在跟随父亲合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雷峰塔·断桥》之后,有人开始说,旦角的神韵已融入他的血液里。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艺术等。
怀艺心更具人品
“梅质兰魂”是梅葆玖对父亲的高度评价。他说:“这不光是指父亲的艺术,还指他的人品。所以我跟学生讲,你梅派戏学好了,你的人品、道德、爱国心、真善美也一定要全面。否则,戏再好,你本身不具备这些素质,你在台上的表现也是表面的,不能感动人。要想感人,你必须从内心里来。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父亲收买人心、粉饰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父亲蓄须明志,深居简出。当时,父亲的存款被全部冻结,家庭生活举步维艰。后来,父亲作画出售。许多知名人士为父亲办画展,日伪汉奸获知后,派来便衣,在每幅画上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着“汪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父亲拿起裁纸刀,将画戳成碎纸。”
梅兰芳不仅把京剧艺术传承给了儿子,也把“勤俭持家、扶危济困”的家风遗留下来。自梅葆玖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了,但梅家并不因梅兰芳的名气大,而过着奢侈的生活。让梅葆玖记忆深刻的是:“上午饭经常吃炸酱面,这个老北京的传统,一直从‘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南迁到上海也不曾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北京定居了,连中午饭也常常吃炸酱面。父亲看到我们兄妹个个很结实,曾风趣地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应归功于吃炸酱面。’”父亲从小生活环境并不富裕,所以,他很珍惜身边的任何东西。生活中,他一切从简,想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然而,他见不得别人有困难,乐于助人让他在业内有着极好的口碑。只要他能负担得了的,他都接济,这也是父亲最大的美德。梅葆玖回忆说:“我出生时,父亲不在家,他正在武汉演出,碰巧戏园失火,他把那一期包银的一部分都救济了同行底包。至今,70年过去了,我到武汉演出,当年底包演员的第二代、第三代还和我说起这件事。他从武汉回来没几天,河南又发大水了,他又去河南开封救灾义演……”“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很多是无价之宝。母亲把这些全部献给了国家。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获得的博士帽留给了我,那是永久的纪念。”
像父亲一样,多年来,梅葆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担任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2008年,四川地震时,他组织参与了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赈灾义演——“孩子,你并不孤单”。
【思與用】传统艺术的恪守传承也体现在梅家做人的修为上。在弟子的教育上,梅葆玖先生格外注重徒弟的品性。“你们要把国粹中蕴涵的仁、义、孝,及中国传统的魅力弘扬出去。”这是他晚年多次在弟子面前提及的心愿。在弟子们看来,梅葆玖先生没有像京剧大师梅兰芳一样,在京戏最繁荣的时代创造经典,却在时代的变迁中维护着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适用话题:艺品与人品、做人、爱心、文化尊严等。 【时文赏读】
对梅葆玖最好的纪念
韩浩月
在纪念梅葆玖先生的同时,避免不了提到京剧兴衰的话题。当一个戏剧种类只有代表人物的去世,才能走进大众视野,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让京剧更好地走进公众文化生活,或是对梅葆玖最好的纪念。
不止京剧,传统戏剧在当下的受关注度都不高。京剧作为传统戏剧中的明珠,降温过程更是引人唏嘘。现在谈到京剧,更多人会觉得它是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年轻观众的断代,是京剧没法重新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原因所在。
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电视剧是主流,而京剧与影视之间,难寻找到合适的改编、转化方式,使得这一古老剧种,失去了在新土壤上继续生长的机会。当然,传统戏剧在固守传统与保持改革方面,一向都有争议,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但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作品与表演方面,对于如何延续京剧的生命力,单纯依靠京剧代表人物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了一批京剧电影,如《洛神》《铡美案》《三叉口》,算是京剧与电影的最亲密时期,尤其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八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以电影的形式推出,培养了大帮重视京剧的听众。随着这帮听众的老去,京剧观众群的断代成为无可阻拦的事情。
陈凯歌导演过两部与京剧有关的电影,《霸王别姬》已成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梅兰芳》也有不错的口碑,但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借京剧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故事,严格来说连京剧题材都算不上。但在帮助观众了解京剧、对京剧产生好奇心方面,电影的参与还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徐克导演的3D《智取威虎山》取得巨大票房成功后,也出现了一种言论,认为借助电影先进技术,或能让京剧复兴于银幕之上。
按照被用烂俗了的IP概念来说,历史上经典的京剧,乃至被拍成电影的京剧代表作,都可被列入大IP做开发,但可惜的是,徐克这样的怪才不多,能从京剧身上找到与大银幕结合点的创作人才不多。再者说,京剧是舞台艺术、现场艺术,大银幕究竟能展现京剧多大的魅力,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舞台上的京劇是写意的,银幕上的京剧要尊崇电影制作的逻辑,两者难免产生冲突。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京剧艺术,更是近于空想,京剧的最大特征是精粹性,在短的时间和小的空间内,集中表达艺术之美,而电视剧的多集数、目标观众的收视心理,都决定了电视剧多数时候都只能用日常生活细节来填充。
尽管持悲观态度,但京剧与影视的合作并未走到绝路,甚至还有机会等待把握。传统戏剧是原地不动等待消亡,还是主动拥抱时代,通过变化寻求生存,这是一个选择问题,等待京剧艺术家们去做判断,也等待文化艺术界以及受众观念的转变。无论怎样,京剧能够更多地出现于大众视野,人们还能够欣赏并谈论京剧终归是好事。
[作者通联: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部]
【人物小传】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经典素材】
爱昆曲也爱杰克逊
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87号,他是梅兰芳的第9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兰芳觉得发现小儿子和自己长得最像,决定培养他继承衣钵。10岁时,梅葆玖正式学戏。《玉堂春》中有一个大段道白,10岁的他对着镜子每天练100遍,不练完不许吃饭,学戏是苦一点,不过台下一鼓掌,就特高兴,于是他咬着牙学得挺认真。梅兰芳对梅葆玖有殷切希望。他从小就在梅兰芳的要求下学习昆曲,“父亲说,‘你必须学昆曲’,他说的不是‘应该’‘尽量’,而是‘必须’二字。朱传茗老师到家里来,他和朱老师共同研究,从何处入手,学哪几出,一一落实。朱老师给我排曲子时,他还常常过来看看。”1949年12月初在上海,梅剧团在中国大戏院唱了一个多月,父子合演《游园惊梦》唱了8次之多,“演了8次就等于上了8次课,难怪父亲用了‘必须’二字。这8次《游园惊梦》父亲都和俞振飞先生合作。直到俞先生八十多高龄还帮助我合作《奇双会》。”
如果以为梅葆玖的世界里只有戏,那就大错特错了。梅葆玖从小在法国教会学校念书,梅兰芳出访欧美,带回原版西洋唱片,“逼”儿子陪他听《卡门》《蝴蝶夫人》。他少年时玩航模、学修半导体、学开汽车,不亦乐乎。他的唱片收藏如山,其中有迈克尔·杰克逊专辑、邓丽君专辑。“不管流行乐、歌剧、交响乐,还是京剧,所有艺术都有它的美,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美,只要走出京剧欣赏圈,深入到各个不同艺术门类里,只要能听懂,我觉得都其乐无穷。”排演《大唐贵妃》,梅葆玖将交响乐引入京剧,“京剧要与时俱进,魂不能动,表演不能动,但是灯光、布景可以汲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让它更丰富、更可看、更美,把京剧推向更高水平。引入交响乐,不失京剧本色,还为京剧开拓很好的前景。”
【思与用】梅葆玖主张充分传承传统艺术,但不拘泥于形式。他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把新媒体和梅派艺术结合起来,“好的弘扬,既要面向世界,也不忽视国内视角。”“梅派精神和京剧非常一致,京剧的博大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弟子马少敏回忆,梅葆玖鼓励他们学到精华和精粹之后,不要把自己裹住,迈不开步,要有探索的精神。适用话题:探索、借鑒、拿来主义、眼光、爱好、选择等。
我不出征谁出征
1961年,梅兰芳最后一次在台上表演《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观看演出后对他说:“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小小的礼堂成为了无限大的宇宙。”郭沫若说穆桂英的台词“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经梅兰芳念出,如同“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应”。“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也是梅葆玖一生写照,他是梅兰芳9个孩子中唯一承继梅派京剧艺术的,“责任感鼓舞着我,支撑着我,去延续父亲的艺术道路。”在收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田慧为徒仪式上,梅葆玖说:“今天京剧界青年人才的培养,根本的根本是对传统的态度,是对传统的敬畏。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首先是继承,扎扎实实地继承,老老实实的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地继承。学梅派尤其如此。”他收徒时从不考虑徒弟的名气,而是着重看演员潜质及努力的程度。一个年轻演员,光有名师指点不够,积累演出经验、抓住机会多锻炼,才是成长的关键。
舞台上,梅葆玖的角色中正平和,气韵内敛,舞台下,对于京剧艺术传承发展,梅葆玖又犀利敢言,“剧团要精,而不在多,弄那么大摊子剧团,结果哪个团水平都一般,看了都觉得没什么。不像过去,老一辈哪个角儿带的班都有他的艺术标志、有他的艺术气质、有他的风范,看他的戏就是过瘾,所以剧团要存在,就要出角儿、出好角儿。”说起梅葆玖,大家总会想起梅兰芳。“父亲是一个很平和的人,他说,‘你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去做,但别离开京剧的根’,他不限制我,包括我的唱腔。梅兰芳是世界知名大师,在我的基础上,我做好也很满足。”梅葆玖说,父亲对他最大影响是做人宽容正直。“他对自己非常节俭,每年过年他必给同仁们发红包,让大家高高兴兴地过年。剧团同仁,永远不会因为在台上犯一个错就受到申斥或者解雇。”
【思与用】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的艺术,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艺术经典的魅力也始终抱有坚定信念。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适用话题:责任、担当、品质、人与路、包容等。
台上媳妇台下爷
梅葆玖是一个传奇。年近八十,居然照样能上台唱戏,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温润一如当年。从古到今,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位如此高龄仍能上台演出的男旦。每每问起个中原因,梅葆玖总是腼腆地笑笑,缓缓一句:“多吃苹果,多睡觉,少生气。”其实,这天生的好嗓,加之幼年打下的基本功,才使他至今依然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令多少人羡煞。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从小喜欢研究机械的他,曾经长期钻研录音技术,还为父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演出实况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好几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如今北京的家里还有一间专用音响房,设备豪华先进,绝对国际一流水准。去世之前,出门开一部进口豪华Volvo依旧是梅葆玖的生活习惯;香港朋友的私家飞机,他一开就是半小时,还嫌不过瘾,表示很想试一试波音747。“这还不算什么,‘文革’结束后我帮大兴农场去运大白菜,光着膀子开大卡车,一位老大妈看见了,特意跑来对我说:‘哟,这不是梅葆玖吗?昨儿在电视里还是个小媳妇,今儿个怎么就成了个大老爷们儿了?!’您看,多有趣,哈哈……”除了开好车、吃牛排、听音乐,梅葆玖还喜欢养狗,他的爱犬“COCO”是纯种欧洲贵族,吃的蛋糕必须是上海“红宝石”的,别的一概不碰。“够前卫吧?”说到此,梅葆玖自己先乐了起来。 一旦说起父亲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艺术,梅葆玖始终心怀敬畏。“按照我的性格,并不在乎唱戏不唱戏。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两个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可我并没有走上这条路。父亲去世之后,梅剧团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在我身上。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每年两百多场大戏,靠我挑班演出,一直从二十几岁唱到今天。”
【思与用】一代名家,在台上气定神闲,唱腔醇厚流丽,台下却尽展“老顽童”的模样——可爱、时尚、风趣、爱好广泛,是汽车、音响的发烧友,快50岁时还考了驾照,喜欢听MJ,看见年轻的戏迷摆出各种POSE,甚至亮出“YEAH”的手势。梅葆玖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要丰富一些。除了业务之外,各个门类都要懂,让生活充实起来。如果说除了京剧以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一个人这样活着就太可惜了。”适用话题:艺术与生活、心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等。
有传承也有创新
梅兰芳先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完全没有老戏班、封建家长那种痕迹。在这一点上,梅葆玖也很像父亲。谈及父亲的艺术创新,梅葆玖说:“他如同一个高明的雕刻师,其剧目就是一座艺术品,经他的精雕细刻,更加完美。他戏改的最大贡献,是他不破坏传统艺术而去努力修正完善它。”梅葆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首唱《打渔杀家》,其中有一段萧恩、李俊、倪荣三人在船头席地饮酒时,桂英有一个修渔网、拔簪子的身段动作。梅兰芳在给梅葆玖说这个细节时,告诉他老的演法,萧恩与李俊、倪荣饮酒时,桂英坐着不动,有的人就下场休息,等小花脸快出场时才上来。而王瑶卿加了拔簪子修网的身段,梅兰芳觉得很有意思,就让儿子照王的样子去做。
“我的爱好很广泛,虽然我从事的是民族古典艺术,但并不排斥其他艺术形式,相反,对诸多国外艺术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迈克·杰克逊、席琳·迪翁这些人的歌我都听,也很喜欢。从小的音乐熏陶对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我家一墙之隔的教堂的钟声,唱诗班的吟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洋音乐的旋律,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6岁我就上学了,我上的小学是法国天主教办的教会学堂,吟唱赞美诗是必不可少的。”西洋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梅葆玖的童年,慢慢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0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打电话给梅葆玖,直入主题:“75岁了,又唱假声,应该说难度比真声更大,你是怎样找的,水音还挺足,有点奇了。”梅葆玖先生很平静地说:“小时候王幼卿老师教得好,父亲引导得好、教得好。再有一点,要喜欢音乐,民族的、通俗的、西洋的、古典的,我都喜欢,都有借鉴。我越来越为我的演唱融入了西洋音乐元素而欣慰。”自幼受到音乐的熏陶和以后自身的偏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一些气口的处理,顿音的改良,更富于时代气息,同时这又是建立在深厚的京剧传统功底之上的,使传统一点没有变,有根有据,但是更悦耳了,这是梅葆玖对梅派演唱的重要贡献,得到了老一代、年轻一代以及内外行的一致公认。
【思与用】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因为只有继承做到位,才敢去创新。终于,在跟随父亲合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雷峰塔·断桥》之后,有人开始说,旦角的神韵已融入他的血液里。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艺术等。
怀艺心更具人品
“梅质兰魂”是梅葆玖对父亲的高度评价。他说:“这不光是指父亲的艺术,还指他的人品。所以我跟学生讲,你梅派戏学好了,你的人品、道德、爱国心、真善美也一定要全面。否则,戏再好,你本身不具备这些素质,你在台上的表现也是表面的,不能感动人。要想感人,你必须从内心里来。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父亲收买人心、粉饰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父亲蓄须明志,深居简出。当时,父亲的存款被全部冻结,家庭生活举步维艰。后来,父亲作画出售。许多知名人士为父亲办画展,日伪汉奸获知后,派来便衣,在每幅画上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着“汪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父亲拿起裁纸刀,将画戳成碎纸。”
梅兰芳不仅把京剧艺术传承给了儿子,也把“勤俭持家、扶危济困”的家风遗留下来。自梅葆玖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了,但梅家并不因梅兰芳的名气大,而过着奢侈的生活。让梅葆玖记忆深刻的是:“上午饭经常吃炸酱面,这个老北京的传统,一直从‘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南迁到上海也不曾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北京定居了,连中午饭也常常吃炸酱面。父亲看到我们兄妹个个很结实,曾风趣地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应归功于吃炸酱面。’”父亲从小生活环境并不富裕,所以,他很珍惜身边的任何东西。生活中,他一切从简,想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然而,他见不得别人有困难,乐于助人让他在业内有着极好的口碑。只要他能负担得了的,他都接济,这也是父亲最大的美德。梅葆玖回忆说:“我出生时,父亲不在家,他正在武汉演出,碰巧戏园失火,他把那一期包银的一部分都救济了同行底包。至今,70年过去了,我到武汉演出,当年底包演员的第二代、第三代还和我说起这件事。他从武汉回来没几天,河南又发大水了,他又去河南开封救灾义演……”“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很多是无价之宝。母亲把这些全部献给了国家。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获得的博士帽留给了我,那是永久的纪念。”
像父亲一样,多年来,梅葆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担任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2008年,四川地震时,他组织参与了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赈灾义演——“孩子,你并不孤单”。
【思與用】传统艺术的恪守传承也体现在梅家做人的修为上。在弟子的教育上,梅葆玖先生格外注重徒弟的品性。“你们要把国粹中蕴涵的仁、义、孝,及中国传统的魅力弘扬出去。”这是他晚年多次在弟子面前提及的心愿。在弟子们看来,梅葆玖先生没有像京剧大师梅兰芳一样,在京戏最繁荣的时代创造经典,却在时代的变迁中维护着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适用话题:艺品与人品、做人、爱心、文化尊严等。 【时文赏读】
对梅葆玖最好的纪念
韩浩月
在纪念梅葆玖先生的同时,避免不了提到京剧兴衰的话题。当一个戏剧种类只有代表人物的去世,才能走进大众视野,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让京剧更好地走进公众文化生活,或是对梅葆玖最好的纪念。
不止京剧,传统戏剧在当下的受关注度都不高。京剧作为传统戏剧中的明珠,降温过程更是引人唏嘘。现在谈到京剧,更多人会觉得它是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年轻观众的断代,是京剧没法重新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原因所在。
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电视剧是主流,而京剧与影视之间,难寻找到合适的改编、转化方式,使得这一古老剧种,失去了在新土壤上继续生长的机会。当然,传统戏剧在固守传统与保持改革方面,一向都有争议,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但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作品与表演方面,对于如何延续京剧的生命力,单纯依靠京剧代表人物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了一批京剧电影,如《洛神》《铡美案》《三叉口》,算是京剧与电影的最亲密时期,尤其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八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以电影的形式推出,培养了大帮重视京剧的听众。随着这帮听众的老去,京剧观众群的断代成为无可阻拦的事情。
陈凯歌导演过两部与京剧有关的电影,《霸王别姬》已成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梅兰芳》也有不错的口碑,但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借京剧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故事,严格来说连京剧题材都算不上。但在帮助观众了解京剧、对京剧产生好奇心方面,电影的参与还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徐克导演的3D《智取威虎山》取得巨大票房成功后,也出现了一种言论,认为借助电影先进技术,或能让京剧复兴于银幕之上。
按照被用烂俗了的IP概念来说,历史上经典的京剧,乃至被拍成电影的京剧代表作,都可被列入大IP做开发,但可惜的是,徐克这样的怪才不多,能从京剧身上找到与大银幕结合点的创作人才不多。再者说,京剧是舞台艺术、现场艺术,大银幕究竟能展现京剧多大的魅力,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舞台上的京劇是写意的,银幕上的京剧要尊崇电影制作的逻辑,两者难免产生冲突。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京剧艺术,更是近于空想,京剧的最大特征是精粹性,在短的时间和小的空间内,集中表达艺术之美,而电视剧的多集数、目标观众的收视心理,都决定了电视剧多数时候都只能用日常生活细节来填充。
尽管持悲观态度,但京剧与影视的合作并未走到绝路,甚至还有机会等待把握。传统戏剧是原地不动等待消亡,还是主动拥抱时代,通过变化寻求生存,这是一个选择问题,等待京剧艺术家们去做判断,也等待文化艺术界以及受众观念的转变。无论怎样,京剧能够更多地出现于大众视野,人们还能够欣赏并谈论京剧终归是好事。
[作者通联: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