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而为之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木兰作为一个巾帼英雄被世人广为流传,人们看好的是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代父从军,男扮女装,驰聘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然而在人们的传诵背后是否是这么回事呢!让我们翻开《木兰诗》来体会其中是欢愉还是心酸?
  一、 在封建社会中,体现着“男耕女织”的思想 ,女人的工作是相夫教子,从不过问实事,未出嫁的少女,就只能在深闺中学习琴棋书画,织布,做家务……,除了这些分内的之事便不用管其他的,作为闺中少女的木兰是怎样的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轻松愉快的织布的声音,她在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可使这个闺中少女如此忧郁,叹息?心中的不快使得她无心织布,只觉得烦躁和不安。“叹息”体现了她内心的苦恼和无奈,这件事该怎么办呢?久久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封建社会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女人是不可能像男人那样想做什么的,更不如说是未出嫁的少女,然而,木兰却在万般无奈之下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代父从军。
  二、在北方,统治者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无端的要求百姓放弃宁静的田园生活而去扰乱别人的生活;年年战争使百姓过着贫寒的生活,还要把家里的劳动力送往前线。木兰没有长兄,从军的任务就必须由父亲来做,可父亲年事已高,怎可到军中打仗,但是,军令如山,岂能不从?原来木兰为这事而焦虑不安。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不但从百姓中间抽取人力,还要把沉重的苛捐杂税加在百姓身上。
  三、身居深闺的少女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了,而且是替父从军,战乱年代,分开了就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看着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就这样离开,父母的心情怎样?
  四、不是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统治者不会因为你的不愿而放弃自己的私欲的。也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愿分离而让百姓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只想把自己的野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到了战场上,恶劣的环境使将士们饥寒交迫,吃不能吃饱,穿不能穿暖的情况下,木兰还要随时提防自己是女儿身的身世,一旦被发现,不但会带来杀身之祸,也许还会给家人带来灾难,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允许女人在外抛头露面的,更不用说一个女儿家和一大群男人生活在一起了,我想在那种年年战争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帐篷,几个人生活在一个帐篷里,努力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还要不被别人看出破绽,心里是多么的压抑和不安啊!这种情况换着是今天的人都很难做到,更不必说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无法想象木兰是怎么做到的,只能体会她所承受的那种压力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会快乐吗 ?
  五、有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为统治者打了胜仗,皇帝坐在高高的明堂之上。对有功之臣进行册封,赏赐。赐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虽当之无愧,为什么她要拒绝呢?理由很简单,身世的暴露,将是欺君之罪,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木兰过那种担心害怕的日子太多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心情还是沉重的。
  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父母已经很老了,妹妹,小弟弟都已经长大了,进入自己的房间,即熟悉又陌生“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恢复了女儿身,对着镜子看自己,欣喜之余包含了太多的心酸,一个女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那种伤那种痛是无形的,是无法愈合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什么?重者丢掉生命,轻者换回衰老的容颜,这就是战争带来给人民巨大的伤害,能说木兰是高兴的吗?虽然是活着回来了,可有谁知道付出了多少?得到了什么?
  许许多多不得已才造就这样一个“巾帼英雄”。整个作品读起来并不轻松愉快,而是越读越感到沉重,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主人公愿意的,可谓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采取的非常措施。
其他文献
每次看到学生写作文时痛苦的样子,教师就恨不得马上变出一套“写作宝典”来,让学生练成随手一写就是好作文的功夫。但却实在是没有这种“宝典”,但是可以总结一下写作记叙文的套路,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章可循。  一、标题要新颖  “题好文一半”,有一个好标题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拟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  1.拟题的方式:要素式: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拟题或综合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考得好坏决定学生的前途,中考不像高考,每门课都有拉差距的题,所以要想让学生进好一点的重点高中,必须在语文上下功夫。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
期刊
前不久,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在开展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看完此消息,深感震惊,“语文无用”的论调其实早已不新鲜,在学生和家长中且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但是没想到,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大学居然以这种方式来轻视甚至无视语文,这更是一种悲哀。想当初,从兴办教育
期刊
当年去西安与华山失之交臂,这次无论如何我都要体验一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壮丽奇景,领略“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的美妙。  去西安的火车路过华山脚下,从车窗望去,连绵的山脉已经在向我招手。我见过一洲老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返回渭南,开始我的华山之行。事先的攻略早已做好,下午到达华山脚下的玉泉院见过陈抟老祖,一碗地道的“羊肉泡馍”后,来到旅馆休息。“轰隆隆”的雷声震惊了本无睡意的我:“下雨了可怎
期刊
阅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会只考语文,还会考其他比语文难度大得多的科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
期刊
但凡接触过文学的人,都不得不叹服鲁迅的伟大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或嬉笑怒骂,或讽刺嘲笑,或深情怀念,语言风格犀利,多抒写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与以往的文章不同,《鲁迅自传》却写得犹为“冷静”。50年的传奇经历,浓缩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对认识鲁迅的重要意义;它行文简约,简约到以致极可能被低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这篇不起眼的短文背后却站着
期刊
近年的高考作文,综观各省命题,寓言故事类相对减少,新闻时事类相对增加。新闻时事类材料作文,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写时评,而多数考生对时评的写作要求还不熟悉,以致遇到此类作文便不知所措,写得不伦不类。为此,让考生弄清该类作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掌握时评类作文的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已是当务之急。下面就时评类作文知识及写作注意事项一一阐释。  一、关于时评  1.时评的内涵。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
期刊
根据相关的调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古代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尊师重道。大部分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较严重,集体主义观念削弱,怕苦怕累,不知道反省。平常还有喝酒、抽烟、上网成瘾、谈恋爱、打架斗殴、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存在,如果一味任
期刊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应试教育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那么,怎样才能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去读死书,死读书。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的讲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即多提出质疑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
期刊
我们常规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脱节,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阅读和写作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不能“分家”,应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  一、课前微写作:推读 荐读  推荐读类写作重在对荐读文本进行“推介”,目的在于让人亲近进而阅读文本。这种“微写作”训练形式要求推荐者首先要读懂文章,把准主题,明了作品风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