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缺失症”的蔓延,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儿童应该是属于广阔大自然的,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融合关系,这种成长是儿童成长的“基点”。这就意味着要告别“自然缺失症”,就必须把儿童重新还给大自然,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儿童 “自然缺失症” 亲自然 策略
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被“困”在家里,缺少与自然的接触,孩子们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呼吁人们关注、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大自然是儿童更为宏大的母亲,儿童与大自然有着更为亲近、更为密切的血肉之亲。”“与自然的接触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不亚于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大自然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让儿童告别“自然缺失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呢?
1.优秀案例的示范
在欧洲,韦尔多幼儿园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韦尔多幼儿园指树林中的幼儿园或户外幼儿园,其教育理念来自于北欧国家瑞典、挪威和参照丹麦模式建立的德国韦尔多幼儿园协会。每天清晨,由两名幼儿教师带领15-18个3-5岁的孩子出发到郊外,冬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3个小时,夏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4个小时。由上述实践,进而引发出一种新型的“整合型户外幼儿园”模式:不同年龄组的孩子隶属于一个常规的幼儿园,每个年龄组按照规划轮流到户外活动一至两个月。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日托中心,很多日托中心完全建在了野外、树林间。在欧洲,随处可见这样的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幼儿园和日托中心。
在国内,城市中的幼儿园仍然处在高楼大厦包围圈的夹缝中。尽管如此,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行动,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2.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许多幼儿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亲自然活动认识不足。只有教育者接纳了亲自然培养的理念,明确了亲自然活动的意义,他们才会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
“亲自然活动制度”的确立。要保障亲自然活动的实施,教育者必须制定制度化的体系。例如“亲自然”活动课程的开设、每周的“亲自然日”制度、定期的亲子远足活动等。此外,幼儿园还应当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家园互动,比如家长会、家长志愿者、家长沙龙、家长座谈、家长课堂以及校讯通平台、QQ群等。这样方便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实时、及时地对亲自然活动进行沟通,随时了解进展情况以及进一步活动的相关信息。家园统一信息,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自然化场地的建设。相比于那些精致的、整齐的花坛,幼儿更喜欢那些未经人工雕琢的、纯天然的自然化场地。自然化场地是人工建造的小乐园,装饰以小山和草地,水井和石块,灌木和沙坑(并非原先就有的,是在地面上挖出来的),为幼儿在有限的园地内创造最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
3.家庭的互动参与
幼儿园在幼儿活动的场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首先,家长要认识到自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早地学会拼音、识字才是“正道”。“今天的儿童教育全部借由文字来完成,文字成了教师和家长手中唯一的工具。事实上,儿童的每一个感官都会发现一个相应的世界,但学校和文明只鼓励使用语言官能,从而只给儿童留下一个世界而偷走了九十九个。”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相对于无法经常接触到自然的幼儿而言,经常接触自然、在自然中游戏的幼儿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压力事件,而自然在这中间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家长要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分享,参与幼儿的活动,成为孩子的“玩伴”并提供适时的指导。成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却往往无法真正懂得孩子的快乐。“一个孩子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激动。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长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对美与畏惧的直觉渐渐暗淡。”只有适时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自然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家长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保护者,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种植物等,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理解亲近自然的意义。与孩子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与世界的神奇,才能使他们保持天生的好奇心。
让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更多地去感受、触摸大自然吧。一抔泥土,一捧沙子,一片水塘,一株植物,一只昆虫,都能给孩子带来那么神奇、深刻的体验,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儿童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追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莉.亲近自然 释放天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4]焦荣华.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2.
[5]王莉,陈知君.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6).
[6]Ulla Grob-Mengues.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7]吴晶京.构建“亲近自然”幼儿生活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作者单位:周恩善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高小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西安
【关键词】儿童 “自然缺失症” 亲自然 策略
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被“困”在家里,缺少与自然的接触,孩子们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呼吁人们关注、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大自然是儿童更为宏大的母亲,儿童与大自然有着更为亲近、更为密切的血肉之亲。”“与自然的接触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不亚于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大自然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让儿童告别“自然缺失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呢?
1.优秀案例的示范
在欧洲,韦尔多幼儿园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韦尔多幼儿园指树林中的幼儿园或户外幼儿园,其教育理念来自于北欧国家瑞典、挪威和参照丹麦模式建立的德国韦尔多幼儿园协会。每天清晨,由两名幼儿教师带领15-18个3-5岁的孩子出发到郊外,冬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3个小时,夏季的时候在外面活动4个小时。由上述实践,进而引发出一种新型的“整合型户外幼儿园”模式:不同年龄组的孩子隶属于一个常规的幼儿园,每个年龄组按照规划轮流到户外活动一至两个月。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日托中心,很多日托中心完全建在了野外、树林间。在欧洲,随处可见这样的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幼儿园和日托中心。
在国内,城市中的幼儿园仍然处在高楼大厦包围圈的夹缝中。尽管如此,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行动,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2.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许多幼儿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亲自然活动认识不足。只有教育者接纳了亲自然培养的理念,明确了亲自然活动的意义,他们才会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
“亲自然活动制度”的确立。要保障亲自然活动的实施,教育者必须制定制度化的体系。例如“亲自然”活动课程的开设、每周的“亲自然日”制度、定期的亲子远足活动等。此外,幼儿园还应当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家园互动,比如家长会、家长志愿者、家长沙龙、家长座谈、家长课堂以及校讯通平台、QQ群等。这样方便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实时、及时地对亲自然活动进行沟通,随时了解进展情况以及进一步活动的相关信息。家园统一信息,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自然化场地的建设。相比于那些精致的、整齐的花坛,幼儿更喜欢那些未经人工雕琢的、纯天然的自然化场地。自然化场地是人工建造的小乐园,装饰以小山和草地,水井和石块,灌木和沙坑(并非原先就有的,是在地面上挖出来的),为幼儿在有限的园地内创造最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
3.家庭的互动参与
幼儿园在幼儿活动的场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首先,家长要认识到自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更早地学会拼音、识字才是“正道”。“今天的儿童教育全部借由文字来完成,文字成了教师和家长手中唯一的工具。事实上,儿童的每一个感官都会发现一个相应的世界,但学校和文明只鼓励使用语言官能,从而只给儿童留下一个世界而偷走了九十九个。”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相对于无法经常接触到自然的幼儿而言,经常接触自然、在自然中游戏的幼儿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压力事件,而自然在这中间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家长要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分享,参与幼儿的活动,成为孩子的“玩伴”并提供适时的指导。成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却往往无法真正懂得孩子的快乐。“一个孩子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激动。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长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对美与畏惧的直觉渐渐暗淡。”只有适时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自然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家长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保护者,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种植物等,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理解亲近自然的意义。与孩子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与世界的神奇,才能使他们保持天生的好奇心。
让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更多地去感受、触摸大自然吧。一抔泥土,一捧沙子,一片水塘,一株植物,一只昆虫,都能给孩子带来那么神奇、深刻的体验,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儿童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追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莉.亲近自然 释放天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4]焦荣华.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2.
[5]王莉,陈知君.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6).
[6]Ulla Grob-Mengues.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7]吴晶京.构建“亲近自然”幼儿生活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作者单位:周恩善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高小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