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对高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运用历史的方法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的发生是基于社会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积累的过程。[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历史思维活动规律,是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刘芃考试文集》指出:教材的历史叙述与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一类的内容构成了教材内部思维关系。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接受教材内部思维关系,并调动自身思维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考试测量最注重的地方。[2]
如2020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第24题(略),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等级这一历史现象入手,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水平。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冲击的社会状况。这是教材内部思维关系,仅此还不足以解决问题。该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分封制遭破坏这一现象的认识,属于教材外部思维。可见,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遵循历史思维规律。这正是高考试题对教学的重要导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历史教材内部思维关系,更要注重教材外部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
从认知视角看,学生解决历史问题,一般经历了如下思维过程:从情境材料概括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提炼历史一般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在历史一般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抽象获取相关历史核心概念。再根据设问视角,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建构新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进而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归纳概括、概念抽象、逻辑分析、知识建构等思维过程。从系统论角度,可将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过程分为信息获取、知识建构与表达两个部分(详见图1)。
历史思维是抽象的客观存在,主要通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来表征。历史思维存在于历史活动中,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历史认识与实践。
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与历史思维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学科关键能力群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高考将这三个关键能力群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查内容,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面对历史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历史情境问题时,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所必备的能力。它是历史思维的主要表征,其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历史思维影响。同时,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历史思维。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与历史思维这种双向互动的特殊关系,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重要科学依据。
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群与历史思维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在信息获取阶段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主要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群来表征和塑造,即表现为历史阅读、概括、分析、抽象等能力。在知识建构与表达阶段的逻辑分析、知识建构、历史表达等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能力群来表征和塑造,即一定历史视角下的逻辑分析、知识建构、历史表达等能力。在整个历史思维活动过程中,形象、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认知能力群贯穿始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水平,应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入手,来塑造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限于篇幅,下文主要针对知识获取能力群和实践操作能力群的关键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三、思维导向的高中历史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一)注重“学习意义”建构,促进历史知识获取能力提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备的关键能力。[5]知识获取能力群是学生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就历史学科而言,它主要包含历史阅读与概括、历史理解等学科关键能力。
根据最新脑科学研究,“信息是否具有意义”是信息能否存到长时记忆系統的最重要的因素。[6]只有对于人们有意义的信息,才会进入人们的长时记忆系统,大量的非意义信息都会被大脑迅速遗忘。在人们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获取能力,要特别关注其获取知识并构建意义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有效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习“秦的统一”这一知识时,在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中,统一度量衡措施只是众多重要措施的其中一项。在教学中容易一带而过。然而在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试题第29题(略)考查了此项内容。该题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的状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重视并深刻理解认知到统一度量衡的社会意义,学生才能准确获取该高考情境问题的历史信息和逻辑。因而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秦统一度量衡”的基本史实,还应引导学生从社会意义层面,结合社会实践经验,准确理解统一度量衡的影响,即消除了地域差异,统一了全国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从“学习意义”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将教材内部思维知识与教材外部思维知识进行有效链接,从而让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历史认知。学生在遇到与历史知识相关的陌生情境问题时,学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信息中,迅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从而建立教材外部历史思维关系,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科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二)强化“社会时政”导向,提高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进行学以致用的科学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7]该能力群主要体现在知识建构与认知表达环节。在历史学科中,“实践操作能力群”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指在一定历史视角下的历史知识建构与表达能力。核心在于对历史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基础上的学科知识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化“社会时政”的教学导向,关注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构建能力,才能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和学科能力要求。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外部思维关系,导向高中教学要关注社会时政,培养能面向未来,能高质量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时代新人。
如在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第29题,该题材料呈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的社会状况。材料与选项之间如何构建正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考生给出正确的历史解释。这正是对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考生要从该材料呈现的“度量衡混乱”的社会现象中,逻辑分析得出该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四个备选项中,有三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这就需要考生能结合当前国际贸易中存在种种贸易壁垒,不利于国家贸易发展的国际时政认知,并将这种思维逻辑迁移到该试题材料情境中,从而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正确构建该题的历史解释,得出正确答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建立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时,强化学生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增强对当前社会时政问题的认知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历史学科思维,提高核心素养水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思维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群的培养。从历史思维活动规律出发,注重“学习意义”建构,促进历史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强化“社会时政”导向,提高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群,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歷史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
从不同视角出发,还有诸多提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路径,期待更多历史教育同仁一同关注和思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问题。
【注释】
[1][2]刘芃:《刘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0、78页。
[3][4][5][7]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3、23—25、23—24、24—25页。
[6][美]唐娜·沃克·泰勒斯通著,朱湘茹译:《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一、关于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运用历史的方法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的发生是基于社会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积累的过程。[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历史思维活动规律,是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路径。
《刘芃考试文集》指出:教材的历史叙述与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一类的内容构成了教材内部思维关系。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接受教材内部思维关系,并调动自身思维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考试测量最注重的地方。[2]
如2020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第24题(略),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等级这一历史现象入手,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水平。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冲击的社会状况。这是教材内部思维关系,仅此还不足以解决问题。该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分封制遭破坏这一现象的认识,属于教材外部思维。可见,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遵循历史思维规律。这正是高考试题对教学的重要导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历史教材内部思维关系,更要注重教材外部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
从认知视角看,学生解决历史问题,一般经历了如下思维过程:从情境材料概括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提炼历史一般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在历史一般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抽象获取相关历史核心概念。再根据设问视角,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建构新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进而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归纳概括、概念抽象、逻辑分析、知识建构等思维过程。从系统论角度,可将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过程分为信息获取、知识建构与表达两个部分(详见图1)。
历史思维是抽象的客观存在,主要通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来表征。历史思维存在于历史活动中,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历史认识与实践。
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与历史思维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学科关键能力群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高考将这三个关键能力群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查内容,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面对历史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历史情境问题时,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所必备的能力。它是历史思维的主要表征,其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历史思维影响。同时,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历史思维。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与历史思维这种双向互动的特殊关系,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重要科学依据。
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群与历史思维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在信息获取阶段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主要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群来表征和塑造,即表现为历史阅读、概括、分析、抽象等能力。在知识建构与表达阶段的逻辑分析、知识建构、历史表达等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能力群来表征和塑造,即一定历史视角下的逻辑分析、知识建构、历史表达等能力。在整个历史思维活动过程中,形象、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认知能力群贯穿始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水平,应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入手,来塑造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限于篇幅,下文主要针对知识获取能力群和实践操作能力群的关键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三、思维导向的高中历史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一)注重“学习意义”建构,促进历史知识获取能力提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备的关键能力。[5]知识获取能力群是学生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就历史学科而言,它主要包含历史阅读与概括、历史理解等学科关键能力。
根据最新脑科学研究,“信息是否具有意义”是信息能否存到长时记忆系統的最重要的因素。[6]只有对于人们有意义的信息,才会进入人们的长时记忆系统,大量的非意义信息都会被大脑迅速遗忘。在人们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知识获取能力,要特别关注其获取知识并构建意义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有效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学习“秦的统一”这一知识时,在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中,统一度量衡措施只是众多重要措施的其中一项。在教学中容易一带而过。然而在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试题第29题(略)考查了此项内容。该题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的状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重视并深刻理解认知到统一度量衡的社会意义,学生才能准确获取该高考情境问题的历史信息和逻辑。因而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秦统一度量衡”的基本史实,还应引导学生从社会意义层面,结合社会实践经验,准确理解统一度量衡的影响,即消除了地域差异,统一了全国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从“学习意义”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将教材内部思维知识与教材外部思维知识进行有效链接,从而让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历史认知。学生在遇到与历史知识相关的陌生情境问题时,学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信息中,迅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从而建立教材外部历史思维关系,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科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二)强化“社会时政”导向,提高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进行学以致用的科学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7]该能力群主要体现在知识建构与认知表达环节。在历史学科中,“实践操作能力群”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指在一定历史视角下的历史知识建构与表达能力。核心在于对历史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基础上的学科知识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化“社会时政”的教学导向,关注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构建能力,才能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和学科能力要求。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外部思维关系,导向高中教学要关注社会时政,培养能面向未来,能高质量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时代新人。
如在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第29题,该题材料呈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的社会状况。材料与选项之间如何构建正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考生给出正确的历史解释。这正是对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考生要从该材料呈现的“度量衡混乱”的社会现象中,逻辑分析得出该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四个备选项中,有三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这就需要考生能结合当前国际贸易中存在种种贸易壁垒,不利于国家贸易发展的国际时政认知,并将这种思维逻辑迁移到该试题材料情境中,从而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正确构建该题的历史解释,得出正确答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建立教材外部思维关系时,强化学生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增强对当前社会时政问题的认知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历史学科思维,提高核心素养水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思维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群的培养。从历史思维活动规律出发,注重“学习意义”建构,促进历史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强化“社会时政”导向,提高历史学科实践操作能力群,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歷史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
从不同视角出发,还有诸多提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路径,期待更多历史教育同仁一同关注和思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问题。
【注释】
[1][2]刘芃:《刘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0、78页。
[3][4][5][7]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3、23—25、23—24、24—25页。
[6][美]唐娜·沃克·泰勒斯通著,朱湘茹译:《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