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开始不约而同地制作和使用各类陶器。在泰国,通过考古发现了古代制作陶器的几处地方,如著名的乌隆府班清遗址,就出土了黑陶和彩陶两大种类的陶器,另外在北碧府、夜丰颂府、廊开府等地,也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陶器。13世纪,泰人建立素可泰王朝后,泰国陶器的生产制作进入成长期和黄金期,王朝中心所在地素可泰府的西萨查那莱遗址先后出现了无釉陶器、灰釉陶器、白釉陶器和褐釉陶器,主要器型有盘、碗、罐、瓶、盒等,许多成品上面还刻画和装饰有精美的彩色图案。这些陶器贯穿于泰人的日常生活或各种仪式当中,由此说来,泰国的制陶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泰国历史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近现代,陶器仍是泰国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具,如烹饪锅、锅炉、杯、碗、盘、缸、罐、盆、坛和火炉等,这些民间陶器既有土质陶器,也有石灰陶器和硬质陶器。在不同的地区,陶器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北部的南邦府、清迈府、清莱府,东北部的乌隆府、乌汶府、呵叻府,南部的宋卡府、北大年府、洛坤府,中部的暖武里府、素可泰府、叻丕府等,都各有千秋。这些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都是当地村民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延衍。
泰国中部地区的叻丕府,距离首都曼谷西南部两个小时的车程,其不仅有着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还在艺术陶瓷产业方面独树一帜。那里的人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瓷工艺和形状与其他地方的陶器明显不同,主要是混合釉料,以及在陶器上刻画龙纹或花纹。这些被称为龙缸、花罐的主打产品,再加上由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制成的赤陶俑等各类附属产品,共同组成了叻丕府的水釉陶器产品,这些工艺产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由于叻丕府的水釉陶器在泰国久负盛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产品被销往泰国各地以及出口欧美、韩日和东南亚,因此这座小城也成为泰国著名的陶瓷制品集散地。
一般认为,水釉陶器的特殊工艺是中国的青瓷与白瓷工艺的结合,具有半工业半手工业的性质。早年间,来到泰国的华商发现,叻丕府的红黏土具有特殊的品质,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坚固的缸罐类陶器。于是在1933年,华人在当地建立了第一家工场,开创了叻丕府的陶瓷产业。起初,这些缸、罐主要绘上象征中华文化的龙纹,再后来,泰国工匠开始自己进行试验和投产,但沿用了这种中国龙的图案艺术,并将图案设计扩大至各类花卉和其他植物。龙纹和花纹,是叻丕府水釉陶缸的传统风格,也正是叻丕府水釉陶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叻丕府的制陶业,最初都是采用民间传统方法,并沿用了60余年,但目前几乎每间工场都在努力寻求新的方法去发展陶器的生产工艺和模式。按照现今市场的需求,许多源于中国的古法环节和传统图案都在淡化甚至消失,非常令人惋惜。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的文化遗产,水釉陶器仍在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凸显着自身的价值。许多当地的陶瓷工场从只生产陶器到制作彩陶、瓷器,并在产品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创意设计,生产了许多独特的创意雕塑、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陶瓷工场也成为一个个陶瓷习作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在工场里面可以欣赏到不计其数、色彩缤纷的陶瓷制品和摆件,学习有关陶器生产制作的所有知识。同时,当地还建有陶瓷动画剧场和陶瓷历史博物馆,讲述陶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演示工作坊的生产情形,展示陶艺传奇之城的魅力。游客来到这里,等同于完成了一次文化艺术之旅,除了感受这座艺术陶瓷之城的深厚底蕴,赞叹极富想象力的陶缸、陶罐和陶塑作品,还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在陶瓷制作上小试身手。
尽管现代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渐使用塑料材质,但随着泰国人民开始关注自然和环境,以及皇室的重视和喜爱,人们仍在努力復兴传统的陶器文化,水釉陶器已经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日用工艺品之一,用作家庭和花园装饰的产品需求日益增多。
准备泥土:传统上,用来制作水釉陶器的大多数材料均出自叻丕府本地,尤其是泥土,要使用叻丕府特有的红黏土,这种土质必须要从土壤表层往下挖约一米才能获取。由于这种黏土能够温和地固化,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耐久性。要成为能够使用的成品土,首先必须确保泥土没有被其他东西污染过,然后混合清水进行3天~ 4天的发酵。通常泥土有几种颜色,黄色、黑色掺杂着红色,必须要通过与红黏土大量混合形成统一的红色,并将其发酵成柔软的土坯。当土坯准备成型时,制陶者必须注意此时的土质是否含水量过高,假如是湿坯,焙烧时就容易破裂,陶器的表皮就会胀起或不平整,需要将沙子放到黏土内进行中和作用。
成型:过去叻丕府在制作陶器时,通常使用人力操作旋转平台。尽管目前在传统的缸、罐的制坯过程中,仍然是人力在控制旋盘的旋转以配合模制成型,但一些小品种的器具,如坛、胆瓶、盘子等,采用了方便且快捷的电动转盘。由于成型的缸是一个很宽大的容器,要求一次成型。如果土质的硬度不够,就不能保持形状,黏土就会塌陷。因此缸体的成型必须从底部开始,先放置2天~ 3天,让底部的黏土半干或者凝固,然后继续增补坯体直到填满,之后陶匠就需将缸最终制作成型。熟练的陶匠每月能够制作大约1200个缸,但如果是制作花盆或者盘子之类的,产量将会更高。
描纹:当水缸或花盆制作成型后,就要描绘和装饰精美的纹饰。所有的描绘和蚀刻都是手工完成的。一直以来所描画的传统图案就是龙纹,后来才扩展至花纹和植物纹,如今随着市场的流行出现了新的纹饰设计,如动物、神明以及泰国的文化符号等,但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仍然是雄伟的龙纹。描纹要使用不同的黏土进行着色,例如来自洛坤府的黏土,湿润的时候是深灰色,干燥后则呈白色;而来自南邦府的白土,则是一种带有絮棉状的白色黏土。叻丕府的陶器工匠用这些浅色的黏土在缸体上刻画浮雕图案,当焙烧和上釉后,这些花纹图案将会变得明显,有助于更好地呈现效果。现代出现的复杂图案可以手画,也可用带蜡纸的塑料板进行塑模,将泥土撒在图案上,然后将其粘在器具上,这是一种绘制手法的进步。
制釉料和上釉:上釉是水釉陶器制作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最初,工匠是自己制作釉料和釉料溶液,通常使用灰烬混合泥浆,因为每种类型的植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因此会使用到各种类型的灰烬,如来自通心树的灰烬,来自杂草的灰烬等。混合釉料需要用水和灰烬混合后,搅拌均匀,过滤掉灰烬,剩下灰色的水,然后掺和足够浓稠的泥浆,以便更好地使用釉料。形成的这种釉料很清,没有颜色,如果要产生颜色就需要掺和别的物质进去,最常见的做法是釉料中加入铁锈。当描绘完图案后,就开始上釉,必须选择在黏土微微湿润时上釉,太干燥或过于潮湿,黏土将会吮吸过多的釉料而倒塌,因此,掌握时机和配比,是工匠技巧和经验的体现。
焙烧:焙烧是制作陶器最重要的步骤,因为这是产品是否完成的最后一步。一般来說焙烧水釉陶器,不需要瓷窑烧,而是户外烧。窑的形状和尺寸,根据焙烧陶器而设计。叻丕府的窑是一种大型且狭长的砖窑,大型窑可一次焙烧200个~ 300个缸,用桉树或橡胶树作焙烧燃料,热量维持在约1150摄氏度。焙烧工匠必须观察、掌握并控制炉温,如果热度过高,会熔解所有的釉,导致黏土软化,陶器表面将无光泽,坯体还有可能变形;如果热量过低,陶器表面亦无光泽,成品不佳。焙烧的时间不少于24小时,有的长达一周,当焙烧完成后必须放置大约12小时,让其热量逐渐降低,才从窑里取出。烧制后,陶器表面沾上各种柔和的颜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会产生微妙的褪色效果。
近代以来,叻丕府就以出产红黏土水釉陶器龙缸而为世人所了解,因此也被昵称为“缸城”。直到现在,龙缸仍是叻丕府的标志。据资料记载,龙缸最早是华人漂洋过海带到泰国的,早期的制作工匠也全部是华人,这种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之后才逐渐传授给泰国人,而目前,描绘龙纹的工匠则几乎都是泰国人。
在早期,人们为了方便储存雨水,特别需要这种大缸。而“龙”在祈求风调雨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工匠们在缸体上刻画上龙的形象,因此得名“龙缸”,烧制龙缸的大型砖窑称为“龙炉”,这些命名体现了人们对龙文化的崇拜。过去,龙缸的形状通常是圆柱形、圆嘴、小底,大约高100厘米,也有做成八角形、圆嘴,缸身画上龙纹,当焙烧和上釉后就呈现黄棕色。现代的龙缸,已经不拘泥于圆嘴和原色,有各种规格和色彩,但依旧保留了雄伟和大气的特质。龙缸具有实用性,是一件中大型的生活用品;也具有观赏性,是一件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泰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龙缸的作用在减弱,受欢迎的程度有所下降,需求也在下降。在鼎盛时期,叻丕府城内有50多家龙缸生产制作作坊,如今仅剩20余家持有陶瓷产业协会的证书,而主要的制造商仅有四五家。其中最著名的陶宏泰瓷器厂,由广东潮安华人黄芝孟首创,也是叻丕府历史最悠久的缸厂。经过多年的发展,陶宏泰瓷器厂在焙烧方法、涂釉和绘制龙纹方面,依旧传承了老式龙缸的古法手工制作,但也适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在造型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进,在绘画方面使用多达600种色调,使得龙缸成为独特、璀璨的艺术瑰宝。同时,它还承担了龙缸文化学习中心的职能,向到访的游客开设工艺技能培训课程,传授龙缸制作工艺,传播龙缸历史文化知识,描绘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龙缸息息相关的场景。
泰国商务部已经将叻丕府的龙缸指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目的是为了突出它的特色,增加当地产品的价值。许多商人亲自到叻丕府的龙缸工场精挑细选,然后运销全国各地。在曼谷唐人街的一些家居装饰店或手工艺术精品店,你都能看到来自叻丕府的龙缸艺术品,而曼谷北边的一些市场,你还可以找到古董龙缸。当然,在叻丕府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丹嫩沙多水上市场,你依旧能够看到龙缸在出售。
对于叻丕人乃至泰国人来说,龙缸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泰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发掘龙缸作为艺术遗产的意义,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将其用于新的用途,如用作花盆、家庭和花园装饰,或在干旱时用作环保型盛水容器。现今,虽然龙缸的实用性在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品或家居装饰使用,但龙缸文化没有消逝,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在近现代,陶器仍是泰国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具,如烹饪锅、锅炉、杯、碗、盘、缸、罐、盆、坛和火炉等,这些民间陶器既有土质陶器,也有石灰陶器和硬质陶器。在不同的地区,陶器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北部的南邦府、清迈府、清莱府,东北部的乌隆府、乌汶府、呵叻府,南部的宋卡府、北大年府、洛坤府,中部的暖武里府、素可泰府、叻丕府等,都各有千秋。这些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都是当地村民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延衍。
享誉内外的艺术陶瓷之城
泰国中部地区的叻丕府,距离首都曼谷西南部两个小时的车程,其不仅有着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还在艺术陶瓷产业方面独树一帜。那里的人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瓷工艺和形状与其他地方的陶器明显不同,主要是混合釉料,以及在陶器上刻画龙纹或花纹。这些被称为龙缸、花罐的主打产品,再加上由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制成的赤陶俑等各类附属产品,共同组成了叻丕府的水釉陶器产品,这些工艺产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由于叻丕府的水釉陶器在泰国久负盛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产品被销往泰国各地以及出口欧美、韩日和东南亚,因此这座小城也成为泰国著名的陶瓷制品集散地。
一般认为,水釉陶器的特殊工艺是中国的青瓷与白瓷工艺的结合,具有半工业半手工业的性质。早年间,来到泰国的华商发现,叻丕府的红黏土具有特殊的品质,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坚固的缸罐类陶器。于是在1933年,华人在当地建立了第一家工场,开创了叻丕府的陶瓷产业。起初,这些缸、罐主要绘上象征中华文化的龙纹,再后来,泰国工匠开始自己进行试验和投产,但沿用了这种中国龙的图案艺术,并将图案设计扩大至各类花卉和其他植物。龙纹和花纹,是叻丕府水釉陶缸的传统风格,也正是叻丕府水釉陶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叻丕府的制陶业,最初都是采用民间传统方法,并沿用了60余年,但目前几乎每间工场都在努力寻求新的方法去发展陶器的生产工艺和模式。按照现今市场的需求,许多源于中国的古法环节和传统图案都在淡化甚至消失,非常令人惋惜。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的文化遗产,水釉陶器仍在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凸显着自身的价值。许多当地的陶瓷工场从只生产陶器到制作彩陶、瓷器,并在产品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创意设计,生产了许多独特的创意雕塑、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陶瓷工场也成为一个个陶瓷习作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在工场里面可以欣赏到不计其数、色彩缤纷的陶瓷制品和摆件,学习有关陶器生产制作的所有知识。同时,当地还建有陶瓷动画剧场和陶瓷历史博物馆,讲述陶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演示工作坊的生产情形,展示陶艺传奇之城的魅力。游客来到这里,等同于完成了一次文化艺术之旅,除了感受这座艺术陶瓷之城的深厚底蕴,赞叹极富想象力的陶缸、陶罐和陶塑作品,还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在陶瓷制作上小试身手。
尽管现代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渐使用塑料材质,但随着泰国人民开始关注自然和环境,以及皇室的重视和喜爱,人们仍在努力復兴传统的陶器文化,水釉陶器已经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日用工艺品之一,用作家庭和花园装饰的产品需求日益增多。
水釉陶器传统制作过程
准备泥土:传统上,用来制作水釉陶器的大多数材料均出自叻丕府本地,尤其是泥土,要使用叻丕府特有的红黏土,这种土质必须要从土壤表层往下挖约一米才能获取。由于这种黏土能够温和地固化,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耐久性。要成为能够使用的成品土,首先必须确保泥土没有被其他东西污染过,然后混合清水进行3天~ 4天的发酵。通常泥土有几种颜色,黄色、黑色掺杂着红色,必须要通过与红黏土大量混合形成统一的红色,并将其发酵成柔软的土坯。当土坯准备成型时,制陶者必须注意此时的土质是否含水量过高,假如是湿坯,焙烧时就容易破裂,陶器的表皮就会胀起或不平整,需要将沙子放到黏土内进行中和作用。
成型:过去叻丕府在制作陶器时,通常使用人力操作旋转平台。尽管目前在传统的缸、罐的制坯过程中,仍然是人力在控制旋盘的旋转以配合模制成型,但一些小品种的器具,如坛、胆瓶、盘子等,采用了方便且快捷的电动转盘。由于成型的缸是一个很宽大的容器,要求一次成型。如果土质的硬度不够,就不能保持形状,黏土就会塌陷。因此缸体的成型必须从底部开始,先放置2天~ 3天,让底部的黏土半干或者凝固,然后继续增补坯体直到填满,之后陶匠就需将缸最终制作成型。熟练的陶匠每月能够制作大约1200个缸,但如果是制作花盆或者盘子之类的,产量将会更高。
描纹:当水缸或花盆制作成型后,就要描绘和装饰精美的纹饰。所有的描绘和蚀刻都是手工完成的。一直以来所描画的传统图案就是龙纹,后来才扩展至花纹和植物纹,如今随着市场的流行出现了新的纹饰设计,如动物、神明以及泰国的文化符号等,但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仍然是雄伟的龙纹。描纹要使用不同的黏土进行着色,例如来自洛坤府的黏土,湿润的时候是深灰色,干燥后则呈白色;而来自南邦府的白土,则是一种带有絮棉状的白色黏土。叻丕府的陶器工匠用这些浅色的黏土在缸体上刻画浮雕图案,当焙烧和上釉后,这些花纹图案将会变得明显,有助于更好地呈现效果。现代出现的复杂图案可以手画,也可用带蜡纸的塑料板进行塑模,将泥土撒在图案上,然后将其粘在器具上,这是一种绘制手法的进步。
制釉料和上釉:上釉是水釉陶器制作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最初,工匠是自己制作釉料和釉料溶液,通常使用灰烬混合泥浆,因为每种类型的植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因此会使用到各种类型的灰烬,如来自通心树的灰烬,来自杂草的灰烬等。混合釉料需要用水和灰烬混合后,搅拌均匀,过滤掉灰烬,剩下灰色的水,然后掺和足够浓稠的泥浆,以便更好地使用釉料。形成的这种釉料很清,没有颜色,如果要产生颜色就需要掺和别的物质进去,最常见的做法是釉料中加入铁锈。当描绘完图案后,就开始上釉,必须选择在黏土微微湿润时上釉,太干燥或过于潮湿,黏土将会吮吸过多的釉料而倒塌,因此,掌握时机和配比,是工匠技巧和经验的体现。
焙烧:焙烧是制作陶器最重要的步骤,因为这是产品是否完成的最后一步。一般来說焙烧水釉陶器,不需要瓷窑烧,而是户外烧。窑的形状和尺寸,根据焙烧陶器而设计。叻丕府的窑是一种大型且狭长的砖窑,大型窑可一次焙烧200个~ 300个缸,用桉树或橡胶树作焙烧燃料,热量维持在约1150摄氏度。焙烧工匠必须观察、掌握并控制炉温,如果热度过高,会熔解所有的釉,导致黏土软化,陶器表面将无光泽,坯体还有可能变形;如果热量过低,陶器表面亦无光泽,成品不佳。焙烧的时间不少于24小时,有的长达一周,当焙烧完成后必须放置大约12小时,让其热量逐渐降低,才从窑里取出。烧制后,陶器表面沾上各种柔和的颜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会产生微妙的褪色效果。
龙缸
近代以来,叻丕府就以出产红黏土水釉陶器龙缸而为世人所了解,因此也被昵称为“缸城”。直到现在,龙缸仍是叻丕府的标志。据资料记载,龙缸最早是华人漂洋过海带到泰国的,早期的制作工匠也全部是华人,这种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之后才逐渐传授给泰国人,而目前,描绘龙纹的工匠则几乎都是泰国人。
在早期,人们为了方便储存雨水,特别需要这种大缸。而“龙”在祈求风调雨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工匠们在缸体上刻画上龙的形象,因此得名“龙缸”,烧制龙缸的大型砖窑称为“龙炉”,这些命名体现了人们对龙文化的崇拜。过去,龙缸的形状通常是圆柱形、圆嘴、小底,大约高100厘米,也有做成八角形、圆嘴,缸身画上龙纹,当焙烧和上釉后就呈现黄棕色。现代的龙缸,已经不拘泥于圆嘴和原色,有各种规格和色彩,但依旧保留了雄伟和大气的特质。龙缸具有实用性,是一件中大型的生活用品;也具有观赏性,是一件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泰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龙缸的作用在减弱,受欢迎的程度有所下降,需求也在下降。在鼎盛时期,叻丕府城内有50多家龙缸生产制作作坊,如今仅剩20余家持有陶瓷产业协会的证书,而主要的制造商仅有四五家。其中最著名的陶宏泰瓷器厂,由广东潮安华人黄芝孟首创,也是叻丕府历史最悠久的缸厂。经过多年的发展,陶宏泰瓷器厂在焙烧方法、涂釉和绘制龙纹方面,依旧传承了老式龙缸的古法手工制作,但也适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在造型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进,在绘画方面使用多达600种色调,使得龙缸成为独特、璀璨的艺术瑰宝。同时,它还承担了龙缸文化学习中心的职能,向到访的游客开设工艺技能培训课程,传授龙缸制作工艺,传播龙缸历史文化知识,描绘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龙缸息息相关的场景。
泰国商务部已经将叻丕府的龙缸指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目的是为了突出它的特色,增加当地产品的价值。许多商人亲自到叻丕府的龙缸工场精挑细选,然后运销全国各地。在曼谷唐人街的一些家居装饰店或手工艺术精品店,你都能看到来自叻丕府的龙缸艺术品,而曼谷北边的一些市场,你还可以找到古董龙缸。当然,在叻丕府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丹嫩沙多水上市场,你依旧能够看到龙缸在出售。
对于叻丕人乃至泰国人来说,龙缸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泰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发掘龙缸作为艺术遗产的意义,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将其用于新的用途,如用作花盆、家庭和花园装饰,或在干旱时用作环保型盛水容器。现今,虽然龙缸的实用性在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品或家居装饰使用,但龙缸文化没有消逝,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