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一家长会,老师说我的孩子上课坐不住的毛病仍然没有改。其实不用老师说我也知道,儿子在家做作业时就经常坐不住,总是做完一道题就伸手去抽屉里翻一下,或是起身去喝一点水。曾经,我也怀疑他患上了多动症,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看动画片时不仅坐得住,而且一坐就是一小时,还目不转睛。
既然不是多动症,就明显是不服从命令。散会后,我决定好好地惩罚他一下。我不乘车,陪着他步行。一路上,我在前面飞快地走,他在后面紧紧地跟。从学校到我家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一路走着,他竟然特别规矩,没有像以前一样,贪玩或者开小差。
落日的余晖,照在儿子的脸上。他耳际旁大颗的汗珠,正迎着晚霞反射出桔黄的光。时值初秋,天气乍凉还热,路旁的冰柜正一溜儿排开,吸引着孩子的视线。我叹了口气,递上一块零钱,给儿子买了根冰淇淋。儿子接过,迅速回递给我:“妈妈,您吃,别生气,从今天起,我保证改。”
我板起脸:“你总是行动的矮子,叫我如何信你?”“我努力了,可有时管不住自己,今后一定改。”儿子额上汗珠浓密,脸颊绯红。见我点头,他才举起冰淇淋微笑朝前跑去。
儿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忽然点醒了我。其实他并非不懂道理,也不是不想做到,只是如他所说,他有时管不住自己。而此前,我总是拿他与同龄的孩子比较,心想别人坐得住你为什么就坐不住呢?并且,总习惯用指责或惩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分析过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考虑过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像我这样千篇一律地比较教育,会不会是一个错误?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说有的孩子发育得早,而有的孩子发育得稍稍迟缓,但都是一种正常现象。那么,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那一类发育得晚的呢?而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呢?
一路想着,不觉已经到家了。丈夫见我们没有回来,已经开始做饭了。我便利用这腾出的空隙,拿一本书坐在儿子身旁,打算用陪读的方法来帮他管住自己。
一开始,儿子特不习惯,做一道题就想停下,但侧眼看看我在身旁,又只好低头接着往下做。如此反复几次,儿子明显有些烦躁了,仿佛手脚被缚住了似的,十分难受。再后来,便开始以喝水、上厕所为借口,频繁离开座位。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儿子的精力始终无法集中起来,这样下去不仅任务完成得慢,而且作业内容也将会错误百出。无奈之下,我只得放下手中的书,全神贯注地盯住他了。
哪知我这么一盯,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我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首先是儿子的坐姿不正,头伏得太下,身子几乎佝偻;其次是他双手的姿势极不对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你这样的姿势,怎么能写好作业呢?”我一边说,一边给他示范。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儿子像这样写作业已经两年了,纠正起来便会格外困难。总是我一提醒他,他便知道错了,而我的视线一离开,他就又很快恢复了原样。
为了让他彻底改正写字的姿势,我只好一刻不停地盯着他。跟着他的进度,看他做每一道题。见他粗心了,顺带帮他提个醒;看到有个别难题,也主动地给他引导或讲解。半小时后,他竟然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而且,中途几乎没有分过神。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确信,这个办法有效。我仿佛找到了帮孩子管住自己的法宝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
从那之后,每个傍晚,我都会陪坐在儿子的课桌旁,和他一起做作业。有了我的陪伴,儿子的精力集中了,进度也明显加快了,错误的姿势也不见了,还能将多出来的时间画会儿画、或看会儿电视,别提多高兴了。
这次事件的成功,让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学会了思索。那天,当我看着儿子坐在电视前纹丝不动的样子,忽然就想到了,儿子在课堂上之所以好动,会不会是因为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呢?如果我能帮他找到一个调动兴趣的办法,不就不愁他上课坐不住了吗?
经过思考,我给儿子提了个建议。我让他上课时将自己的思路紧紧围绕着老师,并通过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地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中,以此来调动自己的兴趣,从而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的有效。儿子在试过第一次后就兴冲冲地跑回来对我说,他做到了,并且,他发现,只要照着我说的方法去做,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他再也不会因为无聊而坐不住了。
我高兴地给了儿子一个拥抱,像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似的,让儿子通过这好的开始,在今后的学习中,持之以恒,再接再厉。
只是,在高兴之余,我又有些担心,担心这样的陪伴,会不会让儿子对我产生依赖。于是在工作之余,我登陆了大量的育儿网站,查阅了大量的家教书籍,最后终于找到了结论:儿童的好动一般多发于7~12岁,男孩尤甚。只要过了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控制力便会大增,到时,这种症状便会不治而愈。这下,我总算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这次陪读的成功,不仅让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还让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了极大的信心。知道孩子的某些举动并非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喜欢群居,喜欢参与和被参与。因此,我大胆地将陪读的方法,应用到了儿子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只要有时间,无论儿子做什么事,我都尽量参与和陪同。陪着他玩,陪着他学,陪着他查资料。这样的结果是,既能很好地督促他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也能通过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更多的,是发现他的闪光之处。而我的心里,也因为他有着诸多的优点而倍感自豪。
而且,自从有了我的陪伴后,儿子变得更开心了,母子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听说,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许多孩子常常会因为孤独而故意用调皮等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说不定,我的儿子此前的那些举动也与他的这种潜在心理有关呢!多亏我早早地发现了问题,否则,儿子的童年该有多么的孤单呀!
点评: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问题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发育迟缓并不意味着天生愚笨,活泼多动也不表示他长大了就会与众不同。儿童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某些行为,其实是在向家长透露某些信息,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双慧眼,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心理或生理变化,并及时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而作为“问题孩子”的父母,我们更要学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发现“问题”后,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也不要动辄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做比较,因为那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而是要不拘形式地加以引导,多加观察,多加思考,找出最好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让他们走出成长的沼泽。
说到底,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担任好这个角色,除了具备十分的爱心,还要有十足的耐心,这样,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将来,才会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绚丽缤纷,多姿多彩! [email protected]
既然不是多动症,就明显是不服从命令。散会后,我决定好好地惩罚他一下。我不乘车,陪着他步行。一路上,我在前面飞快地走,他在后面紧紧地跟。从学校到我家大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一路走着,他竟然特别规矩,没有像以前一样,贪玩或者开小差。
落日的余晖,照在儿子的脸上。他耳际旁大颗的汗珠,正迎着晚霞反射出桔黄的光。时值初秋,天气乍凉还热,路旁的冰柜正一溜儿排开,吸引着孩子的视线。我叹了口气,递上一块零钱,给儿子买了根冰淇淋。儿子接过,迅速回递给我:“妈妈,您吃,别生气,从今天起,我保证改。”
我板起脸:“你总是行动的矮子,叫我如何信你?”“我努力了,可有时管不住自己,今后一定改。”儿子额上汗珠浓密,脸颊绯红。见我点头,他才举起冰淇淋微笑朝前跑去。
儿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忽然点醒了我。其实他并非不懂道理,也不是不想做到,只是如他所说,他有时管不住自己。而此前,我总是拿他与同龄的孩子比较,心想别人坐得住你为什么就坐不住呢?并且,总习惯用指责或惩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分析过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考虑过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像我这样千篇一律地比较教育,会不会是一个错误?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说有的孩子发育得早,而有的孩子发育得稍稍迟缓,但都是一种正常现象。那么,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那一类发育得晚的呢?而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呢?
一路想着,不觉已经到家了。丈夫见我们没有回来,已经开始做饭了。我便利用这腾出的空隙,拿一本书坐在儿子身旁,打算用陪读的方法来帮他管住自己。
一开始,儿子特不习惯,做一道题就想停下,但侧眼看看我在身旁,又只好低头接着往下做。如此反复几次,儿子明显有些烦躁了,仿佛手脚被缚住了似的,十分难受。再后来,便开始以喝水、上厕所为借口,频繁离开座位。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儿子的精力始终无法集中起来,这样下去不仅任务完成得慢,而且作业内容也将会错误百出。无奈之下,我只得放下手中的书,全神贯注地盯住他了。
哪知我这么一盯,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我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首先是儿子的坐姿不正,头伏得太下,身子几乎佝偻;其次是他双手的姿势极不对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你这样的姿势,怎么能写好作业呢?”我一边说,一边给他示范。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儿子像这样写作业已经两年了,纠正起来便会格外困难。总是我一提醒他,他便知道错了,而我的视线一离开,他就又很快恢复了原样。
为了让他彻底改正写字的姿势,我只好一刻不停地盯着他。跟着他的进度,看他做每一道题。见他粗心了,顺带帮他提个醒;看到有个别难题,也主动地给他引导或讲解。半小时后,他竟然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而且,中途几乎没有分过神。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确信,这个办法有效。我仿佛找到了帮孩子管住自己的法宝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
从那之后,每个傍晚,我都会陪坐在儿子的课桌旁,和他一起做作业。有了我的陪伴,儿子的精力集中了,进度也明显加快了,错误的姿势也不见了,还能将多出来的时间画会儿画、或看会儿电视,别提多高兴了。
这次事件的成功,让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学会了思索。那天,当我看着儿子坐在电视前纹丝不动的样子,忽然就想到了,儿子在课堂上之所以好动,会不会是因为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呢?如果我能帮他找到一个调动兴趣的办法,不就不愁他上课坐不住了吗?
经过思考,我给儿子提了个建议。我让他上课时将自己的思路紧紧围绕着老师,并通过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地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中,以此来调动自己的兴趣,从而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的有效。儿子在试过第一次后就兴冲冲地跑回来对我说,他做到了,并且,他发现,只要照着我说的方法去做,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他再也不会因为无聊而坐不住了。
我高兴地给了儿子一个拥抱,像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似的,让儿子通过这好的开始,在今后的学习中,持之以恒,再接再厉。
只是,在高兴之余,我又有些担心,担心这样的陪伴,会不会让儿子对我产生依赖。于是在工作之余,我登陆了大量的育儿网站,查阅了大量的家教书籍,最后终于找到了结论:儿童的好动一般多发于7~12岁,男孩尤甚。只要过了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控制力便会大增,到时,这种症状便会不治而愈。这下,我总算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这次陪读的成功,不仅让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还让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了极大的信心。知道孩子的某些举动并非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喜欢群居,喜欢参与和被参与。因此,我大胆地将陪读的方法,应用到了儿子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只要有时间,无论儿子做什么事,我都尽量参与和陪同。陪着他玩,陪着他学,陪着他查资料。这样的结果是,既能很好地督促他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也能通过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更多的,是发现他的闪光之处。而我的心里,也因为他有着诸多的优点而倍感自豪。
而且,自从有了我的陪伴后,儿子变得更开心了,母子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听说,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许多孩子常常会因为孤独而故意用调皮等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说不定,我的儿子此前的那些举动也与他的这种潜在心理有关呢!多亏我早早地发现了问题,否则,儿子的童年该有多么的孤单呀!
点评: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问题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发育迟缓并不意味着天生愚笨,活泼多动也不表示他长大了就会与众不同。儿童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某些行为,其实是在向家长透露某些信息,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双慧眼,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心理或生理变化,并及时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而作为“问题孩子”的父母,我们更要学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发现“问题”后,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也不要动辄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做比较,因为那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而是要不拘形式地加以引导,多加观察,多加思考,找出最好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让他们走出成长的沼泽。
说到底,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担任好这个角色,除了具备十分的爱心,还要有十足的耐心,这样,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将来,才会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绚丽缤纷,多姿多彩!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