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核心文化价值研究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素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本文从地域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匠心文化等角度研究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对于探索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  核心文化  地域文化  浙大西迁文化  匠心文化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是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映照。解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形态,将促进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积极运用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财富,繁荣黔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增强黔北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地域文化价值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黔北地域环境,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地域环境相适应,并与黔北经济发展相融合,具有显著的黔北地域文化特征。
  1.民俗文化价值
  (1)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黔北傩文化。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湄潭傩面具雕刻技艺、道真仡佬族傩面具雕刻工艺均为傩面具制作技艺。湄潭的傩戏角色形象共有三十多种面具和艺术造型,道真仡佬族傩面具有七十多种,傩面具种类丰富,色彩鲜明,视觉形象是在写实中夸张抽象,或粗犷狰狞,或威猛刚烈,让人产生神鬼联想。傩面具在开灵光后被赋予神权力量,达到辟邪驱鬼、祛病延年、祈福求吉、求子兴旺等目的。在古代,面对众多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人们不能做出合理解释,黔北傩文化便产生及盛行起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民俗活动中请傩坛班子做法事“冲傩”、演傩戏、傩祭等来求得平安并达成愿望。
  黔北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以精湛的视觉形象呈现,反映了黔北人民对傩文化的精神崇拜,是黔北人民原始质朴的情感寄托。它是黔北傩文化的活化延伸,也是黔北民俗活动的印证。《中国傩文化通论》中写道:傩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一个宠儿。传承与发展黔北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既是黔北古朴神秘的历史根脉的再现,更是黔北民间历史文化的延续。
  (2)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黔北民族文化。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生活化的表现。贵州省十大民族民间特色美食之一、仡佬族的隆重盛宴——仡佬三幺台,席开三台,十人或八人一桌,严格按上下左右席位确定长幼尊卑坐序。第一台宴席为茶席,茶席以喝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油茶为主,佐餐的糕点则是仡佬族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麻糖、麻饼、酥食等食品汇集;第二台为酒席,分享祭祖后,邀客人入座,主食卤菜或凉菜;第三台则为饭席,也是三幺台的正席,席上菜肴丰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灰豆腐就是其中的美食。饭席夹菜时,长辈先用餐,晚辈才能动筷,在用餐结束后,要将碗和筷子平举或合举筷子,表示“各位慢用”,晚辈等长辈饭毕才可以离席。三幺台经过三轮茶席、酒席、饭席后方为结束,在品味仡佬族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饮食时,感受的却是仡佬族隆重的食俗礼仪文化,以及仡佬族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热情好客的民族道德文化,仡佬族三幺台在民俗文化中展示了黔北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黔北境内长期生活的不仅有仡佬族,还有苗族、土家族等世居民族。桐梓苗族服饰,绥阳苗族织布,仁怀后山苗族蜡染技艺,播州区、绥阳县、习水县、仁怀市苗族刺绣等,都是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黔北苗族姑娘的心灵手巧的外化体现。手工技艺主要体现为工艺地域性、造型多样性、题材神话性、图案丰富性、审美独特性。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穿在身上的书”,苗族服饰文化是承载苗族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历史文化、审美意识的综合文化。黔北苗族服饰常为男女婚嫁、宴席、节庆等民俗活动着装,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
  2.生态文化价值
  黔北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高原山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决定了黔北人民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生态观。“顺天时、量地利、应人和”,黔北人民热爱生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地域特色生态资源创造、传承发展适应生活需求的传统手工工艺。
  黔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获得以绿色健康为主的山地食材。综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饮食制作技艺的饮食类型:遵义豆花面、板桥豆腐干、黄糕粑、羊肉粉、习水豆腐皮、酥食、油茶等,都是黔北具有地域特征的健康农产品,其制作手工技艺是体现黔北农耕生态文化的产物,反映了黔北人民崇尚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形成的手工工艺技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生长繁荣,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工艺材料就地取材,因此,才有大娄山藤编技艺,枫香花茂土陶制作技艺,泮水西安古法造纸技艺,黔北民间扎纸技艺,旺草竹编技藝,赤水竹编、竹雕、竹扇制作技艺,官店水车制作工艺,余庆泥塑技艺,仡佬族采砂炼汞技艺、古法“浇烛”制作技艺,黔北石刻技艺等精湛的民间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黔北生态文化中孕育成长,黔北人民运用“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智慧,形成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生态文化价值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品在黔北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存在,生态文化随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黔北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承载着生态文化内涵的传播,生态文化价值成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要构筑元素。
  二、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浙大西迁文化价值
  1939年,陪都重庆国民政府通过了振兴战时经济的提案,其中的一项为《西南五省茶叶发展》,国民政府在贵州湄潭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即“中央茶场”,目的是重振受战争重创的茶叶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以资持久抗战。中央茶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研、生产机构,担任着国家层面的茶叶科技研究与推广任务。1941年秋,与西迁到遵义湄潭避战乱的国立浙江大学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制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湄潭在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发展的重心。实验茶场借鉴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通过改进提升工艺,试制成功贵州第一款红茶——“湄红”,后又称“黔红”,逐渐发展为“遵义红”。“湄红”茶叶生产,肩负的任务是抗战时期出口换外汇,通过出口以购买军用物资,湄潭产茶制茶成为抗战的功臣。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的制茶技艺见证了中国的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湄潭,意味着国家科研人才汇聚黔北。科研人员不畏艰难让湄潭在茶叶研究、生产、种植等方面引领中国茶叶发展,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制茶工艺注入了科学的活力,加快了黔北茶叶种植生产的产业化步伐,带动了黔北制茶艺人、地方人民关注热爱茶叶生产、钻研制茶工艺,不断创新创造制茶工艺。
  缅怀岁月,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浙大西迁文化价值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黔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步青教授曾说:竺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浙大师生不屈不挠的“求是”精神,为黔北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的人文精神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磅礴的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黔北人民。
  三、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文化价值
  《考工记》写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之人作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国人已认为手工艺活动不只是劳作与造物,其背后蕴藏着手艺人的头脑、技法、传承、创新的智慧,以手工技艺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体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反映着不同地域的人文特征,满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展示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審美喜好。
  细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工序与技艺流程,无一不展现出黔北手艺人技术为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衣食住行中浸润的文化意象,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汇聚为“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爱岗敬业、传承创造、改良革新”的匠心文化。具有普适性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的匠心文化,是黔北人民奋斗的精神源泉,是黔北社会的价值取向,其继承性、稳定性、导向性与持久性感染着黔北人民,渗透着黔北人民的价值观。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将其核心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大众化、生活化提升中,引领黔北人民的思想行为及价值观念,将助推黔北社会的繁荣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向勇.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傩舞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8(03).
  [2]何冰,吴立,马丽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5).
  [3]岳龙.贵州茶业的“三驾马车”[N].贵州日报, 2019-7-31(18).
  [4]敖成勇.浙大西迁贵州的人文精神[C].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9.
  [5]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 2005(04).
  【课题来源】2020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新性发展研究》(编号:GZLCLH-2020-233)
  作者简介:崔帆(1979-),女,贵州遵义人,本科学历,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方向。
其他文献
法国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学评论家丹纳,是西方哲学界实证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站在哲学史的角度,运用西方哲学史上经典作家德国黑格尔和法国孔德的哲学观点,对西方艺术作品进行了总体的审视,撰写了一本在哲学界、文学艺术界影响深远的巨著《艺术哲学》。该书在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就开宗明义地宣布:“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本书要为我们
期刊
摘要:塔皮埃斯是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研究的先驱者,他的作品通常使用极简的现成品材料和符号性涂鸦的表现手段,通过“物化”过程转变为审美形式,来表达他独特的观念和精神,美术界称他为非定型绘画大师。本文通过对塔皮埃斯作品“现成物品符号运用”“绘画材质肌理变化和叠加”“绘画材料‘痕迹签名’”和“墨迹涂鸦重写画面”等独特技法巧妙运用的粗浅分析,意图揭示其作品中集中体现的“个人与集体层面上的记忆和身份概念”主题,
期刊
艺术最大的价值终是精神和思想,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作品。而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和阅历建构了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无论是西方梵高所言“芍药属于简宁,蜀葵属于科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还是中国徐渭的“青藤是我”般的执著,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情境不同,但它们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精神,恰是深入挖掘艺术精神思想性的重要依据,无一不是散发着高贵理想的光芒。  在陶瓷领域,醴陵釉下彩创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一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灰暗的、空濛的、凄苦的一年,也是在痛苦中砥砺前行的一年。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我清楚地记得而立之年的雨季,“慢慢游”的人力车穿过淅淅沥沥的春雨,在青石街上急急行走,寒风像一把风刀,刮着我的心。我深情而哀伤地凝视着春姑娘曼妙的身姿,把千年古韵弹奏,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像苦雨在眼前刺痛地滑落。老天爷呀,为什么那么不公平,把一个白血病嫁祸给了我天真
期刊
石鑫进,苗族,湖南花垣县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湖南科技大学。已在《装饰》《中国古代史——初中历史插图解读与欣赏》《文艺生活》等省级以上书刊上发表插图近千帧。漆画《抗日先锋》选入2001年7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湖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美展,《润》获湖南省第二届漆画展优秀作品奖,并先后发表于《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已有数幅国画
期刊
史树青先生去世后,许多人撰文谈与他感人至深的交往,谈他超群的记忆力,谈他深厚的文献功底,谈他的博学多识,谈他长达七十年鉴定生涯中的种种奇遇,谈他晚年对民间“国宝”超乎寻常的热忱。在我们这些同他有过不短接触的晚辈眼里,他不过是个跟文物打交道久了有癖好的一般北方老头。很多人敬重他,也有些人不认他。晚年他一门心思要把从地摊上买来的“越王勾践剑”捐献给国家,他所在的国家博物馆不愿收,还有人劝他“算了”,然
期刊
导论:当下即是此时此地。相对于过去与将来的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相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场所的空间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砚的问题,会有什么不一样?  于砚而言,当下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的。砚,从先民的实用需求而来,晋人书法、宋元山水……无一不有砚的功劳。砚,从一味实用的简朴稚拙到规规矩矩,然后慢慢文人化、艺术化,及至那样形形色色,真可谓蔚为大观!当今的砚林,依然热闹。复古的砚、天成的砚、文人的
期刊
摘要:我国古旧书籍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举世罕见,但是由于年代、纸张的特殊性,导致此类书籍存在利用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书籍的发展情况,其后详细论述了古旧书籍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策略加以分析,以期可供参考。  关键词:古旧书籍 数字化 发展 现实问题 思考  1.引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至夏商周,下至近现代,每个时代均留下了大量的典籍文献。这
期刊
明代绘画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逐步走向多元,成为一个画风迭变、画派繁兴的朝代。在绘画的门类和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画坛上地方流派逐渐发展壮大,明初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中期发展具象文人画风格的吴门画派以及晚期的松江派等都对清代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
期刊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他接地气的画风和对普通百姓的关注,特别是对乡村社会图景的细微而深刻的描绘,对当代中国乡村题材的绘画创作颇有借鉴价值。  1565年,勃鲁盖尔开始创作一组以时令更替为主题的《四季》(The Months)组画,用代表性的农业活动及气候特征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