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应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革新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要涵盖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用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练好的基础。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简单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核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创新学习的兴趣,遭到扼杀,创新意识受到抑制。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应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革新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感悟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材通过有限的歌曲篇幅和欣赏、训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通过音乐传音达情的载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
(1)在歌词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歌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丰富的情趣感、生活体验再现感,人物的形象感十分丰富。尤其是叙事歌曲教学,要通过感情朗读歌词,再现人物形象、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各种美的情感,领悟其中创新精神,从而萌发创新精神。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先通过感情朗读歌词,对人物精神有一个深刻印象。再让学生说说二小英勇、机智,敢于强敌周旋的斗争经过,从中领悟二小大胆、机敏、创造性的发挥,与敌人斗智的英勇斗争精神。学生在学曲、视唱时心中有一个二小的英雄形象,就有一种萌动的自豪感和敬佩情。这种情感源于二小那种创造性的行动,勇于斗敌和善于斗敌的精神品质。
(2)在旋律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通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乐感愉悦,形成审美情趣,在感悟中生发创新精神,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从音乐的情感出发,唤起学生心灵的醒悟,再从具体乐句的分析议论、欣赏品味中,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如教《我们多么幸福》,歌谱学唱前安排听听想想的训练。说说相同的乐句和变化的乐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旋律发展的基本方法。接着在跟琴伴奏视唱中领悟节奏强弱变化,乐段旋律跳进和级进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具体乐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审美欣赏并回答:哪些乐句表现活泼明快的特点,哪些乐句显出流畅优美的特点,这些手法有什么好处?哪些乐句表现小朋友们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在学生的品赏议论中,教师反复弹奏有关乐句,启发学生的音乐形象感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在背景渲染中感悟创新精神。通过背景渲染可以沟通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体验。启迪想象、帮助理解,唤起灵感和顿悟,从而领悟创新精神。如教《国歌》先放录音让学生听曲欣赏,再回忆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种斗争激情(电影《国歌》片断),领略作者当时满腔的爱国热情。再朗诵歌词并进一步介绍这首歌词代表当时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心声。乐曲激起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不息的革命热情,让学生明白定为国歌的意义。教唱时,通过重点乐句的反复视唱、听唱,领悟感染,体会到这首歌唱出了大半个世纪中国人奋勇前进的最强音。从而生发出时代的创新精神――前进!前进!前进!进!
2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新的潜能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型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教师可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上下乐句的束缚形式的定式作用,写出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规定的节拍,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学生会写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有新意的答案,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视唱,让同学们听辩不同的组合方法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此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同时,在“求异”的心理驱动下,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横向发散,纵向发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开拓新意,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延时评价,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与设想,教师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对某些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可诱发学生说出多种答案与设想。如在处理歌曲这一教学环节中,客观上讲每种处理方法都不能只做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会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再创造时提出不同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适时延时评价,不要急于暗示自己的观点,以免导致学生猜老师心思,不再进行积极的思考,使创新思维受到限制。要使处理歌曲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再如在上例创作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停留在上下句的束缚中,对答案大加赞赏,那么,在以后类似的练习中,学生只会求同,离不开课本,就失去了“创作教学”意义,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无从谈起。
4 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段。想象可以使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妙处想,趣处想,从而实现创新。在节奏教学中,学过几种新节奏,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种节奏和听到过的什么声音有点像?”进一步:“自然界中某一声响,能用什么节奏模仿?”这样,学生定会由简及繁,使学过的节奏得到灵活应用,甚至创造出来未有的节奏,实现知识的创新。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使原本呆板、机械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实现创新,体验成功。在歌唱和欣赏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学生听到的音乐语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必不可少的途经。
音乐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束缚在教材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生命主体,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着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体,放手让学生放飞心灵,积极体验,才能体现音乐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要涵盖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用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练好的基础。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简单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核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创新学习的兴趣,遭到扼杀,创新意识受到抑制。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应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革新教学方法,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感悟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材通过有限的歌曲篇幅和欣赏、训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通过音乐传音达情的载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
(1)在歌词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歌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丰富的情趣感、生活体验再现感,人物的形象感十分丰富。尤其是叙事歌曲教学,要通过感情朗读歌词,再现人物形象、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各种美的情感,领悟其中创新精神,从而萌发创新精神。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先通过感情朗读歌词,对人物精神有一个深刻印象。再让学生说说二小英勇、机智,敢于强敌周旋的斗争经过,从中领悟二小大胆、机敏、创造性的发挥,与敌人斗智的英勇斗争精神。学生在学曲、视唱时心中有一个二小的英雄形象,就有一种萌动的自豪感和敬佩情。这种情感源于二小那种创造性的行动,勇于斗敌和善于斗敌的精神品质。
(2)在旋律审美中感悟创新精神。通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乐感愉悦,形成审美情趣,在感悟中生发创新精神,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从音乐的情感出发,唤起学生心灵的醒悟,再从具体乐句的分析议论、欣赏品味中,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如教《我们多么幸福》,歌谱学唱前安排听听想想的训练。说说相同的乐句和变化的乐句,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旋律发展的基本方法。接着在跟琴伴奏视唱中领悟节奏强弱变化,乐段旋律跳进和级进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具体乐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审美欣赏并回答:哪些乐句表现活泼明快的特点,哪些乐句显出流畅优美的特点,这些手法有什么好处?哪些乐句表现小朋友们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在学生的品赏议论中,教师反复弹奏有关乐句,启发学生的音乐形象感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在背景渲染中感悟创新精神。通过背景渲染可以沟通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体验。启迪想象、帮助理解,唤起灵感和顿悟,从而领悟创新精神。如教《国歌》先放录音让学生听曲欣赏,再回忆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种斗争激情(电影《国歌》片断),领略作者当时满腔的爱国热情。再朗诵歌词并进一步介绍这首歌词代表当时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心声。乐曲激起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不息的革命热情,让学生明白定为国歌的意义。教唱时,通过重点乐句的反复视唱、听唱,领悟感染,体会到这首歌唱出了大半个世纪中国人奋勇前进的最强音。从而生发出时代的创新精神――前进!前进!前进!进!
2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新的潜能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型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教师可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上下乐句的束缚形式的定式作用,写出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规定的节拍,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学生会写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有新意的答案,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视唱,让同学们听辩不同的组合方法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此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同时,在“求异”的心理驱动下,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横向发散,纵向发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开拓新意,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延时评价,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与设想,教师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对某些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可诱发学生说出多种答案与设想。如在处理歌曲这一教学环节中,客观上讲每种处理方法都不能只做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会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再创造时提出不同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适时延时评价,不要急于暗示自己的观点,以免导致学生猜老师心思,不再进行积极的思考,使创新思维受到限制。要使处理歌曲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再如在上例创作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停留在上下句的束缚中,对答案大加赞赏,那么,在以后类似的练习中,学生只会求同,离不开课本,就失去了“创作教学”意义,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无从谈起。
4 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段。想象可以使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妙处想,趣处想,从而实现创新。在节奏教学中,学过几种新节奏,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种节奏和听到过的什么声音有点像?”进一步:“自然界中某一声响,能用什么节奏模仿?”这样,学生定会由简及繁,使学过的节奏得到灵活应用,甚至创造出来未有的节奏,实现知识的创新。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使原本呆板、机械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实现创新,体验成功。在歌唱和欣赏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学生听到的音乐语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必不可少的途经。
音乐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束缚在教材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生命主体,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着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体,放手让学生放飞心灵,积极体验,才能体现音乐教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