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知秋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到根河之前,在我的想象中曾预设过她多种不同的形象,然而当我穿越茫茫的草原接近目的地时,整个小城已经在浓雾中沉睡,原来初见,我便遇到了沉睡中的根河。不但没有揭开我心中的个中期待与幻想的谜底,反而更加重了疑惑。
  人说唾手不可得,苦闷。而今,身处其间却有一种两眼一抹黑的感觉,身在根河的我,不禁要问,根河你到底在哪里?千呼万唤无益,只待清晨的邂逅。根河真是吊足了人的胃口。
  夜幕清冷,让黑夜变得沉甸甸,夏日里最厚的衣服在这里忽然变得无济于事,一时间无措,竟不知道该拥抱黑夜还是该把自己蜷缩起来。
  清晨,从根河醒来,才发觉自己已经置身于另一个时空之中。阳光迟钝地驱散薄雾,八月的根河渐渐从初冬回到深秋,然后再从深秋朝夏末复原。在这里一日便是一年。
  在根河错乱了时空,仿佛也是见怪不怪的事儿。她身处内蒙古的腹地,看不到丝毫草原的气象,却是密林重重,结结实实地是大兴安岭腹地的一片林区。这里有枝蔓与蓝天衔接的白桦林,挺拔绰约;有湖边静谧雅致的木屋,静待游人。有神秘的“使鹿部落”和说不完又说不清的敖鲁古雅的传说。居住在敖鲁古雅的猎民尽管已经不再狩猎,但狩猎部族的习俗却转化为一种民族基因和文化符码,深深嵌入鄂温克猎民的生活和日常。
  在敖鲁古雅,天下起了雨,仿佛每一颗雨点中都晶莹透闪着一个部族的陈年故事。敖鲁古雅是一面区隔现代社会与古老部落的屏,它把喧嚣和浮躁挡在外;它又是一扇连通传统和未来的门,现代与前现代、古老部落和新农村在这里有了对接。所以,绕过屏或是跨进一扇门就会转换一番场景,获得另一片天地。
  二
  走进林区,这里与四季的轮转方式仿佛大异其趣,一个恒久而斑斓的秋悄然间在密林中逃逸出四季的序列,甩开其他季节,像一阵风,吹遍山野。置身其中,任由跳脱出四季的秋紧紧地包裹着自己。秋风习习,整个人如落叶般摇曳。此时,最好还是把自己交给秋风,如果吹到水里,就去吸吮那清洌的山泉;如果吹到天上,就随白云飘忽。
  走到林子里,忍不住贪婪地获取。恨不得整个身心都融进自然的怀抱,想在厚厚的落叶上饱饱地睡个午觉,幕天席地,再与这秋日里的阳光亲密无间。
  湖边的木屋,真的安静闲适。这里一片落叶掉进湖水的声音都会惊醒梦中人。这里不需要手表,一圈圈水中的涟漪,一缕缕阳光都会成为时间的刻漏。它让生活变得慢而真诚。
  在根河的某一处林地,人都会与周遭环绕的秋实现彼此间的互通。在密密匝匝的树林中,人忽然失去了现代社会的宰制之能,层峦叠嶂的山林优先以一种压迫感,让人失去了都市的傲慢。都市的某些规则,在根河这片土地上失效。可以说想走近根河的人,就要卸除身上的都市气息。
  根河接纳和促动着人的坦诚。根河人热情,他们对滋养自己的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无时无刻不显露在言谈举止间,每次接触都让人如沐春风,北方人的豪爽尽显其中。根河的坦诚还在于,让人用最基本的感知接触自然。在根河没有人与自然的冲突,而是彼此的切近,这种切近唤醒了被理性长久压抑而龟缩在身体里的自我。走进根河实际上也是在走进自我。
  观赏根河的风物与自然,无异于呼唤人的生命本真的回归,特别是人与自然最真切的交融,既是一种心灵的涤荡,也是人与外界的互换互生。人的感官官能被唤醒,人回到自身。不知道这种心境是否与艺术创作有某种相似呢?也许很多人来根河绘画、摄影、骑行、创作正是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妙处吧。根河是个释放自我,激发灵感的地方。
  三
  八月,芳菲尽处自有根河的秋,那里的一树一叶都仿佛是秋天的使者。根河也确实最懂得秋天,在这里汇集了各种艳丽的色泽,秋的色彩斑斓,如同组建了冬季到来前的一场盛大的谢幕仪式,既是迎接也是留恋。
  驯鹿是林间的精灵,是大自然的使者。他们高贵优雅而又富有神性。在他们的身上驮载着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是“使鹿部落”的灵魂和寄托。在我第一次触摸驯鹿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他们庞大身躯下的那种温驯,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震惊。也许他们和一个民族相伴相生,他们的身上除了兽性、神性还有更多的人性吧。
  驯鹿身上的高洁从未更改。他们的身上有一种不问世事,餐风饮露的道骨仙风。在他们的眼里,争夺和凡俗都如过眼烟云。或许他们从祖先至今,都是人类各种生活样态的见证者,在人的高贵和丑态前他们岿然不动,自顾自地只做着自己,也不争斗,也不卷入纷争。驯鹿只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奉献着自身,融入人们的生活,他们是古老民族默默的守护者。
  根河的文化独异,她仿佛与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天然地存在着某种距离感。小城虽小,但却极具包容性,游牧文明、林业文化、少数民族的古老传承在这里汇聚,他们共同构成了小城的精神内核。她既不被现代城市逻辑所侵扰,也不拒斥时代的步伐,林间的木屋、酒馆、咖啡厅、房车宿营地昭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熔铸。
  根河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在根河聚集了一群热爱她的人们不仅是这里的常住者,更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被古老民族文化、悠扬婉转的音乐吸引的人们。他们是时代的隐居者,可以不问世事,不知经年,只为了心中的热爱而生活、拼搏,他们要把在历史尘封中的记忆唤醒,要把被岁月琢蚀的文化修复,要成为正经历着根河日常生活的人们的记录者。
  根河的居住者,都是艺术家,随口的哼唱便是一首古朴的歌谣,随手挥笔就可以采撷到风物中的精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捕捉时代和历史的印记,把根河雕刻进人们的心里。
  到根河后,一直在想这地方为什么叫根河,而离开后总有一种对根河的怀想,时常浮现。也许是能够留住人心的缘故吧。
  在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根河供暖的第三天,而这个以中国“冷极”著称的地方,给我留下的却是对秋深深的眷恋。不久那里便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或许根河的冬天才是她的精华,遗憾未能親见,但这也正开启了下次旅行的契机。
其他文献
一  故乡——牙克石,一个拗口怪癖的名字,驻足北方的北方,大兴安岭中脊西段,鲜卑山的后院……在我心中,故乡绝不是冻土带上一块不毛之地!聆听远古,绰尔河畔新石器时代的磨石声,还丝丝入耳;化铁熔山后裔的马蹄呼唤出鲜卑拓跋开疆拓土!你的童年叫扎敦昂阿,青年的坐标是雅克萨,扎敦河水冲刷打磨洗礼之后,就成了现在的你,牙克石——我冻土带上的故乡啊!  二  你那一汪泉水,清澈如少女的眸子。我无数次来到你的身旁
期刊
1982年10月24日是张莹最难忘的一天。  高考落榜在家待业近三个月的她到单位报到。此时的南国还是酷暑难当,但在祖国的北端已是雪花飘舞。张莹提着简单的行李下了小火车,还没有转身行李就被另一只手拿过去了:“小莹姐,我来吧。”大平扑闪着一双大眼,冻得通红的脸说明她已经等了很长时间。  张莹跟在大平身后向前走去,大平一边走一边介绍,铁路南边是家属区,北边是林场办公室和单身职工宿舍。兴安深处冬日的阳光虽
期刊
2013年,我第一次从海拉尔驶向根河。我们走的是老路,过了额尔古纳之后不久,车就从平坦的草原驶入大兴安岭林地山区。汽车在山路行驶,路两侧一侧是山,一侧是水。路依山而弯曲多变,傍水则风景旖旎而秀美。山并没有名字,是连绵起伏的高地,水则是根河,一条剔透的河水穿行在灌木林中时隐时现,在拐弯处冲出茂密的林木,淙淙的流水清澈见底,即使是在车上的快速一瞥,也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河水把我们带向城内,城市以河水的
期刊
我常怀想一条河。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爱得如此柔情,又爱得如此决绝?  我们也算多少有些经历了,但会有多少难忘呢?你若停留,大兴安岭的松香会萦绕于枕畔,抑或,你会梦见一条清流,漫过心头。那年,一些作家朋友从各地赶来,除了叶梅写下了《根河之恋》,还有很多作家写下诗文。驯鹿的角叉、蝴蝶的翅膀,还有鄂温克族老人,以及在大森林里的呼吸时刻,差不多都成为美好的记忆。记得正是夏天,车窗外景色美极了,让人總想到
期刊
绰尔历史较为悠久,据清乾隆年间出版的《盛京通志》和当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绰尔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绰尔河,古称啜水、啜河、朔木连河、戮几河、戳尔河。清代始称绰尔河,蒙语大意为“石头多、水流急、波涛声音大”的河流,而鄂温克语意为“穿峡而过的河流”。绰尔河属于嫩江-松花江水系的上游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境内,流经兴安盟扎赉特旗和黑龙江
期刊
两个女人南腔北调争论说笑的时候,梅月梅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会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候宇家已经没有了来时的兴奋,他坐在妈妈的车梁上嘟着小脸一言不发。  “叶宇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紧接着就有一张笑脸出现母子面前。  “张肥子?”梅月梅说:“你不在家看孩子咋跑出来啦?”  十岁男孩张肥子双脚滑着冰板,超过梅月梅后减慢速度,当自行车赶上来,他便与之并行,“梅姨,看!”他挥动手里的大红花说:“我爸得的。”
期刊
鹰嘴山下还剩有七棵环抱粗的落叶松,这些古松大都三百年上下了,人们称之为“七宝树”,林业局打算把这里建成一个旅游点,拟名为“七宝树原始森林旅游区”。  “孟兆启之墓”就在鹰嘴山的北面,九月二十日是大孟的忌日,我每年都要来捎一瓶酒给他摆上。  相识  结识大孟实属偶然。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骑自行车到山上采蘑菇。下了一天的小雨,傍晚我下山时山洪已没过了木桥,望着桥面上的流水,我试了几次,都没胆量趟水过
期刊
雪裹满高山,不是一下子  就冰寒了岁月  苍灰色的老天  摆出冷峻的面容讲述兴安岭的沧桑  已南迁的鸿雁,飞影中  镀上斜阳金黄色的辉光  留声,撒尽山谷里的是自在和安祥  为了这个来临的冬天  山里人,屋里院外,是从春至秋的收藏  小西山用肥满的躯体,把一弯月牙  高高地托过头顶  初潮的雪,将绿林人的热情洒得滚烫  杂乱的雪辙,痕着林海雪原中生命的豪放  牧羊人的鞭响,驱赶牛群羊群的蹄音  敲
期刊
位于老敖鲁古雅乡19公里处有一座沙子山。沙子山顾名思义是一座全部由沙子堆积成的山。它形成于天然,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沙子山沙质细腻、均匀,光着脚丫踩在上面松软舒服,细沙从脚趾缝中钻出来,顺着脚步流下去。沙子山周围是浓密的灌木丛,沙子山被围在中央。  阿亚躺在沙子山上,任由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他,似乎很享受这独特的日光浴。从前,他在沙子山上,猎狗卡其总会趴在他身旁,现在他来这里,用口琴吹着鄂温克民歌,
期刊
一  北国,料峭的春寒;虽然空气极其冷冽,但还是带来了不容置疑的新鲜气息,苦等杜鹃花开的日子,闲来翻阅诗人王秀竹2018年发表在《星星·散文诗》第三期上的作品《节气精雕的细节》(组章)。入目三行,便被他诗语化境的创意构图震撼了。  《节气精雕的细节》之《立冬》篇:  天色灰蓝。  转身之间,季节入冷入寒。  阳光显得瘦弱而单薄。西北风甩出的话语,一句比一句锋利。句句扎疼极易冻伤的暮年。  这样的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