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为何物?
什么是幸福?范伟曾在影视剧《耳朵大有福》里如此解读:“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坊间还有一句十分流行但早已辨不清出处的解答:“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就是幸福。”前段时间,由央视带头发问的问题“你幸福吗”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不愿再以板板正正的姿态面对本就不怎么有趣味的生活,而更愿意以非常规的面目为生活添点乐趣。这或许也算是种对幸福的追求。而这些或市井、或俏皮、或调侃的对幸福的非正常解答,也会让人在这些小小的灵光中受益匪浅。
不过,如果具化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我们听到最多的大概仍是房子、医疗、教育、就业、三农、社会保障等等。于是发现,若将民众的幸福归结为最常规化和官方的词汇,即是“民生”。
对于幸福,不妨也做出一种“民生”版的解读:生下来接受到父母健康的价值观引导,适龄后受到优质的教育,毕业后在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下就业,而后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取得事业上的成长,在健康的生存环境中生活,无需担心空气、食品安全,经过若干年打拼后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住房,并不为子女的教育花过多心思,退休后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最后在无需考虑任何生存问题的晚年中安祥终老……
幸福民生的画卷
幸福对民众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致于幸福指数已成为评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新指标。2012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全国被调查的人群中仅有47.9%的受访者感觉幸福,12.4%的受访者感到比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剩余42.8%的受访者则感到幸福度一般。
这可能不算是个令人满意的答卷。但矛盾总不会彻底消除,就像国家对民众“幸福”追求的满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工薪阶层生活压力,到一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种地补贴;从实现国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到政府大力推行行政改革为公民减轻行政负担;从构建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到逐年加大国家财政中的民生投入……党和政府早已将大力促进民生建设作为政府举措的重要落脚点。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生问题被大篇幅地阐述,一幅幅幸福民生的美好画卷呈现在民众面前。“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将民生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必须贯穿民生这条主线,都应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而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上,十八大报告分别给出极为明晰的态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则以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愿景,夯实了幸福民生的基石。从这些美好的画卷,多多少少可以让人窥见未来民生幸福的模样。
我们想要的“幸福”
说“幸福即是民生”,似乎也不是足够恰当的,因为这一有些抽象的感官词汇除了与环境相关,更取决于感受者的心境,就像家缠万贯的企业老板可能未必比晚上出来练摊的小商贩更感到幸福。
这心境大概源于人们对幸福的不同解读,有人将其定义为各种欲求的不断满足,有人将其定义为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有人则仅将其定义为平淡、真实的生活。有了对幸福的清晰定义,而后向着自己认为的幸福不断靠近,这样的人生便是幸福的:将幸福定义为高不可及的目标而后在无法企及中消极、停滞,或者内心根本没有对幸福的感知,便造就了那些麻木和感到不幸福的群体。从微观上讲,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是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最想要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从宏观上,排除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阶层、任何行业、任何收入的人都应该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谋得幸福。幸福的表现形式本就应是多样的。而2012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一项结论是,事业单位员工的幸福感要高于一般单位的员工。这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目前民生保障体系的大幅度倾斜,对民众“幸福”的论述也不得不回到社会体制与民生保障的层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而社会给的“大幸福”是他们追求各自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编辑 杜启洪
什么是幸福?范伟曾在影视剧《耳朵大有福》里如此解读:“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坊间还有一句十分流行但早已辨不清出处的解答:“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就是幸福。”前段时间,由央视带头发问的问题“你幸福吗”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不愿再以板板正正的姿态面对本就不怎么有趣味的生活,而更愿意以非常规的面目为生活添点乐趣。这或许也算是种对幸福的追求。而这些或市井、或俏皮、或调侃的对幸福的非正常解答,也会让人在这些小小的灵光中受益匪浅。
不过,如果具化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我们听到最多的大概仍是房子、医疗、教育、就业、三农、社会保障等等。于是发现,若将民众的幸福归结为最常规化和官方的词汇,即是“民生”。
对于幸福,不妨也做出一种“民生”版的解读:生下来接受到父母健康的价值观引导,适龄后受到优质的教育,毕业后在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下就业,而后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取得事业上的成长,在健康的生存环境中生活,无需担心空气、食品安全,经过若干年打拼后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住房,并不为子女的教育花过多心思,退休后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最后在无需考虑任何生存问题的晚年中安祥终老……
幸福民生的画卷
幸福对民众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致于幸福指数已成为评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新指标。2012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全国被调查的人群中仅有47.9%的受访者感觉幸福,12.4%的受访者感到比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剩余42.8%的受访者则感到幸福度一般。
这可能不算是个令人满意的答卷。但矛盾总不会彻底消除,就像国家对民众“幸福”追求的满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工薪阶层生活压力,到一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种地补贴;从实现国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到政府大力推行行政改革为公民减轻行政负担;从构建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到逐年加大国家财政中的民生投入……党和政府早已将大力促进民生建设作为政府举措的重要落脚点。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生问题被大篇幅地阐述,一幅幅幸福民生的美好画卷呈现在民众面前。“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将民生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必须贯穿民生这条主线,都应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而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上,十八大报告分别给出极为明晰的态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则以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愿景,夯实了幸福民生的基石。从这些美好的画卷,多多少少可以让人窥见未来民生幸福的模样。
我们想要的“幸福”
说“幸福即是民生”,似乎也不是足够恰当的,因为这一有些抽象的感官词汇除了与环境相关,更取决于感受者的心境,就像家缠万贯的企业老板可能未必比晚上出来练摊的小商贩更感到幸福。
这心境大概源于人们对幸福的不同解读,有人将其定义为各种欲求的不断满足,有人将其定义为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有人则仅将其定义为平淡、真实的生活。有了对幸福的清晰定义,而后向着自己认为的幸福不断靠近,这样的人生便是幸福的:将幸福定义为高不可及的目标而后在无法企及中消极、停滞,或者内心根本没有对幸福的感知,便造就了那些麻木和感到不幸福的群体。从微观上讲,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是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最想要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从宏观上,排除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阶层、任何行业、任何收入的人都应该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谋得幸福。幸福的表现形式本就应是多样的。而2012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一项结论是,事业单位员工的幸福感要高于一般单位的员工。这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目前民生保障体系的大幅度倾斜,对民众“幸福”的论述也不得不回到社会体制与民生保障的层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而社会给的“大幸福”是他们追求各自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