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对院外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7.8月-2019.2月间80例乳腺癌化疗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常规院内护理基础上联合院外延续护理,对照组未行院外延续护理,评价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oo%,低于對照组15.00%,P<0.05。干预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可提高院外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延续护理;PICC;并发症;自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228-01
PICC置管的应用人群多为肿瘤疾病需长期化疗的患者,传统穿刺化疗过程中患者需接受反复静脉穿刺,不仅损伤患者的血管壁,同时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化疗药物对血管产生较大刺激,具有高渗透洼特点,因此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影响其化疗依从性[1-2]。而PICC置管的应用优势包括维护方便、可长期留置、创伤小、操作简单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过程中[3]。文章纳入我院于2017.8月-2019.2月间80例乳腺癌化疗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分析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于2017.8月-2019.2月间80例因病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年龄范围在26-65岁,平均为(46.8±5.4)岁;置管时间在20-80d,平均为( 50.8±11.5)d。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5-66岁,平均为(47.5±5_3)岁;置管时间在22-79d,平均为(51.5 11.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1)科室成立延续护理小组,组员包括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3名,所有组员均接受PICC导管护理相关知识培训,明确规定PICC护理内容,出院前1天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PICC居家护理手册”,亲自为患者介绍PICC常见并发症,置管期间饮食指导、穿刺点护理要点等。(2)家属同步教育:所有患者首次置管前,组员向患者家属发放教育卡,卡片内容包括PICC置管维护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等,每次教育时均需2名与患者同住的家属共同参与,每次电话通知患者返院复查时均要求l位接受过教育的家属陪同。出院后每周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1次电话随访。
对照组:院内常规护理,每日进行穿刺点消毒、更换敷料等;未行院外延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自制自护能力评分表,观察项目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单项25分,得分高表示自护能力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t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
干预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评估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见表2。
3 讨论
PICC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机体造成一定创伤,长期留置输液过程中亦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患者住院期间有专人负责维护PICC导管,置PICC的患者一般7天回医院进行一次冲管换药处理,离院后存在护理工作断层现象,可能影响患者自护能力,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为患者提供院外延续护理十分必要[4]。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发现,干预组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护理,护士以患者为中心,出院前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置管同步健康教育,让家属掌握PICC导管维护注意事项,居家护理期间可扮演监督角色,督促患者正确维护导管,降低并发症风险[5]。通过电话随访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增加出院后护患之间的联系,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同时结合网络平台与患者及家属维持信息沟通,不断强化患者与家属对PICC导管维护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其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可提高院外PICC置管患者白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魏芳,陈婷,刘亚等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对院外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21):16-17,18
[2]束寒玲,戴文君,张小华等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 4): 535-539
[3]孙彩霞,葛婧,杨金芝等微信群护理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22): 91-93
[4]柳燕瑛,肖娓珠延续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4):1887-1890
[5]蔡华,陈春梅,吴宏等延续护理服务对PICC置管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 12):56-58. 69
【关键词】延续护理;PICC;并发症;自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228-01
PICC置管的应用人群多为肿瘤疾病需长期化疗的患者,传统穿刺化疗过程中患者需接受反复静脉穿刺,不仅损伤患者的血管壁,同时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化疗药物对血管产生较大刺激,具有高渗透洼特点,因此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影响其化疗依从性[1-2]。而PICC置管的应用优势包括维护方便、可长期留置、创伤小、操作简单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过程中[3]。文章纳入我院于2017.8月-2019.2月间80例乳腺癌化疗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分析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于2017.8月-2019.2月间80例因病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年龄范围在26-65岁,平均为(46.8±5.4)岁;置管时间在20-80d,平均为( 50.8±11.5)d。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5-66岁,平均为(47.5±5_3)岁;置管时间在22-79d,平均为(51.5 11.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1)科室成立延续护理小组,组员包括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3名,所有组员均接受PICC导管护理相关知识培训,明确规定PICC护理内容,出院前1天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PICC居家护理手册”,亲自为患者介绍PICC常见并发症,置管期间饮食指导、穿刺点护理要点等。(2)家属同步教育:所有患者首次置管前,组员向患者家属发放教育卡,卡片内容包括PICC置管维护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等,每次教育时均需2名与患者同住的家属共同参与,每次电话通知患者返院复查时均要求l位接受过教育的家属陪同。出院后每周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1次电话随访。
对照组:院内常规护理,每日进行穿刺点消毒、更换敷料等;未行院外延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自制自护能力评分表,观察项目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单项25分,得分高表示自护能力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t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
干预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评估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见表2。
3 讨论
PICC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机体造成一定创伤,长期留置输液过程中亦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患者住院期间有专人负责维护PICC导管,置PICC的患者一般7天回医院进行一次冲管换药处理,离院后存在护理工作断层现象,可能影响患者自护能力,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为患者提供院外延续护理十分必要[4]。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白护能力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发现,干预组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护理,护士以患者为中心,出院前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置管同步健康教育,让家属掌握PICC导管维护注意事项,居家护理期间可扮演监督角色,督促患者正确维护导管,降低并发症风险[5]。通过电话随访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增加出院后护患之间的联系,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同时结合网络平台与患者及家属维持信息沟通,不断强化患者与家属对PICC导管维护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其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可提高院外PICC置管患者白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魏芳,陈婷,刘亚等延续护理及家属同步教育对院外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21):16-17,18
[2]束寒玲,戴文君,张小华等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 4): 535-539
[3]孙彩霞,葛婧,杨金芝等微信群护理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22): 91-93
[4]柳燕瑛,肖娓珠延续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4):1887-1890
[5]蔡华,陈春梅,吴宏等延续护理服务对PICC置管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 12):56-5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