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龙象”《十七贴》赏析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学习书法的人都应该知道《十七帖》,《十七帖》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书作之一,王羲之和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和重要,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作有高度的评价,太宗曰:“其章法烟霏霹结,状若断连;凤翕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故,从古到今王羲之被后世人们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剌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王朝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几乎是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氏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后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和亲授,王虞还把曾有“江东法帖之祖”的《宣示表》传授给王羲之,可见叔父对他的器重,王羲之转益多师,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终于成就了他“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和书学高度的辉煌成就。
  《十七贴》是一个汇贴,是草书中的代表杰作,因卷首“十七”二字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于世的《十七贴》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记载了《十七贴》原墨迹的情况:“《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贴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当属草书中的小草,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贴》的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为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震英藏本等,从古到今《十七贴》一直作为后学者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等同于行书中的《怀仁集 王羲之书圣教序》,《十七帖》其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励,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显透出一股中正平和的气象。其笔法方圆并用,寓方于圆,大小得当,奇正相生,藏折于转,顾盼生姿,方折圆转适度,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都可以说是学习草书者们必须领略和遵循的法门。
  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资料考证,这一时期今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开来,这时王羲之不断总结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之上,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开创妍美流变之草书风韵,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的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王羲之笔下的今草随笔势的变化而变得灵活,充分体现了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纵横牵掣,钩环盘行,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程式化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限收,流畅自然的面目风格和线质笔迹。
  历代前贤对《十七贴》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贴逸少书中龙也”朱熹亦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謂从自己胸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贴笔法“大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唐孙过庭曾曰:“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出书写用力的风格,这样反而失去了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价,对书法欣赏剖析和研究颇有启示。笔者在学习和临摹《十七贴》的同时,深感其结体劲健,笔法严谨,章法生动,变化从心,笔断意连,用笔侧锋取势,浑圆苍劲,书写时重按轻转,笔画到位,趣味生动,意蕴深长。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人们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在东晋时的书法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墨本草书《七月一日贴》、《寒切贴》、《初月贴》、《远宦贴》、《上虞贴》、《长风贴》、《游目贴》、《此事贴》、《大道贴》、《行穰贴》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也各不相同,其中《寒切贴》、《远宦贴》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贴》、《上虞贴》、《游目贴》、《行穰贴》等运笔轻快,舒畅自如,流美自然;而《大道贴》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此外还有《姨母》、《二谢》、《丧乱》、《孔侍中》、《快雪时晴》、《兰亭序》、《乐毅论》等法帖,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尽显风采,非常出众,王羲之草书传世的刻贴摹本很多,其中影响极大的就有《十七贴》和《淳化阁贴》中的草书。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之一,学习书法,承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热爱书法,更敬仰法书。
其他文献
摘 要:曲艺是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类型,其源于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新时代背景下,新生文化冲击着曲艺表演与创作,当前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曲艺表演与曲艺创作二者互为前提,共同构成曲艺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文基于此从曲艺表演与创作的现状出发,探索曲艺表演与创作的创新路径,实现曲艺文化的焕新发展。  关键词:曲艺;表演;艺术创作  曲艺表演与创作是劳动群众对社会
期刊
摘 要:新世纪中国文学发生了整体性变化,本文从外界影响入手阐述文学变化原因,并对当代中国前沿文学进行细化。  关键词:文学前沿;科幻小说;底层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指的是当下学界讨论最多、引起最大重视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诸如“非虚构文学”、“科幻文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体裁。  一、文学的变化  首先是文学观念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战时期等等这些特殊的时代
期刊
摘 要:《雪庵字要》对楷书大字书法进行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大字书法的审美标准和大字的技法,其对书法领域发展有推动作用。本文对大字书法展开了阐述,明确其对笔法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雪庵字要》,分析元书家李溥光的大字书法审美观,探究其所强调的审美标准,以期能够为日后的书法审美提供理论依据,为关注此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元书家;大字书法;审美观;环境;方端均称  引言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期刊
摘 要:民宿是一种能使游客体验地域风俗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有住宿设施。如何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合到民宿设计中,使民宿成为旅客身体和精神短时栖息之所,给人深层文化与美的享受。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民宿设计;栖息之所  近年来,民宿在整个住宿行业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欢迎。民宿设计区别于普通酒店之处,在于其在追求舒适的居住体验之外,更融入了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气息。  一、地域文化符号在民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经验归纳性,而这种对于文学观念论述的概括又来自于每个文学家切身的感受,来自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的真实体验。不同时代的诗人以他们全部的生命激情著书立说,成就千古名作,但大多数时候的优秀篇目通常悲剧意味更为浓厚,这和作者的创作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自古的文论研究更为关注这方面,进而提炼出了一条“以悲为美”的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线索,从先秦孔子、屈原的
期刊
摘 要:芭蕾舞剧是西方独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便一直受到中国舞蹈创作者的继承、融合与创新,从题材选择、动作编排、音乐创作、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中国化的再创造。基于此,文章就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艺术鉴赏进行分析。  关键词:芭蕾;民族化;音乐舞美  1 题材选择的民族化  当芭蕾舞剧踏入中国的土地之后,受到环境和受众群改变的影响,创作者首先就得以中国化视角对芭蕾舞剧的叙
期刊
摘 要:徽州木雕与石雕、砖雕共同作为“徽州三雕”,其中,木雕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徽州木雕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合到木雕中,给其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将对木雕艺术创作的源泉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人们展现徽州木雕艺术风格和形式美。  关键词:徽州木雕;艺术创作;艺术风格  徽州木雕始于宋代,在明代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期刊
摘 要:当前,旅游扶贫,正成为脱贫攻坚任务的新生主力军。但部分地区由于未能清楚认识到自身发展情况,盲目地开发旅游产品,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出现反向效果。本文从湖北省黄冈市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出发,以旅游扶贫为研究对象分析黄冈市当前旅游扶贫的现状并运用SWOT模型对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优、劣势等进行探究,并且针对性地为黄冈市旅游扶贫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些许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S
期刊
摘 要:芭蕾舞具有古典、浪漫、轻盈、空灵等特点,但是一些芭蕾舞的传统动作却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将芭蕾舞与现代舞进行融合,做出一定的引申和改良,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芭蕾舞和现代舞不断互相吸收、互相采纳,既保留了各自的特点,又能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不同表现形式之间体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为了促进舞蹈艺术的进步发展,本文概述了芭蕾舞和现代舞,对芭蕾舞和现代舞的主要区别及其融合进行了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旅游业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旅游文化中“回归自然”的理念。文化遗产包括遗存和经济两方面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文化遗产遗存和经济之间的沟通桥梁,文化遗产的遗存价值表现在历史、艺术等方面,文化遗产要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这也是文化遗产的体现。文化遗产在有了经济价值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少数民族中的传统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