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技术如音、视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但是如何利用它们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良性发展,并非易事。本文旨在通过选材、选时、选位、选问的方法探索音、视频在课堂上所起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意义;方法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新的教学要求,老师们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搜索资源,然后做成一个个课件,往往给学生一种奇妙的课堂体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师追求花里胡哨的效果,不惜用大量的音频、视频,迁就学生的外在追求,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
我们知道教学设计包含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对教学设计是起辅助作用的,不能以课件代替老师的讲解,更不能以课件代替学生的理解。如果把大量的课件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那无疑是一种强迫灌输教法,和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合作、实践、创新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小学语文课件应该以文字为主,音频和视频为辅,起到调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兴趣和活力。
一、音、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放松心情,活跃气氛。对小学生来说,40分钟一节课,注意力很难坚持到最后。课中插入相关的舒缓的悠扬的背景音乐,或者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一段乐曲,或者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都会让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气氛得到活跃,便于老师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比如讲《浙江潮》时,老师一边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播放潮水涨落的背景音乐,就会有希望把学生的心带到文中描绘的情景中去。
二是注解课文,突破难点。有的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相去甚远。适当加入一些视频,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即使不能身临其境,也能在虚拟的视频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同时还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比如在讲《古罗马斗兽场》或者《奴隶英雄》时,由于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其场景是学生无法想象到的。一开课老师就播放角斗士和角斗士、和老虎激烈搏斗的场面的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谈到了血腥、暴力、冷酷和对英雄的敬仰。这样,自然深入课本中,不但注解了课文,也突破了难点。
三是作为契机,激发想象。据调查,经常看电视的孩子,想象力很不发达,严重影响智力的发育。太多的视频会代替想象,而简短的视频,会激发出新的想象。想象也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生没有一些生活认知基础就想象不出一些场景来。如果说想象是一副良药,那么就课堂上相关、简短、优秀的视频就是这副良药的引子。比如说《月光曲》一课,有相关的情景剧和乐曲。老师可以播放情景剧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感知兄妹的清贫生活,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无法参加大师贝多芬的音乐会的无奈、悲伤。后半部分可以不播放,紧接着播放《月光》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课文后半部分描绘的情景,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二、音、视频的最佳选用
音频和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用音频和视频才能达到以上效果呢?
一是选材。选取哪一种类型的音频和视频,是由课文的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诗歌、古文一类的,最好不要使用视频,添加一些古典的优雅的背景音乐。议论文重在推理和论也不太适合使用它们。写景和抒情的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也要慎用。记叙文可以考虑选择一部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由于旧社会与新社会有天壤之别,播放本文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黑暗的旧社会中,感受一代知识分子的有力抗争和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说明文重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最好别选择。但是有的说明文,学生仅凭文字和图片,理解还是不够到位。比如说《白鹤梁的沉浮》、《秦始皇陵兵马俑》,如果能播放他们的宣传片,回过头来看课文,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了。
二是选时。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应该是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不是老师的讲解,更不是音频和视频。笔者认为,视频的长度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有的甚至不足1分钟就可以了。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时候,一开始就播放了杨开慧英勇就义的电视剧片段。短短三分钟的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以及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痛彻肺腑的哀悼和赞颂之情。
三是选位。视频适合在什么环节使用?那要看教学设计。最好的位置就是拓展环节。这时候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拓展部分加入小音频或小视频,可以升华主题,或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个别情况可以用简短的音频或视频导入课文,让学生早点进入文本。开课10分钟后到20分鐘之前,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理解本课时重、难点的时候,一般不适合放视频。比如在上《飞夺泸定桥》,或者《我站在铁索桥上》之后,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当英雄的红军血战沙场的场面,可以在拓展环节播放有关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如果视频很长,确实有必要让学生看看,可以通过网络指引让学生去看。
四是选问。不能因为看视频而看视频,看之前或看之后,要围绕课时目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老师在讲《秉笔直书》的时候,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崔杼为什么要一连杀掉三个史官?史官在史书上到底写了什么话?他们为什么不怕死?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在心灵震撼之余,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忠于事实的大无畏精神,就容易多了。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就生活在音频和视频的包围之中,如何选择有意义的音频和视频,恰当地用用在课文中,助力课时目标实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良性发展,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是当今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使命。
作者简介:宋晓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团结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意义;方法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新的教学要求,老师们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搜索资源,然后做成一个个课件,往往给学生一种奇妙的课堂体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师追求花里胡哨的效果,不惜用大量的音频、视频,迁就学生的外在追求,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
我们知道教学设计包含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对教学设计是起辅助作用的,不能以课件代替老师的讲解,更不能以课件代替学生的理解。如果把大量的课件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那无疑是一种强迫灌输教法,和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合作、实践、创新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小学语文课件应该以文字为主,音频和视频为辅,起到调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兴趣和活力。
一、音、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放松心情,活跃气氛。对小学生来说,40分钟一节课,注意力很难坚持到最后。课中插入相关的舒缓的悠扬的背景音乐,或者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一段乐曲,或者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都会让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气氛得到活跃,便于老师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比如讲《浙江潮》时,老师一边有感情的朗读,一边播放潮水涨落的背景音乐,就会有希望把学生的心带到文中描绘的情景中去。
二是注解课文,突破难点。有的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相去甚远。适当加入一些视频,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即使不能身临其境,也能在虚拟的视频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同时还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比如在讲《古罗马斗兽场》或者《奴隶英雄》时,由于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其场景是学生无法想象到的。一开课老师就播放角斗士和角斗士、和老虎激烈搏斗的场面的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谈到了血腥、暴力、冷酷和对英雄的敬仰。这样,自然深入课本中,不但注解了课文,也突破了难点。
三是作为契机,激发想象。据调查,经常看电视的孩子,想象力很不发达,严重影响智力的发育。太多的视频会代替想象,而简短的视频,会激发出新的想象。想象也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生没有一些生活认知基础就想象不出一些场景来。如果说想象是一副良药,那么就课堂上相关、简短、优秀的视频就是这副良药的引子。比如说《月光曲》一课,有相关的情景剧和乐曲。老师可以播放情景剧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感知兄妹的清贫生活,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无法参加大师贝多芬的音乐会的无奈、悲伤。后半部分可以不播放,紧接着播放《月光》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课文后半部分描绘的情景,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二、音、视频的最佳选用
音频和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用音频和视频才能达到以上效果呢?
一是选材。选取哪一种类型的音频和视频,是由课文的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诗歌、古文一类的,最好不要使用视频,添加一些古典的优雅的背景音乐。议论文重在推理和论也不太适合使用它们。写景和抒情的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也要慎用。记叙文可以考虑选择一部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由于旧社会与新社会有天壤之别,播放本文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黑暗的旧社会中,感受一代知识分子的有力抗争和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说明文重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最好别选择。但是有的说明文,学生仅凭文字和图片,理解还是不够到位。比如说《白鹤梁的沉浮》、《秦始皇陵兵马俑》,如果能播放他们的宣传片,回过头来看课文,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了。
二是选时。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应该是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不是老师的讲解,更不是音频和视频。笔者认为,视频的长度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有的甚至不足1分钟就可以了。比如有位老师在讲《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时候,一开始就播放了杨开慧英勇就义的电视剧片段。短短三分钟的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以及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痛彻肺腑的哀悼和赞颂之情。
三是选位。视频适合在什么环节使用?那要看教学设计。最好的位置就是拓展环节。这时候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拓展部分加入小音频或小视频,可以升华主题,或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个别情况可以用简短的音频或视频导入课文,让学生早点进入文本。开课10分钟后到20分鐘之前,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理解本课时重、难点的时候,一般不适合放视频。比如在上《飞夺泸定桥》,或者《我站在铁索桥上》之后,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当英雄的红军血战沙场的场面,可以在拓展环节播放有关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如果视频很长,确实有必要让学生看看,可以通过网络指引让学生去看。
四是选问。不能因为看视频而看视频,看之前或看之后,要围绕课时目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老师在讲《秉笔直书》的时候,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崔杼为什么要一连杀掉三个史官?史官在史书上到底写了什么话?他们为什么不怕死?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在心灵震撼之余,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忠于事实的大无畏精神,就容易多了。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就生活在音频和视频的包围之中,如何选择有意义的音频和视频,恰当地用用在课文中,助力课时目标实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良性发展,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是当今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使命。
作者简介:宋晓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团结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