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老人鼓励阅读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人对阅读价值的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哲人热爱阅读,追求人生品位的感受。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怎样带头阅读、示范阅读?
关键词:阅读;积累;读写结合
一、广泛阅读勤积累
中小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阅读的认知、阅读的兴趣、阅读的选择、阅读的收获可能不一样。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既知天文地理、又懂唐诗宋词、还会烹鸡煮鱼,没有必要重视阅读;也有教师会更偏重阅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内容而忽视广泛阅读。殊不知,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是多么重要。一个中小学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必须广泛阅读、及时充电,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鲁迅写《小说旧闻钞》一书时,阅读了90多种1000多卷不同读物;福楼拜写《布法与白居谢》一书时,阅读了1500册化学、医学、农学著作。著名理工科教授杨叔子文学修养极其深厚,多次开设文学讲座;文学家叶永烈撰写了一系列科普著作。由此可见,广泛阅读很有必要。
一个教师,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触类旁通,广泛涉猎知识、积累知识。当前,很时髦的两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必须加一句:“廣泛阅读者得天下”!不过,我们提倡广泛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而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新信息,提高能力。
二、读写结合重提高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村文化室住有武汉的知青,他们带着很多小说,《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简爱》、《红与黑》,还有一些连环画,也有《少年文艺》之类的。将这些借过来,一本一本的读,读完就还,还了再借,几年里读了不少书。至今还记得一些很好笑的诗句:“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来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科夫”、“稲堆脚儿摆的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天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还记得一些小说的情节。这些东西读多了,就有写作文的欲望,读小学、初中时,我写过《新旧社会两重天》、《我与雷锋比童年》、《山村教师瓦连卡》等小诗,还写过几篇好作文,赢得了“小文学家”的绰号。记得那时,我的作文本一交上去,立马拿到另外几个班读给同学们听;学校办墙报专栏,特聘我做编辑。应该说,这是读写结合的个人经验。
台湾女作家琼瑶,古典文学修养不错。这与她广泛阅读有关,也与她读写结合有关。古典诗词散文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也可以激发写作欲望。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几个字,融尽了春的色彩、春的容颜、春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色彩靓丽斑斓,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阅读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产生创造欲望呢?
李义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凝炼的语言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那沉重的相思之泪在摇曳的烛光里被烘干的情态,扼腕长叹,激发共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原野的《掌心化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都是极好的阅读文本,至于《红楼梦》、《红与黑》、《飘》等名著,对阅读与写作的益处与影响就更不用怀疑了。读写结合,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能力提高的基本途径。
三、善于考证求真知
陶行知先生写过许多诗,其中有一首小诗《问到底》。他认为知识需要去问,需要去争取,需要去考证。问的过程,争取的过程就是考证的过程。教师的阅读,就是做学问,而做学问重在考证。
季羡林老先生有一篇文章《论考证》。他认为,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步骤、必由之路。中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考证。通过对所读书籍中的某个字、某句话的考证,获得所需要的真知。
回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传颂很广,也是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时常常引用的佳句。这是谁的诗?怎样理解原诗?经过考证,我们知道,这句诗出自大诗人苏轼之笔,原诗名为《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的大意是: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如瓠叶、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等,一般人读起来就有些蒙圈,这就需要深究,需要考证。
“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是说一个贫穷的书生,囊中羞涩,竟然三十年买不起一双鞋。
“寻春马”,引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金榜题名后的兴奋之情。一个“寻”字,写出了考生们对梦想的追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修养的关系。读书人不仅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认为读书能够提升人的品格和境界。
关键词:阅读;积累;读写结合
一、广泛阅读勤积累
中小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阅读的认知、阅读的兴趣、阅读的选择、阅读的收获可能不一样。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既知天文地理、又懂唐诗宋词、还会烹鸡煮鱼,没有必要重视阅读;也有教师会更偏重阅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内容而忽视广泛阅读。殊不知,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是多么重要。一个中小学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必须广泛阅读、及时充电,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鲁迅写《小说旧闻钞》一书时,阅读了90多种1000多卷不同读物;福楼拜写《布法与白居谢》一书时,阅读了1500册化学、医学、农学著作。著名理工科教授杨叔子文学修养极其深厚,多次开设文学讲座;文学家叶永烈撰写了一系列科普著作。由此可见,广泛阅读很有必要。
一个教师,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触类旁通,广泛涉猎知识、积累知识。当前,很时髦的两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必须加一句:“廣泛阅读者得天下”!不过,我们提倡广泛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而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新信息,提高能力。
二、读写结合重提高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村文化室住有武汉的知青,他们带着很多小说,《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简爱》、《红与黑》,还有一些连环画,也有《少年文艺》之类的。将这些借过来,一本一本的读,读完就还,还了再借,几年里读了不少书。至今还记得一些很好笑的诗句:“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来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科夫”、“稲堆脚儿摆的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天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还记得一些小说的情节。这些东西读多了,就有写作文的欲望,读小学、初中时,我写过《新旧社会两重天》、《我与雷锋比童年》、《山村教师瓦连卡》等小诗,还写过几篇好作文,赢得了“小文学家”的绰号。记得那时,我的作文本一交上去,立马拿到另外几个班读给同学们听;学校办墙报专栏,特聘我做编辑。应该说,这是读写结合的个人经验。
台湾女作家琼瑶,古典文学修养不错。这与她广泛阅读有关,也与她读写结合有关。古典诗词散文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也可以激发写作欲望。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几个字,融尽了春的色彩、春的容颜、春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色彩靓丽斑斓,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阅读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产生创造欲望呢?
李义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凝炼的语言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那沉重的相思之泪在摇曳的烛光里被烘干的情态,扼腕长叹,激发共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原野的《掌心化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都是极好的阅读文本,至于《红楼梦》、《红与黑》、《飘》等名著,对阅读与写作的益处与影响就更不用怀疑了。读写结合,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能力提高的基本途径。
三、善于考证求真知
陶行知先生写过许多诗,其中有一首小诗《问到底》。他认为知识需要去问,需要去争取,需要去考证。问的过程,争取的过程就是考证的过程。教师的阅读,就是做学问,而做学问重在考证。
季羡林老先生有一篇文章《论考证》。他认为,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步骤、必由之路。中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考证。通过对所读书籍中的某个字、某句话的考证,获得所需要的真知。
回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传颂很广,也是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时常常引用的佳句。这是谁的诗?怎样理解原诗?经过考证,我们知道,这句诗出自大诗人苏轼之笔,原诗名为《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的大意是: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如瓠叶、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等,一般人读起来就有些蒙圈,这就需要深究,需要考证。
“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是说一个贫穷的书生,囊中羞涩,竟然三十年买不起一双鞋。
“寻春马”,引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金榜题名后的兴奋之情。一个“寻”字,写出了考生们对梦想的追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修养的关系。读书人不仅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认为读书能够提升人的品格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