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理一吨污泥要花多少钱?2015年,E20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当时污泥处理处置全成本区间为150-500元/吨,政府在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上的支付意愿平均为100-150元/吨。
随着碳减排观念的逐步确立,这一环保产业的细枝末节在近年来经历着悄无声息的变化。E20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市场分析报告(2020版)》显示,政府在污泥处理上的支付意愿逐年提高,当前达到300-500元/吨,推动污泥处理方式从此前简单干化填埋处置路线转为干化焚烧路线,无害化处理率上升至70%左右。
但与此同时,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仍有不足,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其比例仅在30%-40%左右。这一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与整个环保产业一起面临着技术路线升级、产业链条融通、政策贯通问题,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共建一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生态闭环。
“预计未来5到10年,我国现存的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等一众短板会加速补齐,传统环境治理工作在2030年左右将收尾。”在此前举办的2021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根据业内估计,在“30·60”目标下,环境领域将不断拓宽,环保产业在变局与重构中正酝酿新的产业模式——从传统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和过程控制,产业转向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三大硬核驱动。
年均增长率超过15%
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随着政策的驱动及市场需求的扩大,我国环保产业范围已经从初期的以废气、废水、废渣为主,扩延到高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先进环保产业。从产业链构成看,其包括上游研发生产、中游工程实施、下游运营服务三部分,主要覆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细分领域。
今年7月,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指出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已达7.5万亿元,2015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5%。
根据预测,在高速增长态势驱动下,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022年将突破10万亿元,到2023年将达到12.30万亿元。
这一增长速度与我国逐年增加的节能环保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全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复合增速达 16%,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7390亿元,同比增长17.35%。但同时,我国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不足1.5%,相比发达地区稳定在2%左右的比率仍有提升空间。“‘十四五’将是大机遇、大发展、大落地。节能环保产业将继续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环保投资将由‘十三五’时期的十几万亿,上升到70-100万亿左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环保企业总裁叶明强判断。
目前,环保产业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大气治理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模式,三大领域企业占比超过总体的65%,朝着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领域;环卫设备及服务、环境监控、固废/危废处置处于成长阶段,环境监测领域企业占比约26%,增长速度很快;土壤修复则尚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格局大变动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环保相关企业已经超过300万家,尽管万亿级别的环保产业赛道已经拥挤了上百家上市公司,却还未出现一家千亿市值的企业,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则是,国资开始入场,环保市场竞争格局、资源分配甚至资金链条传递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动。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名单,国企国资在环保产业头部领域的占比已经高达80%。而在2018年,50强名单中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数量还基本持平。有业内指出,“环保产业格局,特别是产业头部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国资主导的新局面已经日渐明朗。”《2020年环境产业现象微观察》一文判断,2020年,环境产业的“国民合作”进入新阶段。以水环境市场为例,其民营环境企业战略后移,将逐步以国资联合体成员的形式回归水务市场,未来将担负起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专业运营管理”的角色。
同时国资国企将成为行业企业的增长引擎,头部企业逐渐形成三个生态层:国务院下属部委实控的环保平台、省级以及省会级国资实控的环保平台、其他类型环保国企以及国资参股的环保企业。
一定程度上,“国字号”的进入,将推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并打开产业新的可能。中交生态环保提出的“区域和流域环境治理综合开发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中节能铁汉提出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提出的“生态城市运营商”等在环保治理中将服务范围上升至流域治理、区域治理、系统治理这一层面,未来有可能成为解决环境综合整治和流域治理的主流模式。
7月30日发布的《云南省“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推動成立云南省环保产业集团,以云南省环保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承担起整合省内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企业的重任;8月10日,全国首家业务覆盖气、水、固全要素污染治理的省级环保集团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这一“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将打通环保产业链条,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服务的发展。
从政策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逻辑下的“双碳”战略为整个环保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相比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国环保产业在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研发投入、装备标准化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仍需加快。 对于环保产业而言,“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历史阶段,整个产业将由过去的“规模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未来环保行业细分赛道的技术门槛和壁垒会越发明显,混合所有制公司将创新打造为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专精特新”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中国的环保产业将由工程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由项目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提出,要坚持国家环境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导向。环保产业企业要对前瞻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预见性。同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综合性解决方案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未来。“当前有五方面技术值得注意:废物资源化及循环型社会构建技术,环境健康与风险控制技术,基于自然过程的绿色能源水质净化技术,支撑绿色产业的现代生物、新材料和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支撑精准管理的智慧化产业技术。”
“目前产业的现状是体系庞大、非标制造与通用性突出,因此要尽快解决污染防治设备标准化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建议,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加快环保设备标准化制造与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今后将致力于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初步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型环保产业体系。
国家层面对于绿色环保创新生态的规划建设也已出台,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还将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建立标杆,推动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寻找新的商机
从当前产业领域出发,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再生资源、环卫设备、土壤修复、监测监管、环境咨询等在落实碳减排举措过程中均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各细分行业协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近日公開表示,建议环保企业根据未来定位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如果只停留在处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已经形成的污染物的层面上,后续市场相当有限。一方面,传统环境产业将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市场,以投建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市场行为将逐步退出,进而转向以运维服务、提质增效为主的新时期;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全新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环保产业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产业边界将进一步扩大,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和过程控制,向绿色产业升级。
“从环保产业的角度来看,未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绿色产业的需求会加速释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包括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5个一级行业。”严刚补充道。
“同时,碳中和将催生相关产品、装备、工程的诞生和研发,形成相关环保产业新领域;而基于少排放和强化能源循环利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管控,将成为普遍刚性需求,构成对环保产业的重大需求。”曲久辉提出。
当前,多家环保企业正在自我变革以寻找低碳商机,综合化、数字化、智慧化成为特点。6月18日,首创集团旗下旗舰企业“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打破传统的细分领域纵向深入,深度挖掘“技术、运营”价值;7月13日,万华禾香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将通过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对“大家居”行业进行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多家企业正凭借技术手段涌入环保产业,2019年,华为联合体凭借数字化技术中标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今年7月,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现身环保展,向用户展示了公司在智慧环保业务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