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迎来了“整合”的不断普及与深化以及以发掘课程内涵为主要标志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新时期。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被其他课程融合到课堂中,它一直扮演着“工具”的角色。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会经常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它也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融合;课程;信息技术;初始机器人
“十二五”时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大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方面的优势。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激情燃烧中起步探索,遭遇并突破发展“瓶颈”,迎来了“整合”的不断普及与深化,以及以发掘课程内涵为主要标志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新时期。如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逐渐成为最主流的“整合”方式。“整合”已经从课堂教学的外围走向课堂教学的核心,成为教师设计、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下面就笔者设计的《初识机器人》一堂课,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融合应注意的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书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面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很多学生都慢慢地舍弃了书本这个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一种误区,只要听教师说,看教师演示,就知道怎么操作了,书本基本没用。其实,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单只是从网上获取信息,而且也包括从其他各种媒介当中获取信息。
《初识机器人》这是一节理论课,对于习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大不如前,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凭借文本、自主学习”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找到机器人的概念,再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与其他人讨论交流,得出能称之为机器人的三个基本条件。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用到平时语文知识,通过字面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机器人和能称之为机器人的
三个基本条件,并且对书本这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一个新
的认识,从小培养了他们会读书、乐读书,打好了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为了发展学生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笔者在课末设计了一个“设计未来机器人”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这堂课前半部分所学的知识,设计未来机器人。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大胆猜想自己设计的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有的学生会想到平时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交通拥堵
的现象,进而设计了一款“飞鞋”,这双鞋子会自动判断当前的交通情况和风向等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飞行路线,跑起来比刘翔还快,这充分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到设计一款环保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通过自身携带的检测器等传感器部件,监测大气指数,然后传输给电脑芯片做出相应的判断,最后利用机器人自身的手臂把废气吸入转化成清新的氧气。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奇思妙想在课堂上不断的闪现。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要将这节课所学的机器人的概念用
到设计当中,还要考虑机器人的外观、功能等等,并画出小组讨论的设计方法。这就涉及信息技术、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体现了学科之间融合的重要性。“设计未来机器人”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而且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发展学生呈现、交流、分享带来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别是不懂与人分享,这都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试着与他人分享,懂得与他人分享、乐于与他人分享,得到分享的快乐。这堂课,笔者在学生汇报完小组设计的机器人后,让他们利用微博这个交流平台,通过文字、投票、图画,甚至语音等手段分享他们设计的成果,分享他们设计的体验,收获其他人的评价,收获分享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与实践等能力,并学会分享情感,让“整合”福泽学生,使学生也成为“整合”的主题,让“整合”的道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关键词:融合;课程;信息技术;初始机器人
“十二五”时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大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方面的优势。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激情燃烧中起步探索,遭遇并突破发展“瓶颈”,迎来了“整合”的不断普及与深化,以及以发掘课程内涵为主要标志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新时期。如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逐渐成为最主流的“整合”方式。“整合”已经从课堂教学的外围走向课堂教学的核心,成为教师设计、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下面就笔者设计的《初识机器人》一堂课,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融合应注意的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书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面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很多学生都慢慢地舍弃了书本这个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一种误区,只要听教师说,看教师演示,就知道怎么操作了,书本基本没用。其实,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单只是从网上获取信息,而且也包括从其他各种媒介当中获取信息。
《初识机器人》这是一节理论课,对于习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大不如前,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凭借文本、自主学习”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找到机器人的概念,再结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与其他人讨论交流,得出能称之为机器人的三个基本条件。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用到平时语文知识,通过字面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机器人和能称之为机器人的
三个基本条件,并且对书本这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一个新
的认识,从小培养了他们会读书、乐读书,打好了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为了发展学生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笔者在课末设计了一个“设计未来机器人”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这堂课前半部分所学的知识,设计未来机器人。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大胆猜想自己设计的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有的学生会想到平时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交通拥堵
的现象,进而设计了一款“飞鞋”,这双鞋子会自动判断当前的交通情况和风向等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飞行路线,跑起来比刘翔还快,这充分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到设计一款环保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通过自身携带的检测器等传感器部件,监测大气指数,然后传输给电脑芯片做出相应的判断,最后利用机器人自身的手臂把废气吸入转化成清新的氧气。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奇思妙想在课堂上不断的闪现。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要将这节课所学的机器人的概念用
到设计当中,还要考虑机器人的外观、功能等等,并画出小组讨论的设计方法。这就涉及信息技术、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体现了学科之间融合的重要性。“设计未来机器人”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而且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发展学生呈现、交流、分享带来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别是不懂与人分享,这都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试着与他人分享,懂得与他人分享、乐于与他人分享,得到分享的快乐。这堂课,笔者在学生汇报完小组设计的机器人后,让他们利用微博这个交流平台,通过文字、投票、图画,甚至语音等手段分享他们设计的成果,分享他们设计的体验,收获其他人的评价,收获分享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与实践等能力,并学会分享情感,让“整合”福泽学生,使学生也成为“整合”的主题,让“整合”的道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