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进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这样学生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如,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人人争当售票员游戏。一列苏州开往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算出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思维训练开放化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
1、在动手实践中思维
数学问题和数学思维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自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2、在自主探索中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开放数学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如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的“25×16”这个例题时,我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
“25+25+25+25+……+25”(16个25)让学生计算,问:这样计算麻烦不麻烦?(生:麻烦)你们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生:可用“25×16”来计算。)对!“25×16” ,除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列竖式计算外,有没有不用竖式就能口算出来的方法?这时学生纷纷动脑,想出了好多种方法:①25×10+25×6②25×2×8③25×4×4④25×8+25×8 ⑤(5×4)×(5×4)⑥5×16×5教师对每一种算法都作了充分肯定,并告诉学生在计算时,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简便就用什么方法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思维
合作交流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每4人一组,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如水壶、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进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这样学生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如,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人人争当售票员游戏。一列苏州开往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算出现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思维训练开放化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
1、在动手实践中思维
数学问题和数学思维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自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2、在自主探索中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开放数学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如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的“25×16”这个例题时,我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
“25+25+25+25+……+25”(16个25)让学生计算,问:这样计算麻烦不麻烦?(生:麻烦)你们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生:可用“25×16”来计算。)对!“25×16” ,除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列竖式计算外,有没有不用竖式就能口算出来的方法?这时学生纷纷动脑,想出了好多种方法:①25×10+25×6②25×2×8③25×4×4④25×8+25×8 ⑤(5×4)×(5×4)⑥5×16×5教师对每一种算法都作了充分肯定,并告诉学生在计算时,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简便就用什么方法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思维
合作交流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每4人一组,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如水壶、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