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断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85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追求瞬间效果,到希望拍出温度、深度、广度,由“打比赛”而开始接触摄影的樊豹声,他的经历和思考大概更能贴近并给普通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
  这里展示的两组作品.都是关于我们身边没那么戏剧化的平淡生活.一组是人,一组是景。两位摄影师——樊豹声更注重通过瞬间的刻画来展示生活本身.孙敏则更多的是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本人的观看方式。
  我们经常听到摄影人有些焦虑的问题:我该拍什么?我拍什么才能成功?看过樊豹声和孙敏的影像.在他们“捡拾”起的这些被我们经历又忽略的瞬间中.在这些碎片化的影像以及他们关于拍摄、关于思考的字里行间中.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而著名摄影理论家李树峰.著名摄影策展人刘宇的评析,也为我们提出了更清晰的思路。
  ——编者
  樊豹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爱摄影,拍生活
  谈谈我的“打比赛”
  爱生活、爱艺术的我,小时候喜欢美术,上中专时练过书法,那时的涉猎对后来的摄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9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数码相机,非常有感觉,2011年正式开始摄影。2012年,我第一次投稿就得了个全国铜奖,奖品又是一台数码单反套机,从此摄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
  吾乡空间
  我的手机风景观
  以手机作拍摄工具,缘于步行上下班,为不漏掉路上的“风景”,为不打扰拍摄对象,手机无疑是首选之器。从此,便有了《下班路上》《平平淡淡的日子》《宅之祭》《父老乡亲》《白屋》《吾乡空间》等系列的积累。
  孙敏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艺委会主任
  2014年出版个人手机摄影作品集《平平淡淡的日子》。
  吾乡吾这空间之二 孙敏摄
  我不是专职摄影记者,也不是职业摄影师,我的时间决定了只能靠碎片化的积累和坚持。我也不知道下一个“风景”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我能做的只是——“时刻准备着”!
  我习惯把自己的一切观看、感受、呈现,统统称之为“风景”,这跟理论上的讨论没关系。我也从来不给自己定位,什么纪实的、艺术的,什么传统的、当代的……当然,作为影像的制造者,从理论上要理清这些影像之间的区别和特性,但在具体实践中,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框死呢?   宽泛概念的“风景”,包括风光摄影、风景摄影、景观摄影。从理论上来讲,三者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就如同文学里的散文、小说、杂文之区别,体裁虽有差别,但没有高低之分。简单讲,风光摄影是表现自然风景的唯美抒情,风景摄影则更多的是在于主观叙事,景观摄影则在纪实的基础上、更注重了批判性、反讽性、哲学性、幽默性、象征性和隐喻性。我不喜欢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风景的“风景”,我喜欢寻找和发现大家不认为是风景的“风景”一一那就是社会生活不经意间留下的,与社会、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烙印式的“风景”!它虽是真实的记录,但已脱离了摄影的物理记录性,跨越了现实的羁绊,建立起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视觉艺术。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要搞好这一类的摄影,首先要对当下社会生态有深度的了解和领悟,脑子里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其次,要随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有敏锐的发现能力。第三,就是“忠实地记录,艺术地表现”,需要较强的审美取舍能力,甚至把一些看似“不搭界”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另一种或多种的言说。最终完成人与景的对话,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好照片是用来凝视的,好照片都是奇迹”。
  对艺术进行分门别类,那是理论家的事。作为摄影师,怎么顺手怎么来。像我这类“不三不四”的东西,应该算是传统纪实摄影的延续和拓展吧。其实,纪实摄影的概念非常宽泛,当下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多元表达的新局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纪实摄影的题材、思维、语言极具“时代性”,摄影师应该站到时代的现场、时代的视角,讲述时代的故事。
  摄影需要积累和坚持,但我又极不希望若干年以后,回望我的作品时,只看到时间的长度和艰辛的付出,而是能看到我的思想和智慧,看到我的内心与不同时代间的对话!
  劉宇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
  羡慕别人,不如审视自我
  在我看来,要分析一个人的摄影作品,首先应该先了解这个人。因为,摄影创作与作者的成长背景和对生活的认识分不开,照片就是他生活的影子。然而,我没有见过樊豹声和孙敏,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年龄、职业以及所生活的地域。摄影师是在照相机后面说话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试着读懂他们。
  据说樊豹声拍摄的场景很常见,常见到被许多摄影人视而不见,但作者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为之心动的一刻。在他镜头下,许多是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但是再庸常的生活也是生活,欢笑伴随着泪水,艰辛蕴含着希望。他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享受快乐的资格。相机在他手中,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带着人的体温,温暖是可以传递的,他心有所感,观者或许能感同身受。
  孙敏的作品则透出一丝幽默和荒诞。在他的照片中找不到“典型瞬间”的视觉奇迹,醉心用手机拍照的他用一种更平和、更细腻、更朴实的心态来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幽默是智慧的闪光,也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能帮我们过难关。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是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有幽默感的。不同人的幽默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语言、肢体或文字。而孙敏则找到了摄影作为他的出口。有意思的瞬间常常不期而遇,当然看到才能拍到,然而很多时候,只有那些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到。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笑对人生,实在是生活的高境界。
  很难评价,在摄影路径的选择上,他们两人谁的更好。因为每个人喜欢摄影的原因不同,目标各异。作为一项健康的爱好,只要真诚以待,任何选择都是应该鼓励的。
  对于摄影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尽管他们的选题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在诗和远方之外,找到了发现身边影像的心境和方法。不是安排好的生活才是生活,也不是长枪短炮才可以拍摄。正如爱德华·韦斯顿所说“将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我越来越觉得,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没有谁的生活是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每个摄影人的优势恰恰是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羡慕别人,但我们终究成为不了我们所羡慕的人。有些人过着一种生活,却又想着另一种生活,然后错过了现在的生活。羡慕别人,不如审视自我。认清自己的短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认清了自己,或许就成了新的自己。
  我们常说,摄影人不要错过时代,其实生活并不会因为摄影人的错过而停在原地。个人充其量只能捡拾一些碎片,但当无数的碎片重新拼贴在一起,就能构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把感性动机转化为理性探究,把个体表象上升为深层思考,把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逻辑。我相信,他们的影像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视觉思维与拍攝超越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工具,视觉思维在观看认知中体现规律。
  孙敏、樊豹声,一位拍景,一位拍人。他们所看的不一样,寻找的也不一样。
  孙敏,近些年一直在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小景,内容很有意思,完成度也相对较高。他是在随时随地的所见所闻、各种现实存在中,寻找能构成意义关系的两种以上的元素,并把他们构成在一个画面里,让画面整体产生第三种意义、甚至第四种意义。这是摄影带来的超出了事物本身意义的一种认知,同时又具有可欣赏性、可审美性。这其实就是他的摄影路径,其有趣之处也在于此。在这些影像里,互相对比,互相生发,互相支撑都是常见的。同时,他会用虚实、远近、大小、色彩等对比手法来为这些影像提供技术支撑。狄德罗的美学观点——美在关系,美在关系的内部,美在关系的提炼中……孙敏的影像对于关系的体现可以说很丰富、很有趣味。
  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孙敏的拍摄是一种可借鉴的摄影路径——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大量可拍摄的内容,但这需要你能够从中发现、发掘。这种方式的摄影,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器材和技法的运用,而在于你有足够的“眼力”能“看”出东西来。这需要有一种视觉思维原理在其中起支撑作用——提炼、组织眼前元素,将其组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分出其中的主骨架、次骨架,决定性要素、辅助要素等等。
  很多摄影人身处一个环境中时,常常会感到没什么可拍,其实是因为没办法与环境形成一种比较主动的关系,被环境所左右。再者就是不能把自己想拍的部分跟周边流变不停的环境区分开来,无法很好地提炼出主题。即便是能够进行主题提炼,也常常因为视觉思维能力不够强大,会在表现力上拖泥带水、不妥当、有欠缺,以至于真正有意思的东西被屏蔽掉或湮没了。所以,视觉思维能力,是一个摄影人应该具有的核心能力,是所有的摄影人都应该重视的。
  如何提升视觉思维能力?到路上、车上,随时随地去拍吧,拍出有自己内在规则的,超越事物具体意义之上的那种影像。当然这种训练需要有意识地去做,而不是漫无目的、只求数量的拍摄。可以为自己设定不同的主题,例如拍线、面、色彩……但这些绝非教材上那种关于点线面、色彩、构成的八股式训练,而是需要摄影人主动解放自己的头脑——当你看到一座庙时,庙本身是正方形,你就拍成正方形——这样的拍摄就太过被动了。我们要做的是一种大幅度的,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处理,摄影的生产力也就体现在这里。
  樊豹声的影像更侧重于百姓生活,瞬间、人物关系也是他观看的重点。在拍摄中也有运用虚实、远近等对比,但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时清晰,有时不够清晰。拍人本身就是摄影的难点,摄影史也一直如此。拍人,一方面容易混同于生活,不容易产生审美距离,拍得不精彩就会被认为稀松平常。再者,人最善于伪装,即使不伪装,也是在扮演一个社会角色、职业角色,我们本来想不打扰对方就拍到最精彩的影像,却发现我们根本避不开这种干扰。所以我们拍到的常常只是“记录”而已,很难作为一种人性的发觉、作为一种美的形象来树立。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恰恰应该是一种超出了角色、职业的,需要有人性的光辉在里面的,一种古典的、一直照耀着我们艺术前进的灵光。
  量子力学中提到,一个物质如果没被人观察的时候,他有无数个状态,而一被人观察时,就变成了某一种状态,装给你看,而我们摄影恰好掉在这个量子规律的陷阱里。
  孙敏、樊豹声的拍摄,应该都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在不断反思、不断寻找,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个专题。这也是给我们带来启发之处——作为普通摄影人,拍摄时并不用给自己强加太多的目标,有空闲、有兴致的时候就拍,拍得多了,自然会从中提炼出不同的系列。也有很多摄影家一辈子就主拍一个方向上的题材,而恰恰就是这“一以贯之”最后成就了他。所以,坚持是最可贵的,有了时间的支撑,那种有底色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来,也才能形成自己影像的独特力量。
  无论是拍景还是拍人,拍摄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藏生活的过程。拍的过程本就是一种提炼,而当你进一步把几十年的影像编辑整理时,就是进一步的提炼。
  这一步一步的过程,很有意思,足以成就一个人,急不得。
其他文献
我喜爱上摄影已经有40多年了,我拍的照片里几乎都有人。在我看来,画面里有了人,才有“生气”。人在构图中是色彩的搭配,是均衡的要素,也是景和物的比例尺,更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不可或缺的主体和主题。除极特殊的情况外,我都是在“有人”的创作思路下来拍照的。这也是我40多年来大量作品发表及获奖的经验和体会。  人山人海是特定瞬间中的瞬间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个“瞬间”可以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也可以是时
叶文龙以拍摄“山水”闻名于摄影圈,并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奖项,他和山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叶文龙出生在山水奇秀的雁荡山,山中秀丽的风光曾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也在叶文龙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整个童年都浸泡在这样的山山水水中。所以,当叶文龙一拿起相机时,就毫不犹豫地将对山水的情感寄托在了摄影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叶文龙爱山水,每次的拍摄都是他和山水之间
在平时的拍摄中,减光镜是我们常用的滤镜之一。但是普通减光镜密度固定,一片减光镜只能延长固定的曝光级数,所以通常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带或者携带多片减光镜外出。不过现在,HOYA可变密度减光镜诞生了,为我们提供了更简单轻便的选择。  做工优良  从外观来看,HOYA可变密度减光镜的结构与普通CPL相似,而且同样呈深黑色。虽然因为结构的原因,它的镜框不可能做得很薄,框的正面也不能加装其他滤镜,但其
听到作为日本老牌光学厂商的适马进军无反相机领域,脑中一闪而过的是“任性”两个字。而适马sd Quattro H作为一台绝无仅有的搭载APS-H画幅4480万有效像素Foveon X3 Quattro三层感光元件的无反相机,又用中低感光度极细腻的画质诠釋了什么是“骄傲”。它就是这样一台充满了矛盾的相机。  特立独行的适马  在如今的相机和手机领域,不同品牌的相机和手机都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趋势恰恰让
穿越二日 时康平撮/佳能EOS 5DMark Ⅲ,光圈F4,速度1/1600秒  黑龙江省宁安市有一个叫转心湖的地方。湖面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水禽飞翔。每至冬季,湖面热气腾腾,雾气滚滚,草木皆又披上了洁白的雾淞,宛如玉树琼枝,轻纱笼罩。江苏摄影家时康平每年都会来到这里拍摄,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农户渔家,积累了大量的精彩佳作。这次呈现的是一组麻鸭题材作品,他拍摄的这组照片既描写了转心湖美妙的自然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左四),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左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左三),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赵江涛(右三),中国文明网副总编郝瑞珩(右二),教育部思政司一级巡视员俞亚东(左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右一)按动大展启动球。 陈黎明摄  9月8日,在全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0周年的热潮中,“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
在浅水区拍摄的难点在于等到一块云彩恰好在模特的胳膊和头之间。这张的构图我和模特也都很喜欢,用局部的细节表现出STA静态闭气项目的特点,知道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目的就达到了。  自由潜水(Free diving)  是指不携带空气瓶,只通过自身肺活量调节呼吸屏气尽量往深潜的运动。自由潜水包括以娱乐、体验、摄影、狩猎为目的的自由潜水活动,和竞赛性质的极限屏息深潜。自由潜水的最早起源,还要追溯到古代,人
鱼眼镜头的视角接近或超过180度,已经超出人眼所能看到的范围,并且使景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因此,一些摄影师喜欢利用鱼眼镜头的夸张变形来营造奇特的透视感和画面效果。但也正是这种超越寻常的视角和变形,使鱼眼镜头并不容易把控,长久以来使大多数摄影人敬而远之。不过,在如今这个影像越来越凸显个性化的时代,鱼眼镜头的魅力也越来越被更多地认识和挖掘出来。尼康就在最近推出了AF-S 8-15mm f/3.5-4.
冲击多领域  尼康推出数码单反相机D850  D850拥有约4,575万有效像素,支持ISO 64–25600的感光度范围(可扩展至ISO 32—102400相当值)。该相机配合相关附件连拍速度可达约9幅/秒,并采用高速度、高精度的153点自动对焦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捕捉移动拍摄对象,从而实现了高像素和高速度的组合,还提供4K超高清(3840 x 2160)/30p动画录制功能,适合风景、体育、时尚
大家都说,黑白摄影宛如音乐和文字,在摄影领域里最具抽象性,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没错!摄影史上有无数里程碑式的作品都是黑白摄影。黑和白,最简单的两种色彩,却描绘出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的确妙不可言。但我今天却要向它开炮!  我们都知道真实的世界是彩色的,而且是缤纷绚烂的。从人肉眼观看的习惯来说,面对这绚烂的色彩,很有可能会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将斑斓的彩色转到黑白模式,便会滤掉纷杂的彩色,减少了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