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的多种资源解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教材里的课文,如果我们沉下心来,浸润其中,心领神会,那么其中的精神家园、物质生活、美好爱情、浓郁诗情……都会尽收眼底;当我们对文本融会贯通、化用语言时,常会有满目芬芳青青草的新奇感。
  一、贴着专题看课文
  翻看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读本,每个专题前有简短的导语,课文之后有“资料链接”和“感悟思考”,如:语文读本必修二就分成了“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远去的风景与爱情”等。在“和平,人民在期待”专题里安排了两篇课文:一篇是《禁忌》,一篇是《记得那年清早》。
  笔者第一次读《记得那年清早》首先被震撼的是主题——和平的主题。“要我去”弹药库救火,“没门儿”!——“我”才16岁,人又不傻,又不是军人。求生是人的本能,一个孩子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我们可以理解,人的本性在这里得以真实显现。“有人家亮着灯,陆战队就朝它开枪,灯就灭了。”本来是美国人想针对日本空降兵的,结果射杀的却可能是平民。“有人踏着装甲板散步,刚点上一支烟,顿时听得枪声大作,冲他们打过来。”战争,连散步的机会都被剥夺了。“水兵用5英寸口径的大炮去打日本飞机。”“结果,都落到檀香山市里了,死伤不少人。”误伤,伤害的是老百姓,是自己的亲人,“听说一发炮弹打中我女朋友家。”“女朋友已经……”,“当时说是中了日本炸弹”其实是“美国炸弹把她炸死了”——战争有时也会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如果说误伤是有意的话,明知有小孩和妇女的情况下,美国大兵还用汽油去烧、去浇、去炸,则是有意的,讲述者约翰·卡西亚说他不喜欢那事。组织上有误伤,个人有没有?有的。“我亲手打死一个日本女人,因为她夜里通过我们营房外边的空地。”“白天一看,是个女的,……子弹从她的前胸打进去,穿透了孩子的背部。”“就因为打死的那个女人。总梦见她,睡不踏实……”个人的过错个人总有反思,战后,“我”做了警察,总不开枪,“我就是不喜欢杀人”。“我”的想法是“把要打仗的政客送去,让他们自己打个你死我活”。
  《记得那年清早》的作者叫斯特兹·特克尔。他是一名美国记者,《记得那年清早》算是一篇通讯报道,从这篇文章来看,作者是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其实渴望和平的又岂止他一人,《孙子兵法》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已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扩展到管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它反复强调的要以“伐谋”、“伐交”作为优先条件,总结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战争论》指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这与中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中期作品,此时其艺术创作水平已达到了至高境界。这种小说,认真看了以后,会发现许多时候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爱是死的对立面,爱是生命。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灾难,和平才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无论是报道,是兵书,还是小说,是真实也罢,是虚构也罢,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和平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民还是爱好和平的。
  二、贴着课文看主题
  如:《记得那年清早》教学片断:
  1.“记得那年清早”与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说,平时,我们会说“记得那天早晨”;有的学生说,从文中看记得那年早晨似乎说了好几个早晨不同的事情,但都是难忘的事情。如:(1)那年我16岁……1941年12月7日那天,早上8点左右。(2)白天一看,是个女的。(3)那时我早上一起床就喝酒。这三个早上表面年是断开的,实际上又是相关联的,因为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因为有了这样的战争,才有了我误杀女人和小孩,因为有了这样的误杀,才让我内心不安,才让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喝酒”。1941年12月7日的那一天,将美国拖入战争的阴霾,从此,每个清早便不再有阳光。所以说,用“记得那‘年’清早”“比记得那‘天’清早”更具文学性,更能让人富于联想。
  2.《记得那年清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许多同学能够结合文章本身说出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有的说,作为一个记者,新闻的语言是中性的,要客观地报道,可以有导向,不可以直接抒情的,而通过报道的形式,让讲述者约翰·卡西亚以第一人称说话、抒情,就不仅有了新闻的导向,而且有了鲜活的语言和真情的表白。“要我去”弹药库救火,“没门儿”,用了第一人称,说的话符合一个孩子的身份,给人无比的真实感,对战争的不同解读,讲述者约翰·卡西亚自有个人的立场观点,有切身感受,如果是站在一个记者的角度作新闻就要有明确的导向。作为采访,重在事实,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可以进行整合,可以注入编者的再创造,再创作的“自由”来自于思想的“自由”,可以大跨度整合历史资料,让读者看到立体的形象,可以多角度解读事实。同样的《记得那年清早》可以解读为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可以解读为报复的不良后果,也可以解读人民心理的反战情结。如果作者《记得那年清早》斯特兹·特克尔用新闻的形式去写,未必就能有这样多元解读的好效果。
  在学生的这些回答中,未必全对,但我们确实是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我们不要给文章主题贴标签,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己思索其中的主题及其主题的表达方式。
  三、贴着文本化语言
  认真解读文本,贵在运用文本化用其中的语言,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有的学生写作有“学生腔”,这就是没有深入角色的心理,高中语文课本里有太多经典作品是学习语言的范本,我们要经常性地加以学习和内化。
  如:《记得那年清早》的语言很有特色,口语化的语言,让人身临其境,无半点做作感。“反正因为我才16岁,又参加了下水救人,事情就这么了结了。”——坦坦荡荡,如做人一样,只有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才更信。“要我去”弹药库救火,“没门儿”,敢做、敢当、敢说,这就是“意态和顺”的夏威夷人。
  学习这些语言,化用到作文中,我们要杜绝做作,要自然、真实,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信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多元解读教材的内容,多方位地吸收文本的精华,这样才不会浪费资源。
其他文献
摘 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结合多年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经验,作者提出我国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新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 实验教学  引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与应用性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我国教
摘 要: 建筑专业课是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师应结合建筑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使理论寓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消化理论。本文主要针对建筑专业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
摘 要: 作为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生前未能发表的遗作,麦尔维尔在《水手毕利·伯德—一桩内情故事》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虽然这部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艺术成就做出了充分肯定,对其悲剧成分深入研究的为数不多。本文对其悲剧成分及与古希腊悲剧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悲剧成分 希腊悲剧 《毕利·伯德》  《水手毕利·伯德——一桩内情故事》(以下简称《毕利·伯德
摘 要: 琵琶在民族乐器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提高琵琶的演奏水平,文章认为应学习正确的演奏指法,克服演奏中存在的指法问题,才能提高琵琶演奏水平。  关键词: 琵琶 指法练习 演奏水平  琵琶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其造型美观,音色优美悦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琵琶之所以居于民族乐器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琵琶丰富的表现力本缘于它多变的指法。那么如何提高琵琶的演奏水平,笔者认为从下面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
摘 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来已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型课程。为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对其起源及历史变迁进行细致梳理。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起源 历史变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以学生直接经验学习为主,通过探索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认识与联系,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活动课程。从西方课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