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1日,区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检查,临时听了我校教师的几节课,课后曹主任结合这几节课的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形式作了深入的分析,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对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农村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观念
课后,曹主任给大家的点评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在十年前,这些都是好课。”这句话对我的震撼较大。是的,课改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对于一部分农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来说,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很难一时改变,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我也深受这种教学观的影响,形成了事无巨细的“一点一点喂学生”的教学模式,深深制约着学生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曹主任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育发展的模式,用事实告诉我们不改变教学观念就是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上,就是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基本的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我认为理解新课标关键是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自觉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程基本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过去人们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误解为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向学生灌输知识。于是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装”的过程。其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而教师引导启迪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从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后来,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我在指导学生读懂“每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后,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来想象模仿兵马俑的姿态和神情。孩子们热情高涨,再引导他们用“有的……好像……”来说话,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纷纷展开想象,尽情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兵马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说、去发现问题、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程探究,教师大胆让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通过朗读深入解读文本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小张老师利用三个不同的问题(谁不是最弱小的?我是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怎样的人?),让学生使用同一句话(课题)来回答,紧紧抓住课题让学生体会小萨沙的不甘弱小。教学后,曹主任分析说,文章的本意应该是让学生在体会“不甘弱小”的同时,体会萨沙一家和蔷薇花彼此之间的“爱”,“爱”才是文章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之后,我认真的阅读了文章,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发现文本的本意果真如此。可是在繁复的文本中,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文章的本意,解读出文章的真正内涵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情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重点要求学生朗读我与母亲、我与护士的对话,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会文本的含义,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一次次的、逐渐进步的朗读中能逐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的主旨。当然,真正有效的朗读,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有角色的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一、农村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观念
课后,曹主任给大家的点评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在十年前,这些都是好课。”这句话对我的震撼较大。是的,课改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对于一部分农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来说,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很难一时改变,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我也深受这种教学观的影响,形成了事无巨细的“一点一点喂学生”的教学模式,深深制约着学生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曹主任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育发展的模式,用事实告诉我们不改变教学观念就是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上,就是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基本的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我认为理解新课标关键是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自觉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程基本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过去人们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误解为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向学生灌输知识。于是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装”的过程。其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而教师引导启迪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从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后来,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我在指导学生读懂“每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后,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来想象模仿兵马俑的姿态和神情。孩子们热情高涨,再引导他们用“有的……好像……”来说话,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纷纷展开想象,尽情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兵马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说、去发现问题、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程探究,教师大胆让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通过朗读深入解读文本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小张老师利用三个不同的问题(谁不是最弱小的?我是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怎样的人?),让学生使用同一句话(课题)来回答,紧紧抓住课题让学生体会小萨沙的不甘弱小。教学后,曹主任分析说,文章的本意应该是让学生在体会“不甘弱小”的同时,体会萨沙一家和蔷薇花彼此之间的“爱”,“爱”才是文章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之后,我认真的阅读了文章,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发现文本的本意果真如此。可是在繁复的文本中,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文章的本意,解读出文章的真正内涵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情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重点要求学生朗读我与母亲、我与护士的对话,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会文本的含义,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一次次的、逐渐进步的朗读中能逐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的主旨。当然,真正有效的朗读,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有角色的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