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是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认识事物,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先用神秘的语气对小学生说:钟表上有很多你们认识的数和数字朋友,你们能把这些朋友找出来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认真的仔细的寻找着,找到后,我又提问:“那你们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吗?”学生非常想,我就神奇的为他们介绍:“有位朋友名叫分钟,它长得高,跑得快,另一位朋友叫时针,它胖点,矮点,跑得也慢点。”就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是怀着好奇地心里逐步认识新知识的。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 )=15;( )=( )-3等,先通过看谁找的答案最多,让学生比一比谁更聪明。然后找学生汇报结果,我对每种答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题的乐趣,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设计既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说明巧设练习可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时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数学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首先展开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哪些城市,你还想去哪些城市,这些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报出了一些城市后,教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一量(边量边心算),然后从容作答,学生顿生疑惑:老师凭一把米尺怎么“量”出两城市之间成百上千千米的距离?教师告诉学生:仅靠手中的尺是量不出来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尺”去算。地图上也有“尺”?我们怎么看不到,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趣,认为地图上的“尺”用途真大,我一定学会使用它。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告诉学生地图上的“尺”叫“比例尺”,与手中的尺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就急于想知道“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和应用方法,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联系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是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认识事物,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先用神秘的语气对小学生说:钟表上有很多你们认识的数和数字朋友,你们能把这些朋友找出来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认真的仔细的寻找着,找到后,我又提问:“那你们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吗?”学生非常想,我就神奇的为他们介绍:“有位朋友名叫分钟,它长得高,跑得快,另一位朋友叫时针,它胖点,矮点,跑得也慢点。”就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是怀着好奇地心里逐步认识新知识的。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 )=15;( )=( )-3等,先通过看谁找的答案最多,让学生比一比谁更聪明。然后找学生汇报结果,我对每种答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题的乐趣,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设计既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说明巧设练习可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时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数学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首先展开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哪些城市,你还想去哪些城市,这些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报出了一些城市后,教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一量(边量边心算),然后从容作答,学生顿生疑惑:老师凭一把米尺怎么“量”出两城市之间成百上千千米的距离?教师告诉学生:仅靠手中的尺是量不出来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尺”去算。地图上也有“尺”?我们怎么看不到,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趣,认为地图上的“尺”用途真大,我一定学会使用它。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告诉学生地图上的“尺”叫“比例尺”,与手中的尺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就急于想知道“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和应用方法,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联系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