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今天是超越普通日子的一天,如果今天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不仅是作为哈佛人聚集在一起,而是与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教学与学问的世界站在一起的一天,那么,现在就是哈佛以及像哈佛这类大学去思考的时候了:在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07年10月12日,是哈佛为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举行就职大典的喜庆日子。
成千上万的师生、校友以及周围的居民云集哈佛,不顾阵阵风雨和潮湿,来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活动。三位前任校长与来自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大学的220位代表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仪式,其中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也都派了代表参加这一盛典。
哈佛历史学教授西德尼·维尔巴在代表教师发言时说,“我从未见到过教师们如此团结一致,他们是来欢迎新校长德鲁·福斯特的。”前来祝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女校长艾美·古特曼说:“我们现在都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371年来,哈佛第一次选择了一位南方人和一位女人。”
“校长椅”:“现世中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
校长就职典礼演绎了哈佛最初的礼仪:哈佛所搜集的古代银器、钥匙和印章,早期的学校记录,当然还有那把庄严的“校长椅”。当詹姆斯·豪顿陪同福斯特走向这把象征性的座椅时,他说,“有谣言说,这可是现世中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
此言不虚,因为有前车之鉴。福斯特的前任就是从这把最不舒服的椅子上摔下来的。
2005年1月14日,上任才3年半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发言称,男女天生有别,是导致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难以像男性那样作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此言一出,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这位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同时态度强硬、坚持己见的铁碗校长,不得不数次公开道歉认错。但众人依旧不依不饶。2006年2月21日,萨默斯在四面楚歌之中,黯然宣布辞职,从而成为哈佛历史上校长任期最短的一位。
自2006年春天,哈佛大学开始寻找一位新校长。在2007年2月11日,哈佛大学宣布,将任命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为哈佛大学的第28任校长。2007年7月1日,福斯特走马上任,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还是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生担任哈佛校长的人。
哈佛大学的校长招聘委员会委员、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Susan L.Graham这样评价福斯特:她是“一位眼望未来的历史学家”。
从第23任校长的一封信中,福斯特接过了历史。
福斯特在就职演讲中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说,就在不久前,她收到了一封信,是1951年由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委托给哈佛档案馆保存下来的。老校长留言说,要请下一世纪开始时的哈佛校长打开它。福斯特在其中发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他在信中说,时局使他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很有可能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以及剑桥遭到破坏。”“我们都想知道,”他继续写到,“自由世界在未来的50年里会如何发展。”但是,当他想象哈佛的未来时,柯南特还是抱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厄运的预言”证明了是错的,如果有一位哈佛校长活着能读到这封信,他相信,收到这封信的校长,一定“会带领一个比我荣幸地执掌时更加繁荣、更有影响的大学……哈佛将坚持学术自由、容忍异端的传统,我确信是如此。”
福斯特从这封信中接过了历史。但是,作为校长,她还要面对未来,面对这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未来。
她说,“柯南特的信,就像我们今天在此聚会一样,标志着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一块引人注目的交汇地。在这个仪式上,我接受了我对他来自历史的声音所祈求的传统应付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也与你们大家一道,确认了我对哈佛现在和未来的责任。正如柯南特所处的时代一样,我们也处于一个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忧虑不安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但我们同样要对这所大学的目的和潜在发展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她终究会尽其所能地去设计从现在起之后的半个世纪内世界将会怎样。”
“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
就职典礼,是一位校长声明和阐述个人思想以及治校理念、方针、政策的绝佳机会。但福斯特却说,“当我在考虑今天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样的罗列似乎过于束缚人,它们限制了而不是去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限制了我们去思考我们最深远的责任和义务。
在就职典礼的庄严仪式上,斯特福发表了充满智慧而又意味深长的的演讲:“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
在福斯特看来,美国人对高等教育有一种焦虑感,可谓爱恨交集,但这其中最深层的问题却是:公众要求大学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要大学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却又模糊不清。福斯特说,大学是要承担责任,但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想要说服一个国家或是世界去尊重——不要说去支持了——那些致力于挑战社会最根本的思维设定,这很不容易。但这,恰恰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既要去解释我们的目的,也要很好地去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这些大学在这个新的世纪生存和繁荣的价值所在。”
福斯特说,“我们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推进大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向总持批评立场的公众加以解释,更要为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而坚持自我。我们必须要付诸行动,不仅是作为学生和教工、历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律师和医生,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是作为大学中的成员,我们对这个思想共同体负有责任。”
在谈到大学精神的时候,她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learning),“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那么,在明确了大学精神之后,就应该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了。福斯特说, “大学是那些活生生的传统的管理员——在Widener图书馆与Houghton图书馆以及我们另外的88个图书馆,在Fogg与Peabody博物馆,在我们的古典学科的系科,在历史与文学的系科,都有活生生的传统。我们追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它们自身”,因为正是它们,千百年来界定了我们何以为人类,而不是因为它们可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
我们作为人类同样需要寻找意义。我们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因何在。对许多人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但对意义的找寻,是没有尽头的探索,它在不断地阐释,不断地干扰和重新阐释现状,不断地在看,从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事实上,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为了“大学是干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
联想到中国大学
像哈佛这样已经办了371年的大学还在思考大学是什么,那,中国的大学应该怎么办?
当代中国,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太浮躁。有人说,中国教育功利的背后是整个制度的功利,而教育浮躁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浮躁。这话不假,但是否也应该反问一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大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今在知识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喜欢谈西南联大,喜欢谈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梅贻琦时代的清华大学,那个时代的大学校长以其博大胸怀和对中国教育的卓越贡献为后人所怀念,但问题是:现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所处的大环境,比民国时期、国民党时期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但为什么我们就出不了当代的蔡元培和梅贻琦呢?
福斯特说,一所大学,要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这话对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近20年来,中国的高校“升本”、“改大学”成风,但毫不客气地讲,大学越来越成为了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经、法、商、工、农、医等使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强调实用性,就连人文学科都在强调其实用性,“有用”与“无用”似乎成了衡量学科的标准。如此一来,我们的高校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地方,办学的目的无非就是使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的某一职业,谋求自己的生存。
应该牢记的是:大学是思想交集的场所;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若是随波逐流,大学精神将会荡然无存,大学也将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哈佛大学虽为世界顶尖大学,也有其苦恼。福斯特说,“人们要求我们报告毕业率、研究生院的入学统计数字、标准考试的分数,目的是为了在大学评价中提高‘附加值’”,是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美国大学排名”,对美国大学形成的冲击波越来越大,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都无法忽视。据“大学排名”称,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取代哈佛,连续7年在全美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一。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新上任的哈佛校长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说,“这些硬性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学所渴望达到的目标了。尽管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远比这些宏大得多。”
看当今中国的情况,虽然大学排名的冲击还没有那么大,但美国高等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而且甚至比美国更严重。面对困难,如何去思考大学的功能乃至高等教育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们再来听听福斯特的说法:“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培育的是一种变化的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文化。教育、研究、教学常常都是有关变化的——当人们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的疑问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当我们的知识运用到政策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
是啊,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学,任重而道远……
(福斯特1968年毕业于Bryn Mawr学院,1971年和1975年分别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她在宾大工作了25年。1984年成为教授。2001年1月起,到哈佛大学创办Radcliffe研究院,任首任院长。早在1994年,她就成为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
2007年10月12日,是哈佛为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举行就职大典的喜庆日子。
成千上万的师生、校友以及周围的居民云集哈佛,不顾阵阵风雨和潮湿,来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活动。三位前任校长与来自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大学的220位代表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仪式,其中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也都派了代表参加这一盛典。
哈佛历史学教授西德尼·维尔巴在代表教师发言时说,“我从未见到过教师们如此团结一致,他们是来欢迎新校长德鲁·福斯特的。”前来祝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女校长艾美·古特曼说:“我们现在都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371年来,哈佛第一次选择了一位南方人和一位女人。”
“校长椅”:“现世中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
校长就职典礼演绎了哈佛最初的礼仪:哈佛所搜集的古代银器、钥匙和印章,早期的学校记录,当然还有那把庄严的“校长椅”。当詹姆斯·豪顿陪同福斯特走向这把象征性的座椅时,他说,“有谣言说,这可是现世中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
此言不虚,因为有前车之鉴。福斯特的前任就是从这把最不舒服的椅子上摔下来的。
2005年1月14日,上任才3年半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发言称,男女天生有别,是导致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难以像男性那样作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此言一出,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这位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同时态度强硬、坚持己见的铁碗校长,不得不数次公开道歉认错。但众人依旧不依不饶。2006年2月21日,萨默斯在四面楚歌之中,黯然宣布辞职,从而成为哈佛历史上校长任期最短的一位。
自2006年春天,哈佛大学开始寻找一位新校长。在2007年2月11日,哈佛大学宣布,将任命历史学家德鲁·福斯特为哈佛大学的第28任校长。2007年7月1日,福斯特走马上任,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还是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生担任哈佛校长的人。
哈佛大学的校长招聘委员会委员、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Susan L.Graham这样评价福斯特:她是“一位眼望未来的历史学家”。
从第23任校长的一封信中,福斯特接过了历史。
福斯特在就职演讲中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说,就在不久前,她收到了一封信,是1951年由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委托给哈佛档案馆保存下来的。老校长留言说,要请下一世纪开始时的哈佛校长打开它。福斯特在其中发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他在信中说,时局使他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很有可能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以及剑桥遭到破坏。”“我们都想知道,”他继续写到,“自由世界在未来的50年里会如何发展。”但是,当他想象哈佛的未来时,柯南特还是抱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厄运的预言”证明了是错的,如果有一位哈佛校长活着能读到这封信,他相信,收到这封信的校长,一定“会带领一个比我荣幸地执掌时更加繁荣、更有影响的大学……哈佛将坚持学术自由、容忍异端的传统,我确信是如此。”
福斯特从这封信中接过了历史。但是,作为校长,她还要面对未来,面对这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未来。
她说,“柯南特的信,就像我们今天在此聚会一样,标志着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有一块引人注目的交汇地。在这个仪式上,我接受了我对他来自历史的声音所祈求的传统应付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也与你们大家一道,确认了我对哈佛现在和未来的责任。正如柯南特所处的时代一样,我们也处于一个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忧虑不安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但我们同样要对这所大学的目的和潜在发展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她终究会尽其所能地去设计从现在起之后的半个世纪内世界将会怎样。”
“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
就职典礼,是一位校长声明和阐述个人思想以及治校理念、方针、政策的绝佳机会。但福斯特却说,“当我在考虑今天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样的罗列似乎过于束缚人,它们限制了而不是去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限制了我们去思考我们最深远的责任和义务。
在就职典礼的庄严仪式上,斯特福发表了充满智慧而又意味深长的的演讲:“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
在福斯特看来,美国人对高等教育有一种焦虑感,可谓爱恨交集,但这其中最深层的问题却是:公众要求大学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要大学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却又模糊不清。福斯特说,大学是要承担责任,但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想要说服一个国家或是世界去尊重——不要说去支持了——那些致力于挑战社会最根本的思维设定,这很不容易。但这,恰恰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既要去解释我们的目的,也要很好地去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这些大学在这个新的世纪生存和繁荣的价值所在。”
福斯特说,“我们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推进大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向总持批评立场的公众加以解释,更要为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而坚持自我。我们必须要付诸行动,不仅是作为学生和教工、历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律师和医生,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是作为大学中的成员,我们对这个思想共同体负有责任。”
在谈到大学精神的时候,她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learning),“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那么,在明确了大学精神之后,就应该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了。福斯特说, “大学是那些活生生的传统的管理员——在Widener图书馆与Houghton图书馆以及我们另外的88个图书馆,在Fogg与Peabody博物馆,在我们的古典学科的系科,在历史与文学的系科,都有活生生的传统。我们追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它们自身”,因为正是它们,千百年来界定了我们何以为人类,而不是因为它们可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
我们作为人类同样需要寻找意义。我们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因何在。对许多人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但对意义的找寻,是没有尽头的探索,它在不断地阐释,不断地干扰和重新阐释现状,不断地在看,从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事实上,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为了“大学是干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
联想到中国大学
像哈佛这样已经办了371年的大学还在思考大学是什么,那,中国的大学应该怎么办?
当代中国,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太浮躁。有人说,中国教育功利的背后是整个制度的功利,而教育浮躁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浮躁。这话不假,但是否也应该反问一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大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今在知识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喜欢谈西南联大,喜欢谈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梅贻琦时代的清华大学,那个时代的大学校长以其博大胸怀和对中国教育的卓越贡献为后人所怀念,但问题是:现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所处的大环境,比民国时期、国民党时期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但为什么我们就出不了当代的蔡元培和梅贻琦呢?
福斯特说,一所大学,要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这话对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近20年来,中国的高校“升本”、“改大学”成风,但毫不客气地讲,大学越来越成为了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经、法、商、工、农、医等使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强调实用性,就连人文学科都在强调其实用性,“有用”与“无用”似乎成了衡量学科的标准。如此一来,我们的高校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地方,办学的目的无非就是使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的某一职业,谋求自己的生存。
应该牢记的是:大学是思想交集的场所;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若是随波逐流,大学精神将会荡然无存,大学也将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哈佛大学虽为世界顶尖大学,也有其苦恼。福斯特说,“人们要求我们报告毕业率、研究生院的入学统计数字、标准考试的分数,目的是为了在大学评价中提高‘附加值’”,是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美国大学排名”,对美国大学形成的冲击波越来越大,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都无法忽视。据“大学排名”称,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取代哈佛,连续7年在全美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一。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新上任的哈佛校长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说,“这些硬性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学所渴望达到的目标了。尽管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远比这些宏大得多。”
看当今中国的情况,虽然大学排名的冲击还没有那么大,但美国高等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而且甚至比美国更严重。面对困难,如何去思考大学的功能乃至高等教育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们再来听听福斯特的说法:“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培育的是一种变化的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文化。教育、研究、教学常常都是有关变化的——当人们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的疑问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当我们的知识运用到政策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
是啊,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学,任重而道远……
(福斯特1968年毕业于Bryn Mawr学院,1971年和1975年分别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她在宾大工作了25年。1984年成为教授。2001年1月起,到哈佛大学创办Radcliffe研究院,任首任院长。早在1994年,她就成为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