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关注焦点。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专项整治,推动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
关键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
一、江津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现状
截止目前,江津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75所,在校学生27.9万人,在职在编教职工(不包含入驻高校和其他学校教职工)1.02万人。共有大中小学校食堂182个,幼儿园食堂324个,校内食品销售单位99家;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餐饮服务单位374家,食品销售单位420家,食品摊贩54家,集中给学校配送食品及原料的食品销售单位48家。总体来看,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涉及群体特殊、人数众多、人群集中,是家长群体关注的敏感问题,一旦在校园食内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发学校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同时,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和突发性,监管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学生食品安全的短板和盲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内存在的问题
1.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操作标准水平不高。一是校内食堂经营管理模式不统一。少数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没有完全坚持公益性原则,还有部分学校食堂采用对外承包经营,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食品安全让位于利益,特别是在小学校和幼儿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二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追溯体系不健全。部分学校食堂原料采购至供餐全过程控制管理等制度不健全,食品进出查验记录台账不规范,信息化层度不高,绝大多数依靠人工手写记录,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追溯。三是食堂设施设备不足。消毒、盥洗、防蝇等设施设备不足,“明厨亮灶”未实现全覆盖,学生自带的餐具没有专门的存放柜,致使随意摆放,裸露在外,不规范,不卫生。
2.校内食品零售单位(超市、小卖部)大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一是超市、小卖部等食品经营场所在江津区的少部分小学校和大多数中学校普遍存在,此类经营场所主要是引入社会力量承包经营,可能成为监管的盲区。二是购销管理不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不清,售价普遍高于市场价格,经营者为追求利益,不同层度的存在售卖过期食品和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三是有的超市和小賣部在达不到卫生条件下,加工制售熟食,如烤肠、酸辣粉、麻辣烫之类,未进行食品留样,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追溯成为问题。
3.学校主体责任落实有差距,师生食品安全教育有待加强。一是部分学校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不到位,有的学校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二是执行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民办幼儿园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较为突出,有的学校执行两套标准,将教职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分而设之。三是长期性的食品安全专题教育开展较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不够高,对问题食品辨别能力低。
(二)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
1.流动售卖摊点普遍存在,监管难、屡禁不止。许多流动摊点经营者本身就是周边的居民,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很多流动摊贩的经营工具就是一辆手摊车或电动三轮车,情况熟、转移快、处罚难、易反弹,常常逃避监管部门的打击。
2.食品卫生环境堪忧,经营乱、条件差。许多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非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货渠道混乱,普遍存在销售“五毛食品”、“三无”食品和使用来源不明的一次性餐具现象,且多数食品生产经营的环境脏乱,卫生条件极差,无防蝇、防虫、消毒设施。
3.摊点食品制作条件不达标、危害大。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店和流动摊贩大都是经营麻辣烫、烧烤、有色冷饮等现场制作的小吃,为了吸引食品安全辨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经营者往往非法添加甜蜜素、色素、防腐剂等物品来提升食品的颜色和味道,且重复使用食用油,长期食用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4.校外托餐场所(小饭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数家长在校园内或周边租用民房为学生搭建“小饭桌”,这种以为孩子改善伙食为由的盲目行为,成为监管的盲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易引发家长与学校矛盾纠纷。
三、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水平,针对当前江津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校内规范管理、校外(周边)综合治理两个方面,提出十项具体建议如下:
1.统一模式,突出公益性原则。倡导或明确要求全区的校内食堂实行自主经营的模式,坚持和秉承公益性原则办好学校食堂,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取消教职工专用食堂,认真落实校长陪餐制度。
2.细化规定,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4月1日新颁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由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牵头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学校食品安全各类管理制度,统一要求、统一规范、统一实施。
3.严谨标准,强化追溯体系。以药品监管的标准建立校园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和支持学校食堂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食品经营信息,确保如实、准确、完整记录并保存食品进货查验等信息。
4.改善条件,加强食堂保障。从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实际出发,增配消毒、防蝇、防虫等以及学生存放餐具的设施设备,解决实际问题。区市场监管局牵头,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开展校园食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5.明厨亮灶,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明厨亮灶”工程全覆盖,加大“网络厨房”、“视频厨房”向学生和家长的公开度,让校园食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6.严肃查处,坚决表明态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学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及时向全区学校进行通报,典型案例公开向社会曝光。
7疏堵结合,设置校外区域。堵后门,开前门,在校园外规定的区域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建立集中的规范售卖点,并实行持证经营。对违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直至取缔,并建立黑名单制。
8.强化宣传,落实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题教育,并将食品安全与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食品安全、营养等信息,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自觉抵制食用“三高”等垃圾食品和校外流动摊贩售卖食品。
关键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
一、江津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现状
截止目前,江津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75所,在校学生27.9万人,在职在编教职工(不包含入驻高校和其他学校教职工)1.02万人。共有大中小学校食堂182个,幼儿园食堂324个,校内食品销售单位99家;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餐饮服务单位374家,食品销售单位420家,食品摊贩54家,集中给学校配送食品及原料的食品销售单位48家。总体来看,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涉及群体特殊、人数众多、人群集中,是家长群体关注的敏感问题,一旦在校园食内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发学校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同时,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和突发性,监管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学生食品安全的短板和盲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内存在的问题
1.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操作标准水平不高。一是校内食堂经营管理模式不统一。少数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没有完全坚持公益性原则,还有部分学校食堂采用对外承包经营,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食品安全让位于利益,特别是在小学校和幼儿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二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追溯体系不健全。部分学校食堂原料采购至供餐全过程控制管理等制度不健全,食品进出查验记录台账不规范,信息化层度不高,绝大多数依靠人工手写记录,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追溯。三是食堂设施设备不足。消毒、盥洗、防蝇等设施设备不足,“明厨亮灶”未实现全覆盖,学生自带的餐具没有专门的存放柜,致使随意摆放,裸露在外,不规范,不卫生。
2.校内食品零售单位(超市、小卖部)大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一是超市、小卖部等食品经营场所在江津区的少部分小学校和大多数中学校普遍存在,此类经营场所主要是引入社会力量承包经营,可能成为监管的盲区。二是购销管理不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不清,售价普遍高于市场价格,经营者为追求利益,不同层度的存在售卖过期食品和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三是有的超市和小賣部在达不到卫生条件下,加工制售熟食,如烤肠、酸辣粉、麻辣烫之类,未进行食品留样,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追溯成为问题。
3.学校主体责任落实有差距,师生食品安全教育有待加强。一是部分学校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不到位,有的学校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二是执行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民办幼儿园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较为突出,有的学校执行两套标准,将教职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分而设之。三是长期性的食品安全专题教育开展较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不够高,对问题食品辨别能力低。
(二)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
1.流动售卖摊点普遍存在,监管难、屡禁不止。许多流动摊点经营者本身就是周边的居民,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很多流动摊贩的经营工具就是一辆手摊车或电动三轮车,情况熟、转移快、处罚难、易反弹,常常逃避监管部门的打击。
2.食品卫生环境堪忧,经营乱、条件差。许多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非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货渠道混乱,普遍存在销售“五毛食品”、“三无”食品和使用来源不明的一次性餐具现象,且多数食品生产经营的环境脏乱,卫生条件极差,无防蝇、防虫、消毒设施。
3.摊点食品制作条件不达标、危害大。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店和流动摊贩大都是经营麻辣烫、烧烤、有色冷饮等现场制作的小吃,为了吸引食品安全辨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经营者往往非法添加甜蜜素、色素、防腐剂等物品来提升食品的颜色和味道,且重复使用食用油,长期食用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4.校外托餐场所(小饭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数家长在校园内或周边租用民房为学生搭建“小饭桌”,这种以为孩子改善伙食为由的盲目行为,成为监管的盲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易引发家长与学校矛盾纠纷。
三、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水平,针对当前江津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校内规范管理、校外(周边)综合治理两个方面,提出十项具体建议如下:
1.统一模式,突出公益性原则。倡导或明确要求全区的校内食堂实行自主经营的模式,坚持和秉承公益性原则办好学校食堂,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取消教职工专用食堂,认真落实校长陪餐制度。
2.细化规定,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4月1日新颁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由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牵头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学校食品安全各类管理制度,统一要求、统一规范、统一实施。
3.严谨标准,强化追溯体系。以药品监管的标准建立校园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和支持学校食堂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食品经营信息,确保如实、准确、完整记录并保存食品进货查验等信息。
4.改善条件,加强食堂保障。从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实际出发,增配消毒、防蝇、防虫等以及学生存放餐具的设施设备,解决实际问题。区市场监管局牵头,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开展校园食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5.明厨亮灶,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明厨亮灶”工程全覆盖,加大“网络厨房”、“视频厨房”向学生和家长的公开度,让校园食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6.严肃查处,坚决表明态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学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及时向全区学校进行通报,典型案例公开向社会曝光。
7疏堵结合,设置校外区域。堵后门,开前门,在校园外规定的区域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建立集中的规范售卖点,并实行持证经营。对违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直至取缔,并建立黑名单制。
8.强化宣传,落实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题教育,并将食品安全与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食品安全、营养等信息,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自觉抵制食用“三高”等垃圾食品和校外流动摊贩售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