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今天和同学分享的不是心灵鸡汤。何况作为一个长辈,我本人是非常反对“伪励志”的,片面地灌输所谓的成功学,用指标来衡量所谓的成功。伪励志是青春期的毒药,我们要拒绝服毒。青年人当然要奋斗,但作为一个老师,片面鼓动出人头地,夸大所谓的“成功”,起码是不负责任的。
  我大学毕业30年了,我的感受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按照世俗的指标,我们都不是金字塔的顶尖人士。我们带着“伪励志”灌输的心灵鸡汤走到社会上,就会有偏差。我们在谈青春奋斗,先问问自己,我们还有没有平常人的心境,有没有自己的态度,而不要轻易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
  我要谈的第二个话题:知识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去年我去陕西师范大学做了次演讲,按照惯例留了联系方式。之后接到一封学生来信,他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讨论的问题很大: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控制感”,怀疑读书学习“这条路真的可以兑现出什么吗”?
  我在给他的复信中说:我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因为大,就显得笼统甚至空洞。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一遍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我想给大家介绍我认识的一个人,在我的“天涯博客﹒长亭短亭”里有多篇博文写他。我在2005年认识了眉山的失学青年王春雷,他拒绝了川大老师同学资助读书和出版界朋友以“草根诗人”包装他并帮助他出版诗集等各种建议,坚持自己“用力生活”,送过外卖,当过民工,还当了兵。当我们交流时,他说:“我写诗是为了洗涤灵魂。”我当时非常震撼,让他再说一遍。
  很难想象一个失学的农村青年,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理想是自己开一个保洁公司,第一步是培训员工。一个农村的草根青年,没有学历的青年,读书真正读进去以后,结结实实地“用力地生活”。所以说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我们在掌控生活前应先掌控自己。至于对生活的控制感问题,我们大概是控制不了,但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我们不是掌控大海,而是要学会游曳于大海。
  小说家汪曾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与我比为第一”。其实我们永远只是和自己比,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要进步一些。
  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直到40多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去年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是关于考研的问题。我写了篇文章回复她:“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读研?你先去睡一觉,然后自己决定。”
  你为什么想要读研,是想进一步学习还是怕在同学中丢面子?一个寝室的同学都读研,自己不读研是不是很没面子?但实际上有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保研(保送读研究生——编者注)的同学,读书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如果你的内心倦怠,那么,你大可以选择不读研。有些则是顺从父母,还有的是畏惧社会这个大怪物。
  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是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想吃苹果。但“那只苹果是你想要的吗”?
  我遇见一个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以保研,但她选择了就业。有一次见面她跟我说:“王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这不对,应该是我请你吃饭啊。”她说:“我现在有工作了,能赚钱了。”我问她能赚多少钱?她说一千多块。一千块确实不是一个太高的收入,我当时就想,这个女孩子有出息。果然,一年多以后,她去了深圳,专作财经类的大块文章。她就是选择了自己的草莓。
  所以说,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在博文《不要做好学生》中,介绍了一个女孩子,她逃了大部分的课,毕业时她和辅导员还互相不认识。但是图书馆的大爷,换了几个,都认识她。读研的时候还经常捅娄子。她是典型的叛逆期延后发生。她毕业后做了独立撰稿人。
  汶川地震的时候,她想如果头顶上的天花板砸下来的话怎么办,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她直奔北川而去,一路很艰难。当时不让进,她冒充当地人,还带了一个河南的救援队进去。后来救援队的人发现她不是当地人,是个连在成都春熙路都要迷路的路痴。后来她想尽办法坐了摩托车进了北川。她向报社申请去报道,当时正缺一线记者,就让她去了。在北川的三天以后,做了民间的志愿者,包括帮助妇女儿童。
  报社认为应当把她作为一个典型人物表彰,她却说:“我现在正在美容院做面部护理,别打扰我。”这之后她从旅游杂志跳槽到历史文化杂志,又跑去做科学杂志。别人看来她压根不是一个规范的好学生好员工,但她活得很精彩,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我想说说不做打双引号的“好学生”。人生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我想,对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三十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这事情的缘起是有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换了很多职业,正策划开洗车厂。他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老哥我没有出息,你们个个都当教授了,我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我说我们是各有所好,跟“出息”没关系。他大笑说:“你现在怎么这么可爱啊,当初你一点儿也不可爱啊。”
  我当年对分数非常看重,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读书,晚上自习到十二点才回去,当时如果有“学霸”这个称呼,我想我就是吧。我有个学弟对我说,你当初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你当初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走过去,辅导员说,学习就该这么学。除了体育以外,成绩都是优秀,所以说,毕业时毫无疑问是第一。但是我40岁后考了两次博士都失败了,原因是英语。
  有人不相信我会不及格。当我有好几个不合格的时候,我是活明白了。想清楚是否有必要去突击应试英语,于是我就放弃了攻读博士。当时学校规定无博士学位不能评正高,我也不愿为一个职称勉强自己,40多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我看着台下想有多少是“好学生”,打双引号的“好学生”。好学生有很多常用语,他想着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比如“各位领导”,后面才是“各位老师和同学”。
  虽然好学生难以界定,但是还是有一些特征:有疑问也不敢提异议,表现很乖,没有出格的行动和想法,全力地面对每个考试,一读书就找标准答案,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用别人眼睛看自己、却以自己的指标衡量评价他人,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不择手段钻营的人物,人生目标高、幸福指数低,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合群、不可爱。这些都是好学生的后遗症。
  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地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
  我还想讲讲人生的弹性。
  一个老教授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见人说人话,见鬼不说话。老人家谈的人生经验,不是圆滑而是弹性,以及理性的妥协。
  有一个学生,父母是开企业的,他要去读研究生,以后想做一个教师,但觉得很亏欠父母,爸妈对他非常好,家业也正在高峰期。他父母说家业给他留着,以后回来再继承。我跟他说,你以后可能会有理性的妥协。他后来去读研,父母很赞成,也没有回去继承家业。
  所谓“柔弱的坚持”,是说哪怕力量很小,我们也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坚持,一个人力量很弱,一群人力量就不弱。当你成为领导时就不弱,年龄也可以成为力量。很多事情虽然难、虽然弱,还要坚持下去。我个人力量很弱,但有一种柔弱的坚持,虽然力量不强能力不强,但能坚持做我喜欢的事情。我想感谢周围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前辈、同事和同学的支持,我希望坚持到退休,一直“千灯相照”坚持下去。最后,我想用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的话作结。抗战时他在乐山办书院,乐山山清水秀,他写了不少诗,有两句我非常喜欢,很有感触:“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地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与同学们共勉。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荐稿)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得主,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诗歌艺术》讲授者。
其他文献
2013年美网决赛。这是连续第二年,由小威和阿扎伦卡争夺美网冠军,也是今年小威第四次和阿扎伦卡在决赛相遇。之前,在卡塔尔,在意大利,在西南公开赛,小威一胜二负。当然,她们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更久远。比如,2013年美网决赛之前的七个大满贯,她们俩包揽了其中五个;比如,她们是世界前一二位;比如,小威年将32岁,属于上一个时代,而阿扎伦卡年方24岁,正要开始统治女子网坛。  全场比赛,小威打出35次非受
期刊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道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图,一个人要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浅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为他浅尝辄止,没有在任何一点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结果他一滴水也没有找到。  直到现在这张图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
期刊
几乎自从我在罗本岛上开始服刑,我就要求监狱当局允许我在院子内开辟一个菜园子。几年中,他们毫无理由地拒绝了我。不过,最终他们总算同意了,我在对面的墙根处开垦了一片狭长的小块土地,搞了个小菜园。  园子内的土地非常干旱,而且有很多石块。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为了开辟菜园,我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使植物有生长的空间。那时候,我的一些同志与我开玩笑,说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矿工,因为我白天在石料场挖石灰石,
期刊
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态。  从不完美出发而臻于完美,让你的生命富有诗意与光泽。  每一次出发都意味着一趟艰难跋涉,每一次跋涉都是一场不确定的旅程。  在人生旅途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自己应有的光彩,无数藤蔓随时羁绊你前行的脚步。没有路,没有光,没有拐杖。千山万壑,栉风沐雨,荣辱浮沉。你有千条万条理由沉湎于忧虑与惶恐,有千次万次机会选择拒绝与放弃。  你可以平凡地活着,但平凡不等于平庸。要让每一种平凡
期刊
最恐惧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时候。理想,就相当于在戈壁滩上突然找到了方向  什么是理想?我的看法是,当遇到困难、无解的时候,理想是一个GPS,是一个生活当中的导航,是当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你知道该去哪儿。  大概在几年前,我们从西安开车前往乌鲁木齐,经过戈壁滩时,突然车坏了,那个地方手机没信号,如果继续开,就有可能把油烧完,四周一个参照系都没有。我们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联系,越来越恐惧、焦躁。这时
期刊
我们在这里谈论战争或和平的挑战、暴力或非暴力的挑战、种族主义或人的尊严的挑战、压迫或反压迫及自由与人权的挑战、贫困或富足的挑战。  我们今天不过是作为千百万敢于站起来反抗一种社会的人民的代表站在这里,这种社会的本质就是战争、暴力、种族主义、压迫和整个民族的贫困。  我今天也作为地球上亿万人民的代表站在这里,代表反对种族隔离的组织、代表和我们站在一起,不是反对作为一个国家的南非及其人民,而是反对一种
期刊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正在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
期刊
当地时间9月12日,享誉全球的音频技术研发公司——杜比实验室的创始人雷·杜比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0岁。由杜比主持研发的音频降噪技术以及环绕立体声技术为电影制作业和音响业带来了革新。作为音频降噪技术的先驱,杜比真正让“沉默”变成“黄金”。在2012年柏林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电影剪辑师默奇如此概述“杜比”这个名字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电影音效分成两个纪元:BD,即有杜比之前;AD,即有杜比之后。”  
期刊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寻找,这是我的一个认识。在青春时光里,你们去寻找让自己强大的力量,你们去寻找自我的价值、理想,去寻找自由,去寻找真善美。你们在青春的这段时间里所寻找到的东西会指引你们走向未来。你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很关键的是青春这段时间里你们找到的目标是什么。  穿着皮裤进文楼村采访,我所见的,跟我所听到的完全不一样  2004年,我是负责卫生条线报道的记者,去河南上蔡县文楼村采访。文楼村里很多村
期刊
在所谓“不正之风”刮得最厉害、是非难分、真假难辨的时候,我也曾几次疑惑地问自己:理想究竟在什么地方?它是不是已经被狂风巨浪吹打得无踪无影?我仿佛看见支流压倒了主流,它气势汹汹地滚滚向前。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候,我也没有理由灰心绝望,因为理想明明还在我前面闪光。  我在二十年代写作生活的初期就说过:“把个人的生命连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在人类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在三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