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9月12日,享誉全球的音频技术研发公司——杜比实验室的创始人雷·杜比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0岁。由杜比主持研发的音频降噪技术以及环绕立体声技术为电影制作业和音响业带来了革新。作为音频降噪技术的先驱,杜比真正让“沉默”变成“黄金”。在2012年柏林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电影剪辑师默奇如此概述“杜比”这个名字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电影音效分成两个纪元:BD,即有杜比之前;AD,即有杜比之后。”
正是那个叫杜比的人,让我们享受到逼真清晰的音响
倒退十几年,喜欢听随身听的朋友一定记得机身上有这样一个单词——Doiby(杜比降噪技术)。正是那个叫杜比的人,让我们享受到逼真清晰的音响。
1933年,雷·杜比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他小时候学习单簧管簧片的共鸣现象时第一次迷上了声音。16岁时,他开始在Ampex Corporation工作,这是一家业内著名的音视频制作公司,杜比被聘请为其录音系统开发电子零部件。
1957年,杜比在斯坦福大学修完电子工程专业之后,获得马歇尔奖学金,得以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61年他在剑桥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他对音频技术已有了全新的认识。走出校园后,他曾担任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的顾问。在担任联合国驻印度的科学仪器技术顾问两年后,1965年,他来到伦敦,创立了自己的音频技术实验室——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1976年,他将实验室迁到了旧金山。
早在公司成立前,杜比便相信自己的技术对音乐界有着重大意义。1965年,第一台杜比的A型降噪器问世,该机器能够实现多种音频的降噪应用,尤其可以消除录音棚中录制音乐母带时录音机发出的噪声。降噪器的成功让杜比欣喜不已,但他深知,如何让音乐界相信并运用他的技术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也是令他感到非常困扰的问题。
到1966年,杜比实验室先后发明了数种降噪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全部都是建立在部分损失声音的录制基础上的,这加大了杜比说服唱片公司的难度。历经艰辛,杜比找到的第一个信奉者是环球集团旗下、以录制歌剧而闻名的Decca唱片公司。1966年11月,Decca出版了使用杜比技术的“开山之作”唱片——由索尔第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Decca公司对新产品的大胆尝试,无疑起了决定性的示范作用。在随后的几年中,各大唱片业开始认可杜比的产品,并在录音过程中大量使用他的降噪设备。不久,全世界的音乐人士都开始将“杜比”这个符号与高品质录音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杜比真正的崛起还是依仗着民用市场的繁荣。1968年,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磁带录音机开始兴起,实验室开发出了“简化”的系统——杜比B型降噪系统。然而面对基数庞大的民用市场以及消费电子市场诸多互相竞争的企业,杜比很快就对商业模式作了一次有战略意义的变革——只做专业的降噪产品。而对于消费电子市场,杜比聪明地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为所有合适的生产厂家进行技术认证,授权其使用杜比的技术来生产各自的产品。这在30年前是相当前卫的,并且为此后许多公司开了此类经营模式的先河。
到1975年,杜比实验室的授权厂家已达47家,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消费类音响器材生产商。这些针对民用电子消费品的技术授权,成了杜比公司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杜比公司自己生产的降噪设备却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如果没有杜比的发明,就不会有后来的《星球大战》。可以说,这项发明是当今电影娱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有意思的是,杜比能够有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音乐,而主要是电影。
电影业自进入有声时代以来,它对声音设备的使用逐步超越了唱片业。上世纪60年代末,杜比已隐约感觉到,电影业有着比音乐更加光辉的未来。为了抢占这个先机,杜比率领实验室不畏艰难地进军电影音频这一降噪应用的新领域,于1975年率先为其引入了“杜比立体声技术”。当杜比开发出了制作电影原声带必须具备的编码设备后,它并不出售这些设备,而以不高的价格租赁给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使用,为它们提供各种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技术支持。此外,实验室的音频顾问还为电影公司的制作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计划。
虽然当时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令人费解,但这种让电影巨头们“尝尽甜头”的政策让杜比的编码设备迅速立于好莱坞的潮头,越来越多的电影原声带录制都开始使用他们的编码设备。尽管投入大、产出并不多,但实验室的口碑却因此而奠定。
在电影摄制领域站稳脚跟之后,杜比开始在电影设备领域极力推广与编码设备采用同样技术标准的音频解码处理器。由于有电影制作端自上而下的推动,影院很快就接受了这些已被好莱坞制作方广泛应用的标准设备。
1977年,两部采用最新杜比音频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遭遇战》上市。在杜比实验室的积极运作下,这些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具震撼力的电影只在一些配备了杜比设备的影院播映,而这些电影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让所有观众乃至整个电影业为之震撼。其后的市场调查表明,观众更愿意走进能播映杜比立体声格式影片的电影院,再也不愿去只有单声道效果的影院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混音师明克勒说:“他对创造出清澈、纯净的音频非常执着,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就不会有后来的《星球大战》。”可以说,杜比的发明是当今电影娱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杜比对电影业的超前布局,让它通过授权模式,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全链条汲取利润”的扩张。随着视频电子产品的普及推广,上亿电影拷贝被翻录到立体声录像带、LD影碟,直至今天的DVD上面,杜比在影业的投入终于在“家庭影院”这一消费电子终端获得了井喷般的效益。目前全球共有超过20亿件电子产品采用了杜比的系统。
“我人生大部分时候是一名冒险家,而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试着发明一些东西的人”
音频技术的发展让杜比名利双收。他曾在1989年获得一尊奥斯卡小金人,以奖励其“对电影声效的贡献”。2003年,艾美奖也为这位老人颁出了终身成就奖。另外他还是一位高产的发明家,拥有50多项美国专利。2005年,杜比实验室挂牌上市,杜比本人也跻身亿万富豪的行列。2012年,因作为奥斯卡颁奖典礼主办地而闻名世界的好莱坞地标柯达剧院更名为杜比剧院,而奥斯卡颁奖典礼后的盛大颁奖晚宴举办地则被重新命名为雷·杜比舞会大厅,以此纪念这位对电影技术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
然而杜比对于创造理想音频质量的热情并非单纯出于对金钱或名利的向往。杜比的儿子汤姆·杜比是位电影人和小说家,他在采访中说:“我的父亲骨子里是个工程师,但他的科技成就全是源自于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他把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代入了电影和音频录制的研究中。”
在生前,杜比热衷于慈善事业,资助过众多的慈善组织。他们捐资在加州大学建起“雷和达格玛再生医学大厦”和旧金山干细胞研究中心,在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设立脑健康研究中心。在家人眼中,“雷慷慨而有耐心,富有好奇心并能保持公正”。
杜比逝世后,实验室在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向其创始人致敬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杜比总结发明激情和成功意义的话语:
——记住,我人生大部分时候是一名冒险家,而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试着发明一些东西的人。我希望获得到世界很多地方旅行的经历,发明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占据我生命的一切。
——要想成为一名发明家,你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感共存,学会在黑暗之中工作并摸索出答案,并忍受有关答案究竟是否存在的疑虑。
——没有什么重要的下一步,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不断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追踪我们所在不同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了解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伸出你所有的触角,去接收外界所有那些信号吧。
正是那个叫杜比的人,让我们享受到逼真清晰的音响
倒退十几年,喜欢听随身听的朋友一定记得机身上有这样一个单词——Doiby(杜比降噪技术)。正是那个叫杜比的人,让我们享受到逼真清晰的音响。
1933年,雷·杜比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他小时候学习单簧管簧片的共鸣现象时第一次迷上了声音。16岁时,他开始在Ampex Corporation工作,这是一家业内著名的音视频制作公司,杜比被聘请为其录音系统开发电子零部件。
1957年,杜比在斯坦福大学修完电子工程专业之后,获得马歇尔奖学金,得以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61年他在剑桥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他对音频技术已有了全新的认识。走出校园后,他曾担任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的顾问。在担任联合国驻印度的科学仪器技术顾问两年后,1965年,他来到伦敦,创立了自己的音频技术实验室——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1976年,他将实验室迁到了旧金山。
早在公司成立前,杜比便相信自己的技术对音乐界有着重大意义。1965年,第一台杜比的A型降噪器问世,该机器能够实现多种音频的降噪应用,尤其可以消除录音棚中录制音乐母带时录音机发出的噪声。降噪器的成功让杜比欣喜不已,但他深知,如何让音乐界相信并运用他的技术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也是令他感到非常困扰的问题。
到1966年,杜比实验室先后发明了数种降噪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全部都是建立在部分损失声音的录制基础上的,这加大了杜比说服唱片公司的难度。历经艰辛,杜比找到的第一个信奉者是环球集团旗下、以录制歌剧而闻名的Decca唱片公司。1966年11月,Decca出版了使用杜比技术的“开山之作”唱片——由索尔第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Decca公司对新产品的大胆尝试,无疑起了决定性的示范作用。在随后的几年中,各大唱片业开始认可杜比的产品,并在录音过程中大量使用他的降噪设备。不久,全世界的音乐人士都开始将“杜比”这个符号与高品质录音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杜比真正的崛起还是依仗着民用市场的繁荣。1968年,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磁带录音机开始兴起,实验室开发出了“简化”的系统——杜比B型降噪系统。然而面对基数庞大的民用市场以及消费电子市场诸多互相竞争的企业,杜比很快就对商业模式作了一次有战略意义的变革——只做专业的降噪产品。而对于消费电子市场,杜比聪明地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为所有合适的生产厂家进行技术认证,授权其使用杜比的技术来生产各自的产品。这在30年前是相当前卫的,并且为此后许多公司开了此类经营模式的先河。
到1975年,杜比实验室的授权厂家已达47家,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消费类音响器材生产商。这些针对民用电子消费品的技术授权,成了杜比公司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杜比公司自己生产的降噪设备却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如果没有杜比的发明,就不会有后来的《星球大战》。可以说,这项发明是当今电影娱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有意思的是,杜比能够有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音乐,而主要是电影。
电影业自进入有声时代以来,它对声音设备的使用逐步超越了唱片业。上世纪60年代末,杜比已隐约感觉到,电影业有着比音乐更加光辉的未来。为了抢占这个先机,杜比率领实验室不畏艰难地进军电影音频这一降噪应用的新领域,于1975年率先为其引入了“杜比立体声技术”。当杜比开发出了制作电影原声带必须具备的编码设备后,它并不出售这些设备,而以不高的价格租赁给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使用,为它们提供各种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技术支持。此外,实验室的音频顾问还为电影公司的制作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计划。
虽然当时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令人费解,但这种让电影巨头们“尝尽甜头”的政策让杜比的编码设备迅速立于好莱坞的潮头,越来越多的电影原声带录制都开始使用他们的编码设备。尽管投入大、产出并不多,但实验室的口碑却因此而奠定。
在电影摄制领域站稳脚跟之后,杜比开始在电影设备领域极力推广与编码设备采用同样技术标准的音频解码处理器。由于有电影制作端自上而下的推动,影院很快就接受了这些已被好莱坞制作方广泛应用的标准设备。
1977年,两部采用最新杜比音频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遭遇战》上市。在杜比实验室的积极运作下,这些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具震撼力的电影只在一些配备了杜比设备的影院播映,而这些电影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让所有观众乃至整个电影业为之震撼。其后的市场调查表明,观众更愿意走进能播映杜比立体声格式影片的电影院,再也不愿去只有单声道效果的影院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混音师明克勒说:“他对创造出清澈、纯净的音频非常执着,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就不会有后来的《星球大战》。”可以说,杜比的发明是当今电影娱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杜比对电影业的超前布局,让它通过授权模式,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全链条汲取利润”的扩张。随着视频电子产品的普及推广,上亿电影拷贝被翻录到立体声录像带、LD影碟,直至今天的DVD上面,杜比在影业的投入终于在“家庭影院”这一消费电子终端获得了井喷般的效益。目前全球共有超过20亿件电子产品采用了杜比的系统。
“我人生大部分时候是一名冒险家,而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试着发明一些东西的人”
音频技术的发展让杜比名利双收。他曾在1989年获得一尊奥斯卡小金人,以奖励其“对电影声效的贡献”。2003年,艾美奖也为这位老人颁出了终身成就奖。另外他还是一位高产的发明家,拥有50多项美国专利。2005年,杜比实验室挂牌上市,杜比本人也跻身亿万富豪的行列。2012年,因作为奥斯卡颁奖典礼主办地而闻名世界的好莱坞地标柯达剧院更名为杜比剧院,而奥斯卡颁奖典礼后的盛大颁奖晚宴举办地则被重新命名为雷·杜比舞会大厅,以此纪念这位对电影技术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
然而杜比对于创造理想音频质量的热情并非单纯出于对金钱或名利的向往。杜比的儿子汤姆·杜比是位电影人和小说家,他在采访中说:“我的父亲骨子里是个工程师,但他的科技成就全是源自于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他把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代入了电影和音频录制的研究中。”
在生前,杜比热衷于慈善事业,资助过众多的慈善组织。他们捐资在加州大学建起“雷和达格玛再生医学大厦”和旧金山干细胞研究中心,在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设立脑健康研究中心。在家人眼中,“雷慷慨而有耐心,富有好奇心并能保持公正”。
杜比逝世后,实验室在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向其创始人致敬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杜比总结发明激情和成功意义的话语:
——记住,我人生大部分时候是一名冒险家,而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试着发明一些东西的人。我希望获得到世界很多地方旅行的经历,发明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占据我生命的一切。
——要想成为一名发明家,你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感共存,学会在黑暗之中工作并摸索出答案,并忍受有关答案究竟是否存在的疑虑。
——没有什么重要的下一步,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不断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追踪我们所在不同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了解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伸出你所有的触角,去接收外界所有那些信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