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恋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elra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最为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早恋问题,但又是无法回避的。到目前为止,好象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这也是老师们感到困惑的地方。
  对于早恋,一旦发现并核实以后,传统的解决方法就是请来双方的家长,请家长帮忙做工作。这样做似乎对家长有个交代,告诉家长我们已经尽力了,至于结果如何,似乎与我们无关。如果做通了工作,那是我们尽职尽责;如果做不通,似乎也只能说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告诉家长,那便是我们做老师的失职。仔细想一想,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学生有个好歹,我们谁也承担不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当家长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及早通知家长时,我们真的是哑口无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责问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把家长请来?也许还有无限的悔恨。
  而上述做法,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学生很具有叛逆性,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具备与大人同等的权力与能力,不再需要家长的监督和老师的过多指导。家长和老师要禁止他们谈恋爱,在有些同学看来,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如果强行干涉,甚至会走向极端;也有的转入地下活动,让你防不胜防;有的就辍学在家;有的就以不上学要挟家长,家长无奈,只好答应孩子。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有的家长和老师配合比较默契,不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而是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孩子也比较能够理解,不再往前行进,于是步入正轨,于是皆大欢喜。
  一般情况下,家长做不到非常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会是爱之切则责之深,会限制学生接电话、限制学生的正常交往、偷看学生的日记甚至张口闭口地责备。而这一切恰恰是学生最为反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是怎样的心态呢?有的虽然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再谈下去,但内心充满了对老师与家长的愤恨,在这种心态下的学生,还会健康地发展吗?有的学生则干脆嘴上答应,内心是抱着不再信任老师与家长的思想,行动上则变本加厉。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因此,通常情况下,我都会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如果真的是纯真的友谊,那倒不用着急,但可以提醒他们注意交往的分寸,交往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语言不要暧昧、行为上要注意男女有别、要广泛交往、举止大方得体等等。这时,他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果已经超出了友谊的界限,也不用心急,要搞清楚他们已经到了什么程度,然后从生理、心理、生活实践等方面逐一帮他分析,因为他们毕竟还小,许多问题想得比较简单不能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感,需要我们给予指导。
  有的同学想不明白,我们只不过交往多一些,为什么学校、老师、家长会如此反对?于是,我利用讲评作文《谈男女生交往》的机会,为他们耐心讲解,使学生明白:从生理学上来讲,已经与成人一样了,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讲,还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足够认识,而且对事物的认识变化很大,现在认为好的,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认为不好了。从时间上来讲,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心思分散到对方的喜怒哀乐与一举一动上,学业必然受到影响;在学习生活中,早恋具有传染性,甚至发展到谁没有“恋人”谁就没有尊严而争相找“恋人”的地步,这对学习该有多大的影响?从法律上来讲,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而晚婚年龄是男25岁、女23岁,因为这时你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思想,能为对方负应有的责任。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爱的理解较为朦胧,把异性理想化,男性必定洒脱大方,女性必定温柔多情,而且受娱乐节目、文艺作品、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意识不到爱是责任、是付出、是奉献。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做符合自己年龄、身份的事,不然,所发生的后果是你无力承担的,将给你自己、对方以及双方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爱”是不能轻易说出口。因为爱一个人就要为对方负责,就要为对方的前途着想,而不能因为现在一时的快乐耽误双方的学业耽误双方的前途。如果真心喜爱对方,就请将这一份美好的情感珍藏在内心,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待到苹果成熟时,再享受美好的生活。讲解时,我将从教多年来的教育案例穿插进去,学生震动很大,一些同学频频点头。但也不能奢望一次讲解就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耐心细致的教育。
  我想,这种方法应该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也许,在你和他谈过之后,他还会出现反复,这时也不用急,应该了解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并给予理解,相信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即使需要家长的配合,也要事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要让家长明白,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容易从异性身上寻找感情的寄托。同時,从教育方法上要与家长达成共识,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于无声无形之中,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只是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家长的和学校的压力。
其他文献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部不得力啦等等; 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不要一味怨学生,要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培养了一批应付考试的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认识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者期望的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数学抱有恐惧的心理,认为数学太难、枯燥、与现实毫无联系。可见,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份注重了数学自身的学科性质而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战略也一直是各类英语考试的主打策略,阅读恐惧也是每位学生最大的应试恐惧。我从事了14年的英语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也稍有心得。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认清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认真研究历年高考题,把握高考新动向    高考阅读理解题选材新颖、语言地道,题材多样、话题广泛,题型分布合理,加大了智力型題目考查
期刊
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整整二十个年头了,做为一位女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不易理解的。有家人的埋怨、有同事的误解、也有朋友的相劝。但是回顾二十年来的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应该好好研究下面的几个“REN”字。  一、对待优秀学生不能太“仁”  优秀生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学习自觉性较强,成绩十分优秀。可
期刊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愿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注意观察,培养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出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期刊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班主任在常规的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利用好心理辅导这把金钥匙呢?如下几点实践感悟也许可以作点参考:
期刊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江泽民同志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在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写到“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里用了个很贴切的比喻,经是织机上的纵线,纬是织机上的横线,织物的长度、宽度都是由纵线决定的,所以“经线”是“主干线”。它形象地说明了作文时“情感”的重要性:文是情的载体,情是文的灵魂,不能作情语又何来感人的好文章?该怎样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对于
期刊
聋哑人是我国众多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占着很大的比例。由于他们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聋哑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探讨聋哑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要把握住聋哑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聋哑儿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  一、聋哑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