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艾丽丝·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黑人女性主题的分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探讨了其受害根源,指出了黑人女性的解放是任重而道远的,并为黑人女性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友谊和支持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更加有力地反对双重压迫,获得彻底解放。
关键词:黑人女性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解放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中的大部分黑人都是1619年被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贩卖到美国来的,他们一直以来都倍受压迫和歧视。1641年的《马萨诸塞自由法规》认可了奴隶制的合法化,其它的一些殖民地也先后出现了歧视黑人的法律。其中,马里兰的一项法律将黑人跟“一切从事劳作的畜牲、动物、以及农具、家具、餐具、书籍等等”列在同一类目里面。对于奴隶主来说,黑人只是被剥夺了人权的一群“会说话的工具”。黑人经常被变卖或遭受割耳、断肢等残忍的惩罚,像牲畜般受着奴隶主的虐待。而奴隶主死后,黑人们又作为遗产留给了奴隶主的妻儿。1776年的《独立宣言》称:“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但黑人是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所以依然被排除在外。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虽然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成为美国的公民,但奴隶制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制度的清除而消失,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奴役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活动,严重的种族隔离制度使黑人依然生活在白人歧视的阴影下,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社会关注的话题,美国历史上的很多黑人作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从黑人和白人的二元对立出发创作出一系列黑人主题的作品,对美国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揭露和剖析。长篇小说《紫色》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由92封信组成,故事从20世纪初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紫色》讲述了黑人女性茜丽从麻木无知、任人蹂躏的小姑娘成长成一位成熟的独立女性的艰难历程,生动地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作者沃克饱尝了女性和黑人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辛酸和痛苦,因此《紫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地揭露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是从女性的叙述视角,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以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为背景,更深层次地探讨黑人内部的男女关系,揭露了黑人女性在家庭内部所受的黑人男性的残酷压迫,从中关照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
二 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根源
沃克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亲身体验了在白人社会中求生存的艰难和所遭受的歧视。在《紫色》中,她告诉人们,一般来说,黑人女性只有两种命运:嫁给像X先生那样的男人,或整天关在白人小姐的厨房里忙。沃克把这两种辛酸而无奈的出路相提并论,从而精炼地将黑人女性所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联系起来,指出黑人男性的压迫和白人的奴役是每个黑人女性都要面对的同等严酷的抉择。
事实上,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是由她们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她们既不同于黑人男性,又不同于白人女性。黑人女权主义者米歇尔·华莱斯曾说过:“黑人妇女反抗这个世界,因为她们每天与白人男性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阶级压迫作斗争,与白人妇女的种族主义和阶级力量作斗争,与无权力的黑人男性的性别主义作斗争。”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黑人女性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两座大山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在白人男性主宰的等级社会中,白人妇女处于第二位,然后是黑人男性,最后是黑人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始终无法摆脱作奴隶的命运:不是男人的奴隶,就是白人的奴隶,她们的命运是注定的,是别无选择的。
小说《紫色》中的主人公茜丽,一开始是一位传统的黑人女性。她早年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黑人女性在家庭内部所受黑人男性的残酷压迫,从而证实了她们成长和解放的艰难。当茜丽还是一位不谙世事的14岁小姑娘时,她就被继父强暴。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否则,你妈妈会给气死的。”虽寥寥数语便刻画出黑人家庭中极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作为男性的继父可以毫无人性的为所欲为,而作为女性的茜丽只能忍声吞气,她满腹的辛酸只能向上帝倾诉。然而,她的忍辱负重丝毫没有感动继父而使他良心发现。相反,继父变本加厉,不仅将茜丽的两个孩子弄走了,而且还迫使她辍学。当继父另觅新欢时,便把她像牲口一样嫁给了与他同龄的鳏夫X先生。X先生并不爱茜丽,他娶茜丽是因为帮他干家务活的女人辞工不干了。他需要一位像茜丽一样干重活的免费保姆。作为补偿,他还可以得到茜丽养的一头母牛。婚后茜丽的处境丝毫没有得到改善,所不同的只是奴役者由继父变成了X先生。像茜丽这样遭受男性虐待和压迫的黑人女性是屡见不鲜的。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曾用这样一段话描述美国南方黑人妇女的生活:“她们盲目地、跌跌撞撞地生活着:生命力被滥用,身体遭残损,痛苦使她们糊涂、迷乱。她们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怀有希望。在没有自我的抽相状态下,她们的身体变成了供男人使用的东西……”。事实上,茜丽的命运是黑人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
早在1863年,林肯就颁布了废奴宣言,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黑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受到白人压迫和奴役的黑人男性,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也受到白人消极的行为准则的腐蚀。在黑人男性眼中,女性是男性可以任意支配的一笔私有财产,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家务奴隶和泄欲的工具。在《紫色》中,茜丽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一个继母的职责,任劳任怨,但X先生依然对她百般虐待,恣意打骂,以示自己丈夫的权力。当他的大儿子哈泼问他为什么老打茜丽时,他说:“因为她是我老婆,还有,她不听话。女人全该……”。不仅如此,黑人男性在白人统治的社会里被剥夺了男人的尊严,贫穷和屈辱让他们感到压力和失落,人性遭受扭曲。失去理性的黑人男性只有在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身上,发泄怨恨和痛苦,以求得到解脱,获得暂时的男性权威感。黑人女作家洛德在分析黑人家庭暴力时曾说:“种族主义和无能为力的压力加剧了对黑人妇女和儿童的残暴,使其成为我们内部一种衡量阳刚之气的标准。”沃克在《紫色》中借茜丽儿媳索菲娅之口说:“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因此,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要提高,首先得提高她们在黑人社会中的地位,然后才能是整个美国社会的黑人女性问题。
然而,《紫色》并非仅仅表面化地描叙了黑人家庭中的性别歧视,而是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性别歧视不仅通过男性直接压迫、残害着黑人女性,而且还间接影响着黑人女性。黑人母亲们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受教育,因为她们认为:“一个姑娘自己算不了什么,只有找个丈夫才能有出息,成个什么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阻碍和禁锢着女性追求自我发展。婚后长期的家庭暴力,更是使许多黑人女性对男性言听计从,甚至排斥那些敢于和男人们斗争的女人。在《紫色》中,茜丽的儿媳索菲娅独立而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幸福有着自己的追求。因这一切与茜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她对索菲娅产生了憎恨和妒忌之情,竟唆使儿子哈泼去殴打索菲娅。在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备受欺压的黑人女性不仅自动接受了男性至上的观念,把男性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要求,还充当了男性的帮凶来压迫自己的姐妹。
三 黑人女性的解放途径
作为黑人知识女性的代表,沃克在《紫色》中不仅对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进行了揭示和探讨,还为她们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情谊和彼此力量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紫色》的主人公茜丽,独立前受尽虐待和凌辱,但她从没有想过反抗。妹妹耐蒂教给她知识,赞美她,并鼓励她为自己斗争;儿媳索菲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则为茜丽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她们的帮助下,茜丽逐步摆脱麻木,走向成熟。莎格,一位有着独立人格的布鲁斯黑人女歌手,在茜丽的觉醒与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她最终促使茜丽成为一位全新的黑人女性。莎格实际上就是沃克鼓励大家效仿的一个角色模式,是沃克心目中理想黑人女性的化身。莎格美丽而有魅力,更重要的是她很独立,不依赖任何男性,她通过自己唱歌挣钱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因而,她不仅赢得了女性的羡慕,也得到了男性的尊重。沃克通过莎格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必须走出桎梏自我的家庭狭小空间,走向施展自我才能的广阔社会舞台,自力更生。只有获得了经济独立,才能真正摆脱从属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实现与男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独立的人。沃克强调,女性解放是以女性的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拥有了经济独立,才能有人格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莎格鼓励茜丽反抗X先生的压迫,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使她恢复了自信和自尊。她的爱给了茜丽斗争的勇气,帮助茜丽勇敢地摆脱了丈夫的压制,冲破了家庭的牢笼,跟莎格一起到孟菲斯去寻求新的幸福生活。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发挥出了自己的艺术潜力,设计出适合各种人穿的衬裤,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无限衬裤公司”,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不仅自己赢得了经济独立,而且也帮助其他女性通过劳动自力更生。至此,在黑人姐妹的互相关爱下,逆来顺受的茜丽不复存在了,她获得了彻底解放,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毋庸置疑,没有了黑人女性之间的团结互助,茜丽的觉醒与解放是很难想象的。茜丽的成长经历说明了黑人女性获得经济独立而彻底解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过程,它不是仅凭一位女性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彼此力量和相互支持。
茜丽的故事告诉人们,团结互助是黑人女性求得生存、获得解放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黑人姐妹团结一心,才能增强反对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力量,推动黑人女性运动的发展,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真正摆脱枷锁,获得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四 结论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始终将黑人女性作为自己写作的中心。她致力于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她们的胜利。沃克在纪念《紫色》出版10周年的再版前言中写到:
“许多读者可能看不清我写此书的目的: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成了精神的囚徒,但是,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别人的帮助,她认识到,她自己也和自然界本身一样,正是迄今为止被视作遥远的神灵和光辉的体现,而我所探索的就是这种人生奋斗的艰难历程。”
《紫色》以黑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女性内心,以强烈的使命感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她们解放的艰难历程,歌颂了她们在困境中追求幸福、争取自由和解放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Carey,Gary.Cliffs Notes on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M],Lincoln:Cliffs Notes,Inc.1967.
[2] 艾丽丝·沃克,杨仁敬译:《紫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 王超:《浅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 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5]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陈琳、乔志杰:《建立美丽的家园——〈紫颜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赵莉,女,1974—,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黑人女性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解放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中的大部分黑人都是1619年被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贩卖到美国来的,他们一直以来都倍受压迫和歧视。1641年的《马萨诸塞自由法规》认可了奴隶制的合法化,其它的一些殖民地也先后出现了歧视黑人的法律。其中,马里兰的一项法律将黑人跟“一切从事劳作的畜牲、动物、以及农具、家具、餐具、书籍等等”列在同一类目里面。对于奴隶主来说,黑人只是被剥夺了人权的一群“会说话的工具”。黑人经常被变卖或遭受割耳、断肢等残忍的惩罚,像牲畜般受着奴隶主的虐待。而奴隶主死后,黑人们又作为遗产留给了奴隶主的妻儿。1776年的《独立宣言》称:“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但黑人是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所以依然被排除在外。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虽然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成为美国的公民,但奴隶制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制度的清除而消失,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奴役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活动,严重的种族隔离制度使黑人依然生活在白人歧视的阴影下,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社会关注的话题,美国历史上的很多黑人作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从黑人和白人的二元对立出发创作出一系列黑人主题的作品,对美国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揭露和剖析。长篇小说《紫色》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由92封信组成,故事从20世纪初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紫色》讲述了黑人女性茜丽从麻木无知、任人蹂躏的小姑娘成长成一位成熟的独立女性的艰难历程,生动地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作者沃克饱尝了女性和黑人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辛酸和痛苦,因此《紫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地揭露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是从女性的叙述视角,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以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为背景,更深层次地探讨黑人内部的男女关系,揭露了黑人女性在家庭内部所受的黑人男性的残酷压迫,从中关照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
二 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根源
沃克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亲身体验了在白人社会中求生存的艰难和所遭受的歧视。在《紫色》中,她告诉人们,一般来说,黑人女性只有两种命运:嫁给像X先生那样的男人,或整天关在白人小姐的厨房里忙。沃克把这两种辛酸而无奈的出路相提并论,从而精炼地将黑人女性所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联系起来,指出黑人男性的压迫和白人的奴役是每个黑人女性都要面对的同等严酷的抉择。
事实上,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是由她们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她们既不同于黑人男性,又不同于白人女性。黑人女权主义者米歇尔·华莱斯曾说过:“黑人妇女反抗这个世界,因为她们每天与白人男性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阶级压迫作斗争,与白人妇女的种族主义和阶级力量作斗争,与无权力的黑人男性的性别主义作斗争。”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黑人女性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两座大山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在白人男性主宰的等级社会中,白人妇女处于第二位,然后是黑人男性,最后是黑人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始终无法摆脱作奴隶的命运:不是男人的奴隶,就是白人的奴隶,她们的命运是注定的,是别无选择的。
小说《紫色》中的主人公茜丽,一开始是一位传统的黑人女性。她早年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黑人女性在家庭内部所受黑人男性的残酷压迫,从而证实了她们成长和解放的艰难。当茜丽还是一位不谙世事的14岁小姑娘时,她就被继父强暴。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否则,你妈妈会给气死的。”虽寥寥数语便刻画出黑人家庭中极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作为男性的继父可以毫无人性的为所欲为,而作为女性的茜丽只能忍声吞气,她满腹的辛酸只能向上帝倾诉。然而,她的忍辱负重丝毫没有感动继父而使他良心发现。相反,继父变本加厉,不仅将茜丽的两个孩子弄走了,而且还迫使她辍学。当继父另觅新欢时,便把她像牲口一样嫁给了与他同龄的鳏夫X先生。X先生并不爱茜丽,他娶茜丽是因为帮他干家务活的女人辞工不干了。他需要一位像茜丽一样干重活的免费保姆。作为补偿,他还可以得到茜丽养的一头母牛。婚后茜丽的处境丝毫没有得到改善,所不同的只是奴役者由继父变成了X先生。像茜丽这样遭受男性虐待和压迫的黑人女性是屡见不鲜的。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曾用这样一段话描述美国南方黑人妇女的生活:“她们盲目地、跌跌撞撞地生活着:生命力被滥用,身体遭残损,痛苦使她们糊涂、迷乱。她们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怀有希望。在没有自我的抽相状态下,她们的身体变成了供男人使用的东西……”。事实上,茜丽的命运是黑人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
早在1863年,林肯就颁布了废奴宣言,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黑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受到白人压迫和奴役的黑人男性,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也受到白人消极的行为准则的腐蚀。在黑人男性眼中,女性是男性可以任意支配的一笔私有财产,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家务奴隶和泄欲的工具。在《紫色》中,茜丽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一个继母的职责,任劳任怨,但X先生依然对她百般虐待,恣意打骂,以示自己丈夫的权力。当他的大儿子哈泼问他为什么老打茜丽时,他说:“因为她是我老婆,还有,她不听话。女人全该……”。不仅如此,黑人男性在白人统治的社会里被剥夺了男人的尊严,贫穷和屈辱让他们感到压力和失落,人性遭受扭曲。失去理性的黑人男性只有在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身上,发泄怨恨和痛苦,以求得到解脱,获得暂时的男性权威感。黑人女作家洛德在分析黑人家庭暴力时曾说:“种族主义和无能为力的压力加剧了对黑人妇女和儿童的残暴,使其成为我们内部一种衡量阳刚之气的标准。”沃克在《紫色》中借茜丽儿媳索菲娅之口说:“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因此,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要提高,首先得提高她们在黑人社会中的地位,然后才能是整个美国社会的黑人女性问题。
然而,《紫色》并非仅仅表面化地描叙了黑人家庭中的性别歧视,而是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性别歧视不仅通过男性直接压迫、残害着黑人女性,而且还间接影响着黑人女性。黑人母亲们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受教育,因为她们认为:“一个姑娘自己算不了什么,只有找个丈夫才能有出息,成个什么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阻碍和禁锢着女性追求自我发展。婚后长期的家庭暴力,更是使许多黑人女性对男性言听计从,甚至排斥那些敢于和男人们斗争的女人。在《紫色》中,茜丽的儿媳索菲娅独立而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幸福有着自己的追求。因这一切与茜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她对索菲娅产生了憎恨和妒忌之情,竟唆使儿子哈泼去殴打索菲娅。在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备受欺压的黑人女性不仅自动接受了男性至上的观念,把男性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要求,还充当了男性的帮凶来压迫自己的姐妹。
三 黑人女性的解放途径
作为黑人知识女性的代表,沃克在《紫色》中不仅对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进行了揭示和探讨,还为她们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情谊和彼此力量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紫色》的主人公茜丽,独立前受尽虐待和凌辱,但她从没有想过反抗。妹妹耐蒂教给她知识,赞美她,并鼓励她为自己斗争;儿媳索菲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则为茜丽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她们的帮助下,茜丽逐步摆脱麻木,走向成熟。莎格,一位有着独立人格的布鲁斯黑人女歌手,在茜丽的觉醒与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她最终促使茜丽成为一位全新的黑人女性。莎格实际上就是沃克鼓励大家效仿的一个角色模式,是沃克心目中理想黑人女性的化身。莎格美丽而有魅力,更重要的是她很独立,不依赖任何男性,她通过自己唱歌挣钱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因而,她不仅赢得了女性的羡慕,也得到了男性的尊重。沃克通过莎格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必须走出桎梏自我的家庭狭小空间,走向施展自我才能的广阔社会舞台,自力更生。只有获得了经济独立,才能真正摆脱从属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实现与男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独立的人。沃克强调,女性解放是以女性的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拥有了经济独立,才能有人格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莎格鼓励茜丽反抗X先生的压迫,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使她恢复了自信和自尊。她的爱给了茜丽斗争的勇气,帮助茜丽勇敢地摆脱了丈夫的压制,冲破了家庭的牢笼,跟莎格一起到孟菲斯去寻求新的幸福生活。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发挥出了自己的艺术潜力,设计出适合各种人穿的衬裤,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无限衬裤公司”,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不仅自己赢得了经济独立,而且也帮助其他女性通过劳动自力更生。至此,在黑人姐妹的互相关爱下,逆来顺受的茜丽不复存在了,她获得了彻底解放,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毋庸置疑,没有了黑人女性之间的团结互助,茜丽的觉醒与解放是很难想象的。茜丽的成长经历说明了黑人女性获得经济独立而彻底解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过程,它不是仅凭一位女性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彼此力量和相互支持。
茜丽的故事告诉人们,团结互助是黑人女性求得生存、获得解放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黑人姐妹团结一心,才能增强反对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力量,推动黑人女性运动的发展,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真正摆脱枷锁,获得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四 结论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始终将黑人女性作为自己写作的中心。她致力于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她们的胜利。沃克在纪念《紫色》出版10周年的再版前言中写到:
“许多读者可能看不清我写此书的目的: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成了精神的囚徒,但是,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别人的帮助,她认识到,她自己也和自然界本身一样,正是迄今为止被视作遥远的神灵和光辉的体现,而我所探索的就是这种人生奋斗的艰难历程。”
《紫色》以黑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女性内心,以强烈的使命感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她们解放的艰难历程,歌颂了她们在困境中追求幸福、争取自由和解放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Carey,Gary.Cliffs Notes on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M],Lincoln:Cliffs Notes,Inc.1967.
[2] 艾丽丝·沃克,杨仁敬译:《紫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 王超:《浅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 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5]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陈琳、乔志杰:《建立美丽的家园——〈紫颜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赵莉,女,1974—,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