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2日,正在福建省武夷山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在调研朱熹生平学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时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里,习总书记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高度,点明了中华文明如何孕育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在引领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发展了中华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崭新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激活、继承、创新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共产党的新文明克服旧中国的道德困境、国家困境、社会困境,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历史。放眼百年党史,我们可以看到:
“五四”运动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首的一批青年人,坚决引入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彻底改造中国整个社会的”伟大觉醒,建党奋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曲折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形成的中华文明的新觉醒、新突破,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文明成果——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事实能比中国发生的“三个伟大飞跃”更能证明中国共产党新文明的惊天伟力!我们党已经用文明创造了过去的辉煌,成就了现在的伟业,如今更有自信:用文明赢得未来!
仲春之后,迈入“十四五”的中国,亿万人民正用“三牛精神”奋力启动新的征程。
奋进“十四五”,瞻望二○三五,中国人民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加大力度同步实现以公民道德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文明素养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今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
文明,是相对于蒙昧、野蛮状态而言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状态。我们常讲的文明,指的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的总和,这里特指道德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和师生们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自古以来,道德力量始终是牵引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孕育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讲究树德为先、立德为重、尚德为要。这是中华民族在文明长河中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习总书记曾多次讲过,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墙上,悬挂着当年被人普遍称颂的延安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造这样一个社会风清弊绝的文明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明道德建设,不仅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而且还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致力于建设一个风清气正、乾坤朗朗、文明和谐的新世界。
这里说的明大德,就是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共产党员的大德,是既爱国爱民,又对党忠诚,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守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公民自觉履行社会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要求。参与公共生活,必须遵守公共规范,约束个人自由,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展现出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严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隐含于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共产党人的严私德不仅要做到慎独慎微,而且要严格家教家风,做良好家风建设的表率。
明大德是国家之根本,守公德是社会之大势,严私德是个人之操守,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三者相辅相成。
在新时代,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这样破题。黨员干部更应该这样做。这样,我们就能在经济自强的同时实现道德自强,从而做到“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公民道德建设事业,是一个国家最具实践性的文明基础建设事业。一个国家在道德上提倡什么,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善待什么样的人与事,身处社会中的民众就尊崇什么、学习什么、追寻什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流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基本内容,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道德判断、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
雷锋是个无与伦比的先进道德榜样。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已远超出个人称谓,也远超出他所处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意蕴日益深刻,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对雷锋精神的真理价值的科学揭示,是对雷锋精神演进规律的哲学把握,是对雷锋精神传承弘扬的历史期待。
榜样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雷锋等榜样的事迹和言行,体现了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四个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践行目标和基本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大家都来学雷锋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人民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大家才会更加信党、爱党、跟党走。所以,学不学雷锋和那些雷锋式的榜样,不只关系当地的民风政风的改变与否,更关乎广大老百姓是否能提升对我们党执政的满意度,因而关乎到能否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正因为这样,中央在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时,才庄重地把学雷锋志愿服务规定为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任务的“主要活动方式”和“主要力量”,并用两个新职位(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县级“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督促各县域主官用心尽力抓好这项工作。换句话说,作为县级主官,不抓学雷锋志愿服务,就是失职,就必定完不成中央赋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任务。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公众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能够进行各种问题的是非判断,最终落实到行动中。知行合一,避免认知与行为的分裂,通过行动践履美德,是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道德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于知识不足或判断错误,还在于明知故犯、知而不行。
为了避免道德认知层面与行为层面的断裂,建立起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有必要以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一定处罚,这是规范公民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
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社会道德,是没有内在生命力的;一个没有法治保障的社会道德,是没有潜在规范作用的。当今时代,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道德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答题。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构建成风化人的刚性的道德规则体系,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针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让不遵守规则就付出“代价”成为内心戒律,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执笔:许三飞 洪治)
(责任编辑:仇学平)
在这里,习总书记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高度,点明了中华文明如何孕育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在引领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发展了中华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崭新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激活、继承、创新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共产党的新文明克服旧中国的道德困境、国家困境、社会困境,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历史。放眼百年党史,我们可以看到:
“五四”运动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首的一批青年人,坚决引入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彻底改造中国整个社会的”伟大觉醒,建党奋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曲折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形成的中华文明的新觉醒、新突破,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文明成果——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事实能比中国发生的“三个伟大飞跃”更能证明中国共产党新文明的惊天伟力!我们党已经用文明创造了过去的辉煌,成就了现在的伟业,如今更有自信:用文明赢得未来!
一
仲春之后,迈入“十四五”的中国,亿万人民正用“三牛精神”奋力启动新的征程。
奋进“十四五”,瞻望二○三五,中国人民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加大力度同步实现以公民道德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文明素养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今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
文明,是相对于蒙昧、野蛮状态而言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状态。我们常讲的文明,指的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的总和,这里特指道德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和师生们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自古以来,道德力量始终是牵引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孕育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讲究树德为先、立德为重、尚德为要。这是中华民族在文明长河中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习总书记曾多次讲过,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墙上,悬挂着当年被人普遍称颂的延安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造这样一个社会风清弊绝的文明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明道德建设,不仅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而且还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致力于建设一个风清气正、乾坤朗朗、文明和谐的新世界。
这里说的明大德,就是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共产党员的大德,是既爱国爱民,又对党忠诚,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守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公民自觉履行社会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要求。参与公共生活,必须遵守公共规范,约束个人自由,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展现出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严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隐含于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共产党人的严私德不仅要做到慎独慎微,而且要严格家教家风,做良好家风建设的表率。
明大德是国家之根本,守公德是社会之大势,严私德是个人之操守,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三者相辅相成。
在新时代,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这样破题。黨员干部更应该这样做。这样,我们就能在经济自强的同时实现道德自强,从而做到“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公民道德建设事业,是一个国家最具实践性的文明基础建设事业。一个国家在道德上提倡什么,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善待什么样的人与事,身处社会中的民众就尊崇什么、学习什么、追寻什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流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基本内容,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道德判断、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
雷锋是个无与伦比的先进道德榜样。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已远超出个人称谓,也远超出他所处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意蕴日益深刻,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对雷锋精神的真理价值的科学揭示,是对雷锋精神演进规律的哲学把握,是对雷锋精神传承弘扬的历史期待。
榜样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雷锋等榜样的事迹和言行,体现了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四个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践行目标和基本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大家都来学雷锋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人民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大家才会更加信党、爱党、跟党走。所以,学不学雷锋和那些雷锋式的榜样,不只关系当地的民风政风的改变与否,更关乎广大老百姓是否能提升对我们党执政的满意度,因而关乎到能否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正因为这样,中央在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时,才庄重地把学雷锋志愿服务规定为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任务的“主要活动方式”和“主要力量”,并用两个新职位(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县级“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督促各县域主官用心尽力抓好这项工作。换句话说,作为县级主官,不抓学雷锋志愿服务,就是失职,就必定完不成中央赋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任务。
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公众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能够进行各种问题的是非判断,最终落实到行动中。知行合一,避免认知与行为的分裂,通过行动践履美德,是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道德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于知识不足或判断错误,还在于明知故犯、知而不行。
为了避免道德认知层面与行为层面的断裂,建立起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有必要以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一定处罚,这是规范公民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
一个没有规则意识的社会道德,是没有内在生命力的;一个没有法治保障的社会道德,是没有潜在规范作用的。当今时代,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道德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答题。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构建成风化人的刚性的道德规则体系,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针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種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让不遵守规则就付出“代价”成为内心戒律,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执笔:许三飞 洪治)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