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青春期;自我意识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S.H.E《不想长大》
帮同学咨询
下午第三节课,三个女生(小A、小B、小C)来到心理辅导室。她们似乎是鼓足勇气,酝酿了很久。三人互相看看,小A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们想帮同学(小D)咨询。”我示意她们坐下,我们四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弧度,交谈起来。
“老师,她(小A)是她(小D)同桌,我们两个坐她们后面,我们四个是好朋友。可是,我们一致觉得小D和我们很不一样。”小C说。
“她很喜欢哭,一天要哭好几次,我们问她为什么哭,她又不说。”小B接着说。
“能不能说件具体的事情呢?”
“嗯,事情是这样的。小D身体一向不太好,上体育课经常需要请假。今天她写了请假条给体育老师,可是体育老师说没有班主任的签字就不能准假,然后她就不上体育课,一个人跑到学校山坡上去哭。”小C说。
“我们几个体育课都没上好,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知道是这么点小事情,真是狂晕啊。”小A说。
“你们刚才说她身体不太好,具体指哪方面呢?”
“听她说是神经容易紧张,心律不齐。”
“嗯,可能这对她也有些影响,生理也会影响心理的。如果是你们碰到刚才这个情境,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小A:“凑合着去上体育课啊,不
就是跑800米嘛,慢点跑就是啰。”
小B:“我会去找班主任签好字,然后再把请假条交给体育老师。”
小C:“我也会凑合着上课,但跑的时候可以不跑。如果不上课,也没什么好哭的。”
“所以你们觉得她实在是太爱哭了?”
“对啊,而且她这人特敏感。比如我和小C说什么,她一定要问个清楚,如果我们不告诉她,她就以为我们在说她坏话。”小A说。
“还有她很喜欢自言自语。放学回家,我们一起走,她骑电瓶车一直在叽叽咕咕,我问她说什么,她说她和自己说话……”小C说。
“她很单纯,单纯得近乎幼稚。她喜欢看动画片,喜欢为一个很小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候被她烦死了。”小B说。
“你们主要说了她的四个问题:爱哭、自言自语、敏感、幼稚。你们能说服她到我这儿来吗?”
“她肯定不会来的。”小C说。
“你们去试试看,也许她会来的。”
这是一个参与人数比较多的个案,我在思考着,如果下次她们都来了就好了,多了团体动力的帮助,也许问题更容易处理。
她的哭就像吃饭一样
第四节课的时候,小A、小B、小C、小D一起来了。小D看上去是那种很文静、乖巧的女生,穿着白色的毛绒绒的休闲外套。
“很高兴认识你,小D。”
小D回应了一个微笑。
“上一节课小A、小B和小C来找我说了一些关于你的事情。你们四个是好朋友,对吧?”
“嗯,我们关系很好。”小D和小A相视而笑。
“她们说你很爱哭,你觉得呢?
“我……没觉得啊。”她有点儿害羞,也有点儿紧张,两只手绞在一起。
“还不是啊,平均一天两次。”小C说。
“小D,那你是怎么看待哭的呢?”我说。
“不知道。就是很自然,不知道眼泪怎么就掉下来了。”小D说。
“哭一般是因为很难过或很开心,一般是因为某件事情触动了人的内心深处。你的哭是这样的吗?”
“好像不是,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小D说。
“你是不是觉得哭完之后心理很舒服呢?”
“没感觉。”小D说。
“呵呵,她的哭就像吃饭一样,自然、平常。”小B说。
“我一直就很喜欢哭的,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啊。”小D说。
“得了吧,你倒没什么,把我们几个急死了。”小A说。
“是啊,你有没有想过,你哭的时候好朋友会很担心呢?可能她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呢?”
小D沉默一会,似乎有些歉意,但没说话。
“哭是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小孩子的哭和成年人的哭是不一样的。小孩子会用哭来表达饥饿、紧张、害怕、不满等等,并且小孩子也脆弱一些,所以小孩子更容易哭。大人就要哭的少一些,因为他们坚强一些,他们可以用语言、行动来表达,一般是非常深刻的、用别的方式不能表达的情绪才用哭来表达。所以我想,你可能在用哭表达一些你的同伴认为用语言或者行动就能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虽然已经高二了,可是你表现得像个小学生一样。”
她若有所思。
“嗯,是这样的呢。她自言自语时很像小孩子在过家家的时候自己和自己说话。”小B说。
“你能说说你自言自语的内容吗?”我问小D。
“嗯——想不起来啊。”小D说。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C引导小D。
“哦,其实没什么啊。我对自己说:今天妈妈会烧什么好吃的菜或者评价一下路上的广告牌或者对自己说晚上要做什么作业之类的。”小D说。
“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也喜欢自言自语,我觉得自己和自己说话很好啊。”小D接着说。
“你自言自语其实是在和自己交流,一方面帮助自己理清学习和生活的思路,一方面好像是在寻找乐趣一样,对吗?”我问道。
“嗯。”小D说,似乎觉得很满意。
辅导进行到这里,我大概得出她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要到下课时间了,我总结了这次辅导的内容,并和小D约了下次辅导的时间。
不想长大
过了几天,小D如约来到心理辅导室。
“这几天你想过上次做心理辅导的事情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有,我觉得自己哭的时候可能没太考虑她们的感受。”小D说道。
“你身体不太好,能具体说说吗?”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她的这种敏感的性格应该是与生理状况有很大关系。
“就是神经容易紧张。我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全身都崩得很紧,医生说我神经容易紧张。还有一次,我也忘记是什么事情了,我爸说了我,然后我就全身抽搐,他们都很害怕。我心脏也不太好,心跳有些快。”
“嗯,这些可能与你容易哭、比较敏感有一些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呢?”
“还好,他们一般不会说我,因为我身体不太好,他们尽量迁就我。”
“你怎么看待成长?”我问。
她不出声。
“你觉得长大的感觉好吗?”我改变了一种问话方式。
“不好,我觉得长大不好。”她低着头,似乎是有所触动。
“长大要面临一些变化,是吗?”
“嗯,小孩子多好,什么都不用想、不用管,想哭就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别人也不会介意。长大之后,麻烦多了很多。”她说。
“你说说看,多了哪些麻烦呢?”
“反正就是很多……”她有些不好意思。
我当然知道会有哪些麻烦,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上有一些变化,而心理上的发展又滞后于生理的变化,于是出现落差,一些学生便用退行的方式来逃避成长的阵痛。我接着给她介绍了一些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并告诉她大部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着接受成长。
“我想也许我可以让自己少哭。”
“当你想哭的时候,可以想想是不是有比哭更好的解决方法。”
“我会努力试试!”她认真地看了看我。
这次辅导就在这里结束了,她离开辅导室的时候我告诉她,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再来找我。
其实,对有些问题而言,时间是最好的钥匙。
大概一个月后,在校门口我看到她们四个结伴而行,笑声弥漫了周围的空气。
辅导反思
中学生的很多心理行为问题是伴随成长而产生的,本个案中小D用一种退行的方式面对成长,她害怕长大,于是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她的自我意识不和谐,对同伴交往有一定影响。造成她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原因有:(1)家长对她迁就、宠爱,成长的环境强化了她的孩子气;(2)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对环境和周围人比较依赖和敏感;(3)自身对成长的回避。
本个案的启示:(1)当个案自我概念比较模糊的时候,非正式团体可以帮助个案认清自身问题;(2)要相信个案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辅导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澄清问题;(3)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部分。
点 评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12~19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即“同一性危机”。案例中小D正处在这一阶段,这是问题产生的内在诱因。导致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有:虚弱的身体、成长的突变及与人交往时周围同学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同学要求她做事情要注意别人的感受等。
辅导老师合理运用了心理辅导技巧,如具体化技术、解释技术等,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团体动力来澄清问题,充分发挥了同伴群体在小D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使小D获得了正确的自我意识,还帮助她自己选择和掌握发展其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我县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青春期自我意识辅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促成了“生命和谐”中的人与自我的和谐,辅导老师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中,家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来访者因为“身体不太好”,父母“尽量迁就”。因此,建议辅导老师进一步关注父母对来访者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利用、整合家庭资源,共同解决当事人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点评人:施秋奕,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副书记、长兴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 )
编辑/于 洪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S.H.E《不想长大》
帮同学咨询
下午第三节课,三个女生(小A、小B、小C)来到心理辅导室。她们似乎是鼓足勇气,酝酿了很久。三人互相看看,小A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们想帮同学(小D)咨询。”我示意她们坐下,我们四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弧度,交谈起来。
“老师,她(小A)是她(小D)同桌,我们两个坐她们后面,我们四个是好朋友。可是,我们一致觉得小D和我们很不一样。”小C说。
“她很喜欢哭,一天要哭好几次,我们问她为什么哭,她又不说。”小B接着说。
“能不能说件具体的事情呢?”
“嗯,事情是这样的。小D身体一向不太好,上体育课经常需要请假。今天她写了请假条给体育老师,可是体育老师说没有班主任的签字就不能准假,然后她就不上体育课,一个人跑到学校山坡上去哭。”小C说。
“我们几个体育课都没上好,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知道是这么点小事情,真是狂晕啊。”小A说。
“你们刚才说她身体不太好,具体指哪方面呢?”
“听她说是神经容易紧张,心律不齐。”
“嗯,可能这对她也有些影响,生理也会影响心理的。如果是你们碰到刚才这个情境,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小A:“凑合着去上体育课啊,不
就是跑800米嘛,慢点跑就是啰。”
小B:“我会去找班主任签好字,然后再把请假条交给体育老师。”
小C:“我也会凑合着上课,但跑的时候可以不跑。如果不上课,也没什么好哭的。”
“所以你们觉得她实在是太爱哭了?”
“对啊,而且她这人特敏感。比如我和小C说什么,她一定要问个清楚,如果我们不告诉她,她就以为我们在说她坏话。”小A说。
“还有她很喜欢自言自语。放学回家,我们一起走,她骑电瓶车一直在叽叽咕咕,我问她说什么,她说她和自己说话……”小C说。
“她很单纯,单纯得近乎幼稚。她喜欢看动画片,喜欢为一个很小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候被她烦死了。”小B说。
“你们主要说了她的四个问题:爱哭、自言自语、敏感、幼稚。你们能说服她到我这儿来吗?”
“她肯定不会来的。”小C说。
“你们去试试看,也许她会来的。”
这是一个参与人数比较多的个案,我在思考着,如果下次她们都来了就好了,多了团体动力的帮助,也许问题更容易处理。
她的哭就像吃饭一样
第四节课的时候,小A、小B、小C、小D一起来了。小D看上去是那种很文静、乖巧的女生,穿着白色的毛绒绒的休闲外套。
“很高兴认识你,小D。”
小D回应了一个微笑。
“上一节课小A、小B和小C来找我说了一些关于你的事情。你们四个是好朋友,对吧?”
“嗯,我们关系很好。”小D和小A相视而笑。
“她们说你很爱哭,你觉得呢?
“我……没觉得啊。”她有点儿害羞,也有点儿紧张,两只手绞在一起。
“还不是啊,平均一天两次。”小C说。
“小D,那你是怎么看待哭的呢?”我说。
“不知道。就是很自然,不知道眼泪怎么就掉下来了。”小D说。
“哭一般是因为很难过或很开心,一般是因为某件事情触动了人的内心深处。你的哭是这样的吗?”
“好像不是,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小D说。
“你是不是觉得哭完之后心理很舒服呢?”
“没感觉。”小D说。
“呵呵,她的哭就像吃饭一样,自然、平常。”小B说。
“我一直就很喜欢哭的,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啊。”小D说。
“得了吧,你倒没什么,把我们几个急死了。”小A说。
“是啊,你有没有想过,你哭的时候好朋友会很担心呢?可能她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呢?”
小D沉默一会,似乎有些歉意,但没说话。
“哭是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小孩子的哭和成年人的哭是不一样的。小孩子会用哭来表达饥饿、紧张、害怕、不满等等,并且小孩子也脆弱一些,所以小孩子更容易哭。大人就要哭的少一些,因为他们坚强一些,他们可以用语言、行动来表达,一般是非常深刻的、用别的方式不能表达的情绪才用哭来表达。所以我想,你可能在用哭表达一些你的同伴认为用语言或者行动就能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虽然已经高二了,可是你表现得像个小学生一样。”
她若有所思。
“嗯,是这样的呢。她自言自语时很像小孩子在过家家的时候自己和自己说话。”小B说。
“你能说说你自言自语的内容吗?”我问小D。
“嗯——想不起来啊。”小D说。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C引导小D。
“哦,其实没什么啊。我对自己说:今天妈妈会烧什么好吃的菜或者评价一下路上的广告牌或者对自己说晚上要做什么作业之类的。”小D说。
“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也喜欢自言自语,我觉得自己和自己说话很好啊。”小D接着说。
“你自言自语其实是在和自己交流,一方面帮助自己理清学习和生活的思路,一方面好像是在寻找乐趣一样,对吗?”我问道。
“嗯。”小D说,似乎觉得很满意。
辅导进行到这里,我大概得出她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要到下课时间了,我总结了这次辅导的内容,并和小D约了下次辅导的时间。
不想长大
过了几天,小D如约来到心理辅导室。
“这几天你想过上次做心理辅导的事情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有,我觉得自己哭的时候可能没太考虑她们的感受。”小D说道。
“你身体不太好,能具体说说吗?”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她的这种敏感的性格应该是与生理状况有很大关系。
“就是神经容易紧张。我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全身都崩得很紧,医生说我神经容易紧张。还有一次,我也忘记是什么事情了,我爸说了我,然后我就全身抽搐,他们都很害怕。我心脏也不太好,心跳有些快。”
“嗯,这些可能与你容易哭、比较敏感有一些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呢?”
“还好,他们一般不会说我,因为我身体不太好,他们尽量迁就我。”
“你怎么看待成长?”我问。
她不出声。
“你觉得长大的感觉好吗?”我改变了一种问话方式。
“不好,我觉得长大不好。”她低着头,似乎是有所触动。
“长大要面临一些变化,是吗?”
“嗯,小孩子多好,什么都不用想、不用管,想哭就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别人也不会介意。长大之后,麻烦多了很多。”她说。
“你说说看,多了哪些麻烦呢?”
“反正就是很多……”她有些不好意思。
我当然知道会有哪些麻烦,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上有一些变化,而心理上的发展又滞后于生理的变化,于是出现落差,一些学生便用退行的方式来逃避成长的阵痛。我接着给她介绍了一些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并告诉她大部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着接受成长。
“我想也许我可以让自己少哭。”
“当你想哭的时候,可以想想是不是有比哭更好的解决方法。”
“我会努力试试!”她认真地看了看我。
这次辅导就在这里结束了,她离开辅导室的时候我告诉她,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再来找我。
其实,对有些问题而言,时间是最好的钥匙。
大概一个月后,在校门口我看到她们四个结伴而行,笑声弥漫了周围的空气。
辅导反思
中学生的很多心理行为问题是伴随成长而产生的,本个案中小D用一种退行的方式面对成长,她害怕长大,于是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她的自我意识不和谐,对同伴交往有一定影响。造成她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原因有:(1)家长对她迁就、宠爱,成长的环境强化了她的孩子气;(2)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对环境和周围人比较依赖和敏感;(3)自身对成长的回避。
本个案的启示:(1)当个案自我概念比较模糊的时候,非正式团体可以帮助个案认清自身问题;(2)要相信个案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辅导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澄清问题;(3)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部分。
点 评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12~19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即“同一性危机”。案例中小D正处在这一阶段,这是问题产生的内在诱因。导致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有:虚弱的身体、成长的突变及与人交往时周围同学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同学要求她做事情要注意别人的感受等。
辅导老师合理运用了心理辅导技巧,如具体化技术、解释技术等,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团体动力来澄清问题,充分发挥了同伴群体在小D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使小D获得了正确的自我意识,还帮助她自己选择和掌握发展其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我县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青春期自我意识辅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促成了“生命和谐”中的人与自我的和谐,辅导老师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中,家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来访者因为“身体不太好”,父母“尽量迁就”。因此,建议辅导老师进一步关注父母对来访者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利用、整合家庭资源,共同解决当事人同一性形成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点评人:施秋奕,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副书记、长兴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 )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