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心理学冷知识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能通过一些有一定科学性的规则来预测人的行为,所以无论你是一个多么善于打破常规的人,以下10个有关人类心理活动的知识都会使你眼前一亮。
  1.人们喜欢短行阅读,但长行阅读可增加阅读速度
  虽然人们喜欢阅读那些文本被分为相对较窄的专栏式文章,但当文本的宽度以页数为单位时,人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
  2.七加减二
  心理学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个至9个信息块,也就是“七加减二”原则。
  3.每个人的朋友数量有限
  也许你是一名社交能手,拥有4000个好友,但事实上和你亲密的朋友并没有那么多。一个人的亲密好友上限在50个至150个之间。
  4.潜意识造就大部分决定
  尽管人们认为每个决定都是通过自身有力控制而做出来的,但研究表明,大多数决定实际上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5.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将成为人们选择和投票的对象
  人们习惯于选择名单上的首个对象,无论是菜单还是候选人名单。
  6.人类不是多任务处理者
  当你一边走路一边和朋友讲话时,你的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于具有高级功能的动作上,也就是说你无法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件事上。
  7.红蓝搭配伤眼
  虽然许多国家的国旗喜欢红蓝搭配,但这种搭配十分伤眼,会使某个颜色在另一个颜色的影响下显得特别突出或模糊。
  8.最鲜明的记忆往往是错的
  “闪光记忆”是指人们遭遇痛苦时,大脑对当时的情景进行深刻刻画后留下的记忆。研究表明,带有强烈情感的记忆往往会歪曲事实。
  9.欲望控制力从小开始
  幼儿时期对欲望的优秀控制力使孩子在将来的学业上更成功,也使孩子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10.人类30%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
  研究表明,人类至少30%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有的人情况更严重。但也有人指出,越容易走神的人越具备创造力,也更善于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课文。从形式上来看,每一本语文教材都由若干模块或单元构成,每一模块或单元又由若干篇体裁或主旨相近的文章构成;从内容上来看,组成语文教材的模块或单元的那几篇课文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无明显的知识加深、能力渐高的迹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或许只有语文教材才有的现象:同一模块或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内容比较艰深,理解的难度较大;而有的课文则相对浅显,易于把握。  站在语文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其《历史的观念》一书中称:“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从一种思想方式到另一种的历史变化,并不是前一种的死亡,而是它的存活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观念的发展和批评在内的脉络之中。”[1]柯氏的这段话中包含着一种洞见:历史之所以是“存活着的过去”,是因为有“历史思维活动”,有当下的“思想方式”。“一切历史都是思
城区教师驻校模式应芝加哥城区薄弱学校的困顿状态而孕生。在城区学校领导学院、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和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领导下,城区教师驻校模式通过专门的教师培训和系统的学校改革来引导薄弱学校转型。经过十余年的运行,该模式已经帮助25所薄弱学校实现转型。该模式启示我们应该将重建作为薄弱学校转型的核心,要以校长作为薄弱学校转型的灵魂,把社会支持当做薄弱学校转型的基础。  芝加哥 薄弱学校 城区教师驻校模式
植物對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和细菌非常敏感,科学家计划利用基因改良植物在室内建造一堵“植物墙”。  当基因改良植物探测到有害气体和病毒时就会自动变色。具体实现过程中,科学家人为地增加植物气孔,允许气体进入植物细胞,再从细胞中释放,能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  科学家的目的是将植物作为生物传感器,对家庭空气状况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小编趣谈:有了这堵“植物墙”,居住者的幸福指数就会噌噌地往上升。
摘 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偶然,而是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当前的育人活动存在若干弊垢。然而,“立德树人”在教育过程中仍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地剖析了学生“为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以案例分析引发中学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也能够为教育管理者进一步全面管理教育教学提供
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已经过去,但面试引发的争论与反思方兴未艾。实事求是地讲,2011年面试试题,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突出特点。研究2011年面试试题,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自主招生面试的命题规律与发展趋势,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挺进,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体现时代性,更加突出对社会现实原态的考量  关注时代发展,突出考试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隨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走红,隐藏在幕后的文物修复师等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人称他们为“一群戴着历史‘镣铐’跳舞的工匠”。  在这些“不起眼”的工作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普通民众看到的大多是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如何巧夺天工,却并不知晓它从出土时的残损到最终完美的亮相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在大多数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眼中,修复文物的过程更像是一项“妙手回春”的精细“手术”。首先要对它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学生伤害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损害赔偿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作出了规定。但因其教育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较低,使得其作用发挥有限,部分规定因没有上位法的支持,也受到一些学者质疑。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学生伤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对此,有众多的专家学者论述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叶圣陶先生论及作文教学时也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之间密切的关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活力来自于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正如顾黄初先生指出:“
作为一个本土化的概念,研究性学习与国外“发现式学习”、“综合学习”类似,最早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之后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如果将“研究性学习”百度一下,可以找到相关结果页约4540,000个,足见其在新课改中的热度。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重参与,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原则和途径。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然从理念到行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在推动课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