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齐宣王好做齐湣王也好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音乐教学下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但就学生的歌唱能力却是不尽人意,令人深思。就歌曲教学而言,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群体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有以下一些现象:
  ①强调轻声唱歌,忽视色彩明暗;②重视形式表现,忽视方法技巧;
  ③重视合唱训练,忽视独唱指导;④重视整体统一,忽视个体体态。
  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思考,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次的教学尝试,感受深刻也颇有收益。
  (1)我指导学生从轻唱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放声歌唱;
  (2)重视学生的发声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声音的质量;
  (3)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演唱,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歌唱教学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关键词】歌唱教学;个性特长
  滥竽充数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中的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仔细想来,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滥竽充数的学生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实属正常。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不可避免有南郭先生的存在。因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各有不同,个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还在于教师,你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是齐宣王?还是齐湣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教至今,经历了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变迁。小学音乐教学法的研究重心经历了唱歌、音乐知识、欣赏教学法的不同阶段,再到当前对综合音乐教学法的研究。这些都是小学音乐教学革新与深化研究的历史形态,同样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目标的必然产物。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重心重回音乐本体,关注点在于音乐是人格发展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人精神发展的必需品。待坐下来静静思考,确实,现代音乐教学下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但就学生的歌唱能力却是不尽人意,令人深思。
  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的音乐课几乎是没有的。偶尔老师心血来潮也会教上一两首,也是一句一句跟着老师学会的,方法机械陈旧,却让我终身难忘。如今的音乐课,推陈出新,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可一节课下来,学会唱这首歌的能有几人?固然,这有诸多因素,有社会的,也有个体的。但就音乐教学,特别是歌曲教学方法而言,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听过各级各类的音乐教学公开课、观摩示范课,还包括很多的随堂听课。据我观察,就歌曲教学而言,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群体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有以下一些现象:
  1强调轻声唱歌,忽视色彩明暗。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声音的和谐悦耳,往往让学生轻声唱歌。诚然,轻声唱歌有很多的好处,一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声带,二可使全体学生的声音和谐悦耳等等。因此,很多老师在音乐课上都要求学生轻声唱歌,有时我也不例外。
  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少儿之星歌曲演唱比赛”,我发现一些来自偏远的农村小学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可他们声音却都是那么清脆甜美。尽管我们的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很到位,可声音却总显得暗淡无力。感觉他们的声音是“原生态”的,而我们学生的声音是经雕琢而未成形的。我想,这可能就是由于学生长期轻声演唱而造成的。
  2重视形式表现,忽视方法技巧。
  说到在音乐教学中歌唱训练的方法,很多教师都能如数家珍,不仅有理论的,更有实践的。尤其是近年来,歌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音乐教师关注的课题,省市乃至全国相继开展了这一系列的音乐教研、观摩活动。在此类课与活动当中,教师就像是名演员、名导演,还有的就像魔法师,音乐教学课堂上可谓“精彩绝伦”,可我们很少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能指导学生唱歌的技巧与方法。我认为,音乐课堂上不能仅求华丽热闹,更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3重视合唱训练,忽视独唱指导。
  我曾看到过很多的教师在歌曲处理中,采用了很多好的手段,有加入打击乐器的,有加入合唱的,可谓绞尽脑汁。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表现音乐的力度变化,还通过人数的增减来完成。这样表现出来的音响效果真的是很动听亦很完美。于是,有些老师屡屡试用这样的训练方法,且乐此不疲。为了更好地追求声音的层次性,有的教师还设计并运用了多声部的合唱,伴唱,卡农,甚至复调,能用的都用上了。然而,几乎很少有老师会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独唱的,哪怕是領唱,也是少之又少。
  4重视整体统一,忽视个体体态。
  大家在平时的歌曲教学中,都比较偏重于合唱的训练,因此,教师都会训练并要求学生追求声音的和谐统一,包括一些姿态、动作也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当学生进行独唱时,他们的姿态也往往和合唱时差不多,毕恭毕敬,让人觉得呆板而缺乏活力。
  列宁曾指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的,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是由‘教育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同样,音乐的教育方向也是由音乐教师而决定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抱有怎样的期望以及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思考,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次的教学尝试,感受深刻也颇有收益。
  4.1我指导学生从轻唱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放声歌唱。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喊歌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让他们学会轻声唱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味地让学生轻声唱歌,会对学生的歌唱起误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会放声歌唱。   音乐老师应当逐步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气息、咬字吐字、声音的位置、歌曲的理解和处理等进行训练,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在学生学会轻声唱歌的同时,我会训练他们的表情,如面带笑容,睁大眼睛,眼角上仰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打开口腔,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这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我再来训练孩子们的气息。可以让他们像闻花香一样,把气吸满,吸气的时候要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吸,这样吸的速度够快,而且够多。接着保持几秒钟,也就是不吸也不呼。然后让气在门牙中间慢慢的吐出来,同时发出“si(丝)”声,呼气越慢越好。接下来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唱歌,并告诉他们要用肚子唱歌,还不用嗓子唱歌,时间久了,孩子们的共鸣腔逐渐就打开了,喊歌现象也就慢慢消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放声歌唱了。否则,老让孩子们压着声音唱,会让他们唱歌的兴趣日渐减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我觉得,轻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轻声唱歌是为了更好地放声歌唱。
  4.2重视学生的发声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声音的质量。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音乐课堂结构几乎是程式化的: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习——复习导入——新授歌曲——歌曲处理与巩固。可以说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音乐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MI MI MI,MA MA MA”之类也早已消声匿迹。那些纯粹的发声与歌曲教学脱节,自然而然地也就“OUT”了,成为了历史。我认为,那种纯粹的发声固然不可取,但是在音乐课上是否就不要进行发声练习了呢?答案是“否!”
  音乐课堂中的发声练习还是必须的。只是,教师如何设计与操作,使它变得生动有趣,而有效。比如:我在教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小小雨点》一课中,我就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发声练习: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音频:风声。说:
  “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能学一学吗?”学生们都会大声唱出来,唯恐老师听不到他的声音。于是我就说,”嗯,这风声很有力量,像寒冷冬天里的西北风。那你们知道春风是怎样的吗?”小朋友都会说:“是轻轻的”,“柔柔的”“那你们就用轻轻柔柔的声音来模仿春风之声吧!”。
  同样方法再让学生来模仿春雨之声,如此生动有趣的练习,既让学生很好地进行了发声,又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学生声音的质量就会有明显地提高。
  4.3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演唱,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八十年代中期,就曾有“甩掉三根拐杖”的理论,即是在歌曲教学中逐步甩掉“教师带”、“琴声带”和“集体衬”这三根拐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拐杖也越来越多,除了“教师带”、“琴声带”和“集体衬”这三根拐杖外,又有了多媒体这根多功能的拐杖,它不光能在听觉上还从视觉等多感官上给学生以支撑。这真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吗?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貌似学会了歌曲,其实不然。如果让他们清唱,他们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我不会。” 我想,并不是他们不会唱,而是不敢唱,因为支撑他们的拐杖没有了。
  我觉得,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一轮音乐教学改革,不应该完全排斥“甩掉三根拐杖”这一理论,在继承中创新,不是一味抛弃而要“扬弃”。
  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能不用教师带的,就不用教师带;能不用录音带,就不用录音带;能不用琴声带的就不用琴声带;能让学生独立唱的,就让学生独立唱。尽量给学生提供独立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尝试中我发现,这样做学生的独立演唱能力就明显得到了加强,我的学生也多次在各类歌唱比赛中获奖。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在音乐课堂上,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现音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手舞足蹈,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曼妙。
  固然,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课标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同样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做齐宣王好!做齐湣王也好!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是学校和班级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班主任在创办优秀班级和优质教育中最忠实的合作伙伴。打造一班品德高尚、敬学乐学的学生队伍,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重要。善待学生,从精神上尊重学生,从学业上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觉得在班级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才能实现发展的“双赢”。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品读学生作为一种“性价比”非常
期刊
【摘要】语文单元复习以内容的庞杂,单元文章体裁的多样,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当前语文课堂授课组织形式的困扰,致使语文单元复习课到底怎样上还是处在雾里看花的境地,面对新的课型,经过两年来的摸索,依托建构主义理论,摸索出来以网状设计为特点的语文单元复习课。基于网的中心点的思考,辐射到具体环节操作,再到课堂学生自主整理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单元知识和能力的意义构建。本文还以具体的课例来展示设计流程和具体环节设
期刊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1教师充满殷切期待的提问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
期刊
名师工作室,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是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 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我们工作室在实际工作中尤为关注学校的教研工作,认为教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意义,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细化来说即教师的教科研、教师的学习方向、教师工作态度等,所以教研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应引起学校业务领导及教师的足够重视。结
期刊
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父母离异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逐渐增多这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课题。我们班共有42名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有12人,留守儿童有4人。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概括如下:  1封闭型心理  这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为少言寡语,加之父母离异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极不愿意跟老师交流,也不愿意跟同学交往;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的教育主体,教育职能与教育模式的突破,向学校图书室的教育职能与创新职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往“重藏轻用”、“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学校图书馆应深化信息服务工作改革,树立读者服务观念,更新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多种模式的服务。  1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图书室的采访、编目、流通、信息检索以及典藏等方面的工作
期刊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自尊心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发展受年龄、心理、身理的制约,很容易 受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心理已经不象过去那么单纯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需要老师的培养,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和导航。一个称职 的班主任才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现在,我根据自己十多年的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创造参与条件,注重学法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创造条件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参与。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做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个工作的无数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1教师应该反思什么?  1.1要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
期刊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那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有何优势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