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选择考公还是进私企、外企,每一种人生规划都应被尊重。
海归留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似乎不符合多数人的传统认知。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留学生顶着“海外经历”与“名校硕士”的光环,可以轻而易举进入外企或者“500强”。留学生理所应当掌握着强过名校本科应届生的资源与优势,这种看法局限且缺乏常识。在竞争激烈、人才市场饱和的今天,留学生虽谈不上泛滥,但也绝不是保障铁饭碗的“金砖”。
留学与考研一样,是一条继续深造的道路,而这条路将通往何方,还要看每位学生自身的选择与付出。
疫情下的国考形势与政策
据统计,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2年突破百万。在疫情尚未稳定的情势下,社会经济环境也仍处于波动中,因此,尽管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创造了大量岗位空缺,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仍只增不减。11月29日,2021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正式开考。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5726人,约140.3万人过审,在本年度招录规模已经扩大的情况下,平均竞争比例依然高达54.5:1。
同往年相比,2021年国考的招录政策具有“向基层和应届生倾斜”的特征,共安排了1.5万个录取名额专供高校应届生报考。另外,有8300余个录取名额计划补充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并采取对招录对象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约2300个计划岗位供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选择,尽力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
在疫情的影响下,北京市对国外留学生群体的招考标准有所调整,不再要求回国时间和学历。根据《2020年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留学生可报考一切条件相符的岗位。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报考公务员应出具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认证和使领馆的有关证明材料,面试前须交给机关单位审核,办理学位认证的流程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上查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国考?
全球疫情的暴发揭开了诸多国家的体制弊病。尽管英国、新西兰、日本等热门留学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留学生的教育和签证的利好政策,但在部分地区防疫不力、失业人口暴增、社会安全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下, 2020年中国的求职海归数仍增长了七成。对特殊时期的留学生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尚未稳定,回国发展似乎是更为稳妥的选项。
但求职海归增长的趋势原因较复杂,疫情只是催化剂。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在新东方前途出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留学白皮书》中,约有28%的留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立刻回国工作,这一数字高于2018年的25%和2017年的24%。根据益普索《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近一半留学生归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约21%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25%任职于国企,进入外企的留学生仅占34%,私企约14%。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催生出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产生出大量人才需求,于此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学历不再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在非“985”与“211”的普通本科高校中,学生虽然相对缺少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环境或资源,但他们同样注重自身的成长:一部分学生投身于自身兴趣爱好,在社团与学生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提升执行力与领导力;另一部分学生较早地开始投简历、进入大厂实习,提前锻炼了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使得企业不需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培养职场新人。
但这不意味着去海外深造失去价值。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仅凭一张学位证无法证明个人实力,社会和公司更看重这张学位证背后,留学生是否真正“学有所成”。
留学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却不意味着他们在找工作时“眼高于顶”,不安于现状。相反,文化差异的冲击让不少学子在外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回到国内,许多曾饱受孤独感折磨的留学生反而选择了追求稳定。而且,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和英国、日本的乡村地区,生活氛围相对安逸,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受到当地“不加班”文化的影响,在回国后不希望“卷”进激烈的大厂竞争中去。对他们来说,出国留学是一段开阔眼界、接纳文化差异的经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了自身价值,提升了自我接纳度,不再被高薪资和高职位的外界期待所束缚。
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的背后,是机关单位职能不断细分、对多样化人才大量需求的大环境。留学生在追求生活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在众多的岗位中挑选符合自身优势与人生规划的部门和职位。从事体制内工作其实是职场奋斗的另一种形式,虽然出差、加班、考核仍是许多岗位的家常便饭,但其优势在于,机关单位更严格遵守劳动法,能够给予稳定的薪资和晋升方式,留学生也能在工作中获得为社会与基层百姓服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别让“内卷”蔓延至留学圈
理性规划最重要
最近,“内卷”一词在大学生圈中被广泛讨论,起因是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有这么几张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 “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
在“绩点为王”的国内高校,学生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只为了赚取0.1分绩点;所有人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优秀率不变,拿高分的人屈指可数。这样的学校环境似乎和社会中许多场景隐隐重合:企业员工为了争取更好的机会自愿加班,或在下班后主动学习更多对工作有帮助的技能与知识。但奋斗路上,还需不断审视自己,思考自身的付出是否遵從了内心需要,勿要为了符合社会外界的期待忘记了人生原本的目标。
海归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免不了被“内卷”所波及,“内卷”的背后是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关注与认知。其实,留学生不同于国内学生的一点在于,从申请阶段开始,就已经学习如何探索自我了。国外高校对软实力的看重,使得留学生更早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并思考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但离开了校园的“温床”,社会竞争的压迫感席卷而来,此时,坚定内心与合理规划是排除焦虑的有效手段,学生家长更应明白留学的意义更多在于学习,切勿用孩子进行盲目攀比。
不论是选择考公还是进私企、外企,每一种人生规划都应被尊重。
海归留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似乎不符合多数人的传统认知。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留学生顶着“海外经历”与“名校硕士”的光环,可以轻而易举进入外企或者“500强”。留学生理所应当掌握着强过名校本科应届生的资源与优势,这种看法局限且缺乏常识。在竞争激烈、人才市场饱和的今天,留学生虽谈不上泛滥,但也绝不是保障铁饭碗的“金砖”。
留学与考研一样,是一条继续深造的道路,而这条路将通往何方,还要看每位学生自身的选择与付出。
疫情下的国考形势与政策
据统计,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2年突破百万。在疫情尚未稳定的情势下,社会经济环境也仍处于波动中,因此,尽管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创造了大量岗位空缺,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仍只增不减。11月29日,2021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正式开考。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5726人,约140.3万人过审,在本年度招录规模已经扩大的情况下,平均竞争比例依然高达54.5:1。
同往年相比,2021年国考的招录政策具有“向基层和应届生倾斜”的特征,共安排了1.5万个录取名额专供高校应届生报考。另外,有8300余个录取名额计划补充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并采取对招录对象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约2300个计划岗位供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选择,尽力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
在疫情的影响下,北京市对国外留学生群体的招考标准有所调整,不再要求回国时间和学历。根据《2020年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留学生可报考一切条件相符的岗位。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报考公务员应出具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认证和使领馆的有关证明材料,面试前须交给机关单位审核,办理学位认证的流程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上查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国考?
全球疫情的暴发揭开了诸多国家的体制弊病。尽管英国、新西兰、日本等热门留学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留学生的教育和签证的利好政策,但在部分地区防疫不力、失业人口暴增、社会安全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下, 2020年中国的求职海归数仍增长了七成。对特殊时期的留学生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尚未稳定,回国发展似乎是更为稳妥的选项。
但求职海归增长的趋势原因较复杂,疫情只是催化剂。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在新东方前途出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留学白皮书》中,约有28%的留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立刻回国工作,这一数字高于2018年的25%和2017年的24%。根据益普索《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近一半留学生归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约21%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25%任职于国企,进入外企的留学生仅占34%,私企约14%。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催生出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产生出大量人才需求,于此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学历不再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在非“985”与“211”的普通本科高校中,学生虽然相对缺少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环境或资源,但他们同样注重自身的成长:一部分学生投身于自身兴趣爱好,在社团与学生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提升执行力与领导力;另一部分学生较早地开始投简历、进入大厂实习,提前锻炼了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使得企业不需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培养职场新人。
但这不意味着去海外深造失去价值。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仅凭一张学位证无法证明个人实力,社会和公司更看重这张学位证背后,留学生是否真正“学有所成”。
留学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却不意味着他们在找工作时“眼高于顶”,不安于现状。相反,文化差异的冲击让不少学子在外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回到国内,许多曾饱受孤独感折磨的留学生反而选择了追求稳定。而且,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和英国、日本的乡村地区,生活氛围相对安逸,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受到当地“不加班”文化的影响,在回国后不希望“卷”进激烈的大厂竞争中去。对他们来说,出国留学是一段开阔眼界、接纳文化差异的经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了自身价值,提升了自我接纳度,不再被高薪资和高职位的外界期待所束缚。
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的背后,是机关单位职能不断细分、对多样化人才大量需求的大环境。留学生在追求生活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在众多的岗位中挑选符合自身优势与人生规划的部门和职位。从事体制内工作其实是职场奋斗的另一种形式,虽然出差、加班、考核仍是许多岗位的家常便饭,但其优势在于,机关单位更严格遵守劳动法,能够给予稳定的薪资和晋升方式,留学生也能在工作中获得为社会与基层百姓服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别让“内卷”蔓延至留学圈
理性规划最重要
最近,“内卷”一词在大学生圈中被广泛讨论,起因是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有这么几张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 “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
在“绩点为王”的国内高校,学生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只为了赚取0.1分绩点;所有人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优秀率不变,拿高分的人屈指可数。这样的学校环境似乎和社会中许多场景隐隐重合:企业员工为了争取更好的机会自愿加班,或在下班后主动学习更多对工作有帮助的技能与知识。但奋斗路上,还需不断审视自己,思考自身的付出是否遵從了内心需要,勿要为了符合社会外界的期待忘记了人生原本的目标。
海归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免不了被“内卷”所波及,“内卷”的背后是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关注与认知。其实,留学生不同于国内学生的一点在于,从申请阶段开始,就已经学习如何探索自我了。国外高校对软实力的看重,使得留学生更早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并思考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但离开了校园的“温床”,社会竞争的压迫感席卷而来,此时,坚定内心与合理规划是排除焦虑的有效手段,学生家长更应明白留学的意义更多在于学习,切勿用孩子进行盲目攀比。
不论是选择考公还是进私企、外企,每一种人生规划都应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