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集》装帧那么美,印制那么精良,文章那么润泽,太讓人心仪了。
这部书的编订者李建新先生想必是在书的内容上做了很大的工作。现在的出版物编校,被画了非常仔细的准绳,但是汪曾祺先生在炼字上下了很大功夫,而汉字之美,更不是能被框进一个框里的。所以,能维持现在已经出现在文中的状态,已经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书中的文字,味正而足。
汪曾祺先生说自己的文字是“焦墨”“枯墨”乃至“淡墨”,不是如字画那样多姿多彩的。但这一等焦墨枯墨淡墨,却是多么难得,以至于他的故去,被时人惜为“一个时代的逝去”。
润泽,幽静,平静托出来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能打动人。他写出来的文句,平常,毫不奇崛,但是,就是越嚼越有味,越看越喜欢,没有另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了。先生生在江南,他的文字就如那里的一泓泓水,自在从容,曲线玲珑。
他悼念恩师沈从文先生,说:“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第一次,是在《民国的腔调》里看到了这句,读后,久久不能忘。深情如许,都被摁在一口深井中,不轻易流露分毫,所以,实在摁不下的时候,冒出文字中的那一点点悲切和深痛,才格外令人心折。
汪先生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汪先生写吃食、绘地貌、述风俗,都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所以,他的人物往往在篇尾出现,他的人物与他的地域、氛围融为一体,这些人物的行至,如氛围中的一截声响一样,没有什么特殊。
《大淖记事》中最惊心动魄的段落,也是平平道来。
他的文字,就似一潭不响的深井,声色不动,明暗全收。
而他的心那么温柔。《鸡毛》中偷了文嫂鸡,鸡贼到一块布片都不留的金昌焕,也只几笔勾勒出这样一个让常人无法理解的怪种,毫无褒贬,只最后叹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所以,他的感动和认同也是清浅而欢快的,比如对十一子,比如对王淡人。
在他笔下,物带来的喜悦,几乎可以冲淡事的悲伤。比如他改造的《聊斋志异》系列及《瑞云》《黄英》《蝈蝈》《石清虚》等。其中的《蝈蝈》来自人选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促织》,因为作为一个当代小说家的心中愿景,他修改了《促织》的“大团圆”结尾,让化身蝈蝈的儿子黑子在霜降节气死去。因为这样一来,情节才不至于断气,而悲剧才能够力量集中。他的改造文,读来也是别致的。语淡且平常,然而恰切。他选择的故事,都那样平常古旧,但是平平道来,却都是民国气,现代感十足。更难得的,是竟然不会令当下的阅读者有一点点隔膜感。想来,无论是想读故事的,想抚慰心灵的,都能从这样的文章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部书的编订者李建新先生想必是在书的内容上做了很大的工作。现在的出版物编校,被画了非常仔细的准绳,但是汪曾祺先生在炼字上下了很大功夫,而汉字之美,更不是能被框进一个框里的。所以,能维持现在已经出现在文中的状态,已经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书中的文字,味正而足。
汪曾祺先生说自己的文字是“焦墨”“枯墨”乃至“淡墨”,不是如字画那样多姿多彩的。但这一等焦墨枯墨淡墨,却是多么难得,以至于他的故去,被时人惜为“一个时代的逝去”。
润泽,幽静,平静托出来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能打动人。他写出来的文句,平常,毫不奇崛,但是,就是越嚼越有味,越看越喜欢,没有另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了。先生生在江南,他的文字就如那里的一泓泓水,自在从容,曲线玲珑。
他悼念恩师沈从文先生,说:“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第一次,是在《民国的腔调》里看到了这句,读后,久久不能忘。深情如许,都被摁在一口深井中,不轻易流露分毫,所以,实在摁不下的时候,冒出文字中的那一点点悲切和深痛,才格外令人心折。
汪先生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汪先生写吃食、绘地貌、述风俗,都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所以,他的人物往往在篇尾出现,他的人物与他的地域、氛围融为一体,这些人物的行至,如氛围中的一截声响一样,没有什么特殊。
《大淖记事》中最惊心动魄的段落,也是平平道来。
他的文字,就似一潭不响的深井,声色不动,明暗全收。
而他的心那么温柔。《鸡毛》中偷了文嫂鸡,鸡贼到一块布片都不留的金昌焕,也只几笔勾勒出这样一个让常人无法理解的怪种,毫无褒贬,只最后叹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所以,他的感动和认同也是清浅而欢快的,比如对十一子,比如对王淡人。
在他笔下,物带来的喜悦,几乎可以冲淡事的悲伤。比如他改造的《聊斋志异》系列及《瑞云》《黄英》《蝈蝈》《石清虚》等。其中的《蝈蝈》来自人选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促织》,因为作为一个当代小说家的心中愿景,他修改了《促织》的“大团圆”结尾,让化身蝈蝈的儿子黑子在霜降节气死去。因为这样一来,情节才不至于断气,而悲剧才能够力量集中。他的改造文,读来也是别致的。语淡且平常,然而恰切。他选择的故事,都那样平常古旧,但是平平道来,却都是民国气,现代感十足。更难得的,是竟然不会令当下的阅读者有一点点隔膜感。想来,无论是想读故事的,想抚慰心灵的,都能从这样的文章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