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开篇,讲述了一个惊悚的桥段,主人公吴邪的四位先辈在长沙盗墓时遭遇“血尸”,豁出命盗出些战国帛书,而其中最珍贵的一篇被美国人骗走了。古楚地的墓葬,一座是长沙子弹库楚墓,另一座就是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掘,是近代第一座挖出帛书的墓葬。
30年后,新中国的考古人员在长沙的马王堆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从里面发掘出28件,12余万字的帛书,这些帛书大都是“秦王扫六合”以前的著作。
28件古文献中,有两部是《老子》,按抄写时间先后,分别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而且抄者不避汉高帝刘邦讳,被断定为抄写年代在公元前206年以前,乙本字体是隶书,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的讳,是在公元前206-195年之间抄的,这是当时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而且两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也没有分成八十一章。
流传至今的《老子》版本中,有一个据说是西汉文帝时期注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据说是位隐士,又称河上丈人,他在河边结草为庵,常读《老子》。 汉文帝召他来见,他不见,皇帝只好降尊纡贵前去请教,河上公把这注解给了他。这是晋人的转述。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乐毅列传》中,却还有一条关于河上公的记载,战国名将乐毅的后代——乐臣公学黄帝、老子之学,他的祖师就是被称为“河上丈人”的。师徒传承的谱系是,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在齐高密、胶西授徒,西汉开国元勋曹参就是盖公的弟子。
魏晋时,经历了西汉、东汉末年的两次大浩劫,《道德经》原文已开始散逸,天才王弼,在他短暂的24岁生命中,竟然高水平地整理注解了《老子》(此外还有《周易》《庄子》),这个版本成了后世比较认可的通行本。
到了南北朝(公元574年),北齐有个彭城(现在的徐州)的盗墓者打开了霸王项羽的妾的陵墓,从里面发现一些古书,其中就有一本《老子》。几十年后,唐初的太史令傅奕据此对《老子》进行了整理,后世也颇有流传,被称为“古本《道德经》”。
这是三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元代的时候,有一本《道德玄经原旨》的序言中谈到,当时注本就有三千多家,到了1927年,著名学者王重民在《老子考》中收录各种注本、抄本的目录450多种。
帛书《老子》出土,似乎可以给《老子》几十年后,唐初的太史令傅奕据此对《老子》进行了整理,后世也颇有流传,被称为“古本《道德经》”。
这是三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元代的时候,有一本《道德玄经原旨》的序言中谈到,当时注本就有三千多家,到了1927年,著名学者王重民在《老子考》中收录各种注本、抄本的目录450多种。
帛书《老子》出土,似乎可以给《老子》版本问题带来新的希望。等到学者们把这些帛书整理释读完毕,发现,同一墓所出的两本《老子》之间,文字差异却很大,竟然不是出自一个版本系统的。再加上帛书毕竟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薄薄的缣帛已经残缺不全,许多字迹已经永远不能复原。
这似乎只是拉开了序幕,在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后不到20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也是古楚地)的一座楚墓中又掘出800多枚竹简。其中发现了三种《老子》抄本(被称为甲、乙、丙三组),内容基本互不重复,共85枚,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不分德篇和道篇,而且内容次序与今本帛书本也不相对应,内容有的相当于通行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
郭店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让人煞费猜疑。残存的随葬品中有一个漆耳杯上刻着的四个字——“东宫之师”,而且还有两根鸠杖。“东宫”一般来说当指太子,而鸠杖是君王专门赐给德高望重的长寿老者的,因此大多学者认为,这墓主是一位年事已高的“知识分子”,并可能当过某个楚太子的老师,有学者据此推断这墓主就是学者陈良,有人推断是环渊,还有推断是慎到,并有人认为这墓主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屈原。
2008年,有人从海外捐赠了一部竹简《老子》给北京大学。学者目前认为,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抄本,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不过这竹简完美得让人惊异,有人也开始怀疑这竹简是不是赝品,碳十四的鉴定还没出来。
然而,学问的魅力恰恰在于对未知的探索。的确,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要读一本书,首先都要把书的版本弄清楚,面对《道德经》复杂的版本,我们如何选一本合适的版本,开始我们的阅读呢?
有人认为,郭店出土的《老子》是公元前300年左右抄写的,离老子生活的时代最近,自然是最好的。但问题是,郭店的三组《老子》抄本,都是用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抄写的节选本,不仅许多文字已经脱落,就是没脱落的文字有许多也不能被辨认了,这样的版本能作为我们入门的读本吗?
还有人认为,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最好,内容较全,而且很古老。并有人拿帛书搞起商业运作,说《道德经》应该叫《德道经》,因为帛书《老子》就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其实,《汉书·艺文志》有记载,从西汉传到东汉的图书目录中,《道德经》一直是被叫做《老子》,《道德经》是后来的道教人物为高尚其事所加的尊称,一起被“上尊号”的还有两本典籍,就是《庄子》和《列子》,被尊称为《南华经》和《冲虚经》。
而且,帛书《老子》甲乙本许多文字互不相同,究竟要以哪个为准?更有许多文字甲乙本里都缺失了,又如何补齐?甲乙两本都有许多抄写错误,因此,学术界公认,两本帛书本虽属古本,对校勘今本有极大的意义,但都并非善本。
所以,更多的学者(包括南怀瑾先生)推荐从王弼本开始,虽然这个版本也有许多明显的错误,但相对其他版本来说,却是在中国学术主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版本。
在中国传世的经典中,即使抄本众多的《红楼梦》也算进去,《老子》的版本问题也是最复杂的。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孔子说:“逝者如斯。”我们有生之年或许不能见到《老子》原本在某一天出土,也等不到学者们的争论尘埃落定。还是“照顾脚下”,以比较通行的王弼本为基础,参考出土的简帛残编,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始我们的《老子》探索之路吧!
30年后,新中国的考古人员在长沙的马王堆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从里面发掘出28件,12余万字的帛书,这些帛书大都是“秦王扫六合”以前的著作。
28件古文献中,有两部是《老子》,按抄写时间先后,分别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而且抄者不避汉高帝刘邦讳,被断定为抄写年代在公元前206年以前,乙本字体是隶书,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的讳,是在公元前206-195年之间抄的,这是当时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而且两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也没有分成八十一章。
流传至今的《老子》版本中,有一个据说是西汉文帝时期注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据说是位隐士,又称河上丈人,他在河边结草为庵,常读《老子》。 汉文帝召他来见,他不见,皇帝只好降尊纡贵前去请教,河上公把这注解给了他。这是晋人的转述。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乐毅列传》中,却还有一条关于河上公的记载,战国名将乐毅的后代——乐臣公学黄帝、老子之学,他的祖师就是被称为“河上丈人”的。师徒传承的谱系是,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在齐高密、胶西授徒,西汉开国元勋曹参就是盖公的弟子。
魏晋时,经历了西汉、东汉末年的两次大浩劫,《道德经》原文已开始散逸,天才王弼,在他短暂的24岁生命中,竟然高水平地整理注解了《老子》(此外还有《周易》《庄子》),这个版本成了后世比较认可的通行本。
到了南北朝(公元574年),北齐有个彭城(现在的徐州)的盗墓者打开了霸王项羽的妾的陵墓,从里面发现一些古书,其中就有一本《老子》。几十年后,唐初的太史令傅奕据此对《老子》进行了整理,后世也颇有流传,被称为“古本《道德经》”。
这是三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元代的时候,有一本《道德玄经原旨》的序言中谈到,当时注本就有三千多家,到了1927年,著名学者王重民在《老子考》中收录各种注本、抄本的目录450多种。
帛书《老子》出土,似乎可以给《老子》几十年后,唐初的太史令傅奕据此对《老子》进行了整理,后世也颇有流传,被称为“古本《道德经》”。
这是三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元代的时候,有一本《道德玄经原旨》的序言中谈到,当时注本就有三千多家,到了1927年,著名学者王重民在《老子考》中收录各种注本、抄本的目录450多种。
帛书《老子》出土,似乎可以给《老子》版本问题带来新的希望。等到学者们把这些帛书整理释读完毕,发现,同一墓所出的两本《老子》之间,文字差异却很大,竟然不是出自一个版本系统的。再加上帛书毕竟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薄薄的缣帛已经残缺不全,许多字迹已经永远不能复原。
这似乎只是拉开了序幕,在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后不到20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也是古楚地)的一座楚墓中又掘出800多枚竹简。其中发现了三种《老子》抄本(被称为甲、乙、丙三组),内容基本互不重复,共85枚,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不分德篇和道篇,而且内容次序与今本帛书本也不相对应,内容有的相当于通行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
郭店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让人煞费猜疑。残存的随葬品中有一个漆耳杯上刻着的四个字——“东宫之师”,而且还有两根鸠杖。“东宫”一般来说当指太子,而鸠杖是君王专门赐给德高望重的长寿老者的,因此大多学者认为,这墓主是一位年事已高的“知识分子”,并可能当过某个楚太子的老师,有学者据此推断这墓主就是学者陈良,有人推断是环渊,还有推断是慎到,并有人认为这墓主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屈原。
2008年,有人从海外捐赠了一部竹简《老子》给北京大学。学者目前认为,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抄本,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不过这竹简完美得让人惊异,有人也开始怀疑这竹简是不是赝品,碳十四的鉴定还没出来。
然而,学问的魅力恰恰在于对未知的探索。的确,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要读一本书,首先都要把书的版本弄清楚,面对《道德经》复杂的版本,我们如何选一本合适的版本,开始我们的阅读呢?
有人认为,郭店出土的《老子》是公元前300年左右抄写的,离老子生活的时代最近,自然是最好的。但问题是,郭店的三组《老子》抄本,都是用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抄写的节选本,不仅许多文字已经脱落,就是没脱落的文字有许多也不能被辨认了,这样的版本能作为我们入门的读本吗?
还有人认为,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最好,内容较全,而且很古老。并有人拿帛书搞起商业运作,说《道德经》应该叫《德道经》,因为帛书《老子》就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其实,《汉书·艺文志》有记载,从西汉传到东汉的图书目录中,《道德经》一直是被叫做《老子》,《道德经》是后来的道教人物为高尚其事所加的尊称,一起被“上尊号”的还有两本典籍,就是《庄子》和《列子》,被尊称为《南华经》和《冲虚经》。
而且,帛书《老子》甲乙本许多文字互不相同,究竟要以哪个为准?更有许多文字甲乙本里都缺失了,又如何补齐?甲乙两本都有许多抄写错误,因此,学术界公认,两本帛书本虽属古本,对校勘今本有极大的意义,但都并非善本。
所以,更多的学者(包括南怀瑾先生)推荐从王弼本开始,虽然这个版本也有许多明显的错误,但相对其他版本来说,却是在中国学术主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版本。
在中国传世的经典中,即使抄本众多的《红楼梦》也算进去,《老子》的版本问题也是最复杂的。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孔子说:“逝者如斯。”我们有生之年或许不能见到《老子》原本在某一天出土,也等不到学者们的争论尘埃落定。还是“照顾脚下”,以比较通行的王弼本为基础,参考出土的简帛残编,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始我们的《老子》探索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