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的隐逸慢生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ulz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一部分文人,在看淡利碌功名后,往往会选择寄情山川林泉来逃遁世俗,从而获得超然物外的逍遥境界。北宋林逋,则堪称这一特殊群体的代表人物,他在西湖边的孤山上,以植梅养鹤吟诗作画为乐,留下了一段隐逸慢生活的千古美谈。
  隐居孤山的林逋,在与湖光山色的亲近中,愈发地与现世疏离,并将这一方浪漫自由之地,视为心灵的安顿之所。乐意享受生活情趣的他,在荒丘处结茅为庐,编竹为篱,并修筑亭园,相地栽花,为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栖息地,创造更多的诗情画意。
  他像农夫一样,身着粗麻布衣,低头掘石锄土,心怀喜悦地遍植梅树。众芳凋零的严寒时节,梅花傲然绽放,满目鲜艳明丽,在小园中独领风骚。陶醉于此情此景的林逋,因此写下了不少的咏梅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不仅成功描绘了梅花的清幽神韵,也表现出了作者的高洁情趣,堪称咏梅诗的千古绝唱。
  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中,他孤身一人,未曾婚娶。惟喜“调鹤种梅如性命”,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己,可以不恨矣。”恐怕是为林逋痴爱梅花,做出的最好注脚。而林逋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了梅花独特的人格,让梅花在隐逸文化中,得到了与菊花同等尊荣的地位,丰富了隐逸文化的内涵。
  翻阅林逋的诗作,千年之前的山野气息迎面扑来:“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白描的生活场景,依依袅出一股清新闲淡之风,那是久被山水滋润的灵魂,自然流泻出的一汪胸中春意。
  据《孤山隐迹》记载,林逋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可他每每落笔欣赏之后,“随辄弃之”,毫不珍惜。有人劝道:“为何不留存下来,传之后世?”他则淡淡答道:“我的志向就是晦迹林壑,今世都不想出名,何况后世!”仅有的作品,也是经朋友搜集,才得以传世于今。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份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林逋的诗作才如此气韵动人。
  退避山林,却锁不住诗名远播,慕名前来拜访的文人名士络绎不绝,其中就有梅尧臣、范仲淹。诗文清奇的林逋却并不清高自傲,而是与他们雪天饮酒,围炉唱和。还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反而是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逢的美事,却被他一口拒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可见,林逋的隐逸慢生活,既恬淡温润又透着自由洒脱,他以山林为家园,并终老于此,虽隐于林,却非厌世,实则只为避开红尘纷扰,换来内心的风烟俱净。但是今天的我们,已不再倡导用“隐逸”的方式,去体味慢生活的真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都需要我们跳出个人情怀,去担负责任,并胸怀天下。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特喜一支曲子,乃是元代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此阙被称作是元曲第一,其感时伤世之情,其实尽寄托于喟叹之间。如首句便是: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永夜低低吟来,真有不胜今夕何夕、今世何世之感。或许在平行宇宙里,亦有一人,把酒临风悲歌吧。如庄子之梦蝶,而不知蝶为庄子,抑或庄子即蝶?  幽兰宛如蝶梦中  古琴曲《幽兰》亦可作如是观。蔡
期刊
1925年3月12日,国民革命第一人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出,大江南北一片悲声。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最初存放在北京西郊碧云寺,丧礼庄严肃穆,寺前牌楼横额为“天下为公”,两旁对联是:“赤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大名乘宇宙,英灵长耀两香山。”金刚宝塔前也有一联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伟绩:“功高华盛顿,识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然而,就是在这样
期刊
女人,你是在生气,还在是为身体“攒毒”  弗洛伊德曾对玛丽·波拿巴说:“尽管我对女性心灵作了30年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回答而且始终也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女人需要什么?”  在男人的眼里,所有女性的心理都有种种缺憾,其实,女性的心理特征有许多优于男性的地方。女人天生充满爱心,比男人更勇于牺牲,但也正是这种优点,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比较弱的特点,她们总是轻易地把自己的人生寄托于他人,尤其是结婚后,有
期刊
倪诗韵先生,江苏省海门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  倪先生自幼喜爱古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琴制作,并拜梅庵派的古琴家王永昌先生为师,系统学习梅庵琴曲,斫琴亦得其指点。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作带有个人风格的古琴,并且根据江南的习琴特点开始定制古琴。2003年初正式成立斫琴坊
期刊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富有禅意的文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对把箫声吹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客人说:“您也知道水与月亮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啊?你看那江水,虽然滔滔不息地日夜流逝,但江水还永远是一江的水。你再看那明月,虽然有阴晴圆缺日日不
期刊
明代厅堂  明代版画中很少看到高大的柜子、以及硬木大案一类不便移动的家具,说明明代厅堂中固定陈设很少。但几乎都设有屏风。  在古代,宾朋聚会官员相见,莫不遵从于礼法。《明史礼志》中规定,百官以品秩高下划分尊卑,对礼数和落座的位置都有相应的规定。  明代刊本《鲁班经》的插画中,主人手臂搭着扶手,安坐于交椅之上,坐姿随意而舒适。靠右边侧向的灯挂椅,是留给客人坐的。而左侧稍远的地方,放着一把扶手椅备用。
期刊
老人戒得,这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教示。孔圣人是这样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位大圣人从生理规律角度得出的三戒,很有道理。作为老人,身体向弱,与青壮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改变的趋势,如仍强欲多得,则必须勉力为之,精力不逮,必定影响健康;若达不到所求,则失望痛苦,身心交瘁,无疑对老人最为期望的长寿
期刊
在茂密的树林中心,有一潭平静的池水。天空辽阔,时而蔚蓝如洗,时而风起云涌。黑云如潮水奔腾,白云似浪花飞溅,而这潭池水却依然水波不兴,平滑如镜。水镜虽小,却将整片苍穹尽数纳入其中,倒影山川而无心,照现天象而无意,任你春秋交替,风云变幻,月落日升,阴晴不定,我自湛然不动。  一颗平静的心,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就该是这样。  禅宗六祖慧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一颗平静的心,是安详的心,是知足的心
期刊
春季,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先秦的“风情游”和“情人节”  先秦是个热情奔放的时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热衷于郊游。孔子的弟子曾点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对此,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  先秦人的郊游浪漫而“风情”。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  《出其东门》诗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
期刊
中国这个概念在我心中一直是清晰的,我的故乡在桂林,后来去了台湾。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你看看昆曲的美。  19世纪后,对比西方文化的建设,我们觉得事事不如人!可能我们整个20世纪,历史都是一部追赶西方的奋斗史。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现在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就是说当初,从五四以来我们的学制改了,我们是新学堂制的,是抄袭西方、日本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几乎是自主性地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排除在我们的课程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