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化自然与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形成可操作的活动主题与操作模式,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 课程资源;本土资源 课程主题
  我校地处全省闻名的“果蔬之乡”云台农场。农场盛产瓜果蔬菜和花卉种苗,是优质瓜果蔬菜、花卉种苗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科普教育基地。江苏最大的工厂化育苗中心——苏垦农友种苗公司就坐落在农场。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菜农、瓜农、苗农的子女,对于花木果蔬,他们并不陌生。在农场,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目之所及,蔬菜瓜果随处可见。在长期生活环境熏陶和农耕文化的浸润下,学生往往从小就对农耕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美好情结,有着“也傍桑阴学种瓜”劳动诉求和本能愿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依托地域优势,在加强综合实践场所的建设的同时,深度挖掘本土的课程资源,开发本土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有价值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持续打造“尚农”教育特色,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真实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 便利条件:地域优势与办学优势强势结合
  我校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为45亩,另有20亩综合实践基地。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从区域优势和办学优势出发,从学校“尚农”特色建设和学生综合实践的需要考虑,以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建设作为抓手,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独特的地域优势。我校地处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云台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示范区位于云台山南麓,南接国家三级航道烧香河,东临东磊、渔湾、孔雀沟等景区。园区内有万亩荷花池、十里桃花堤、水生花卉园、果蔬采摘园、农产品加工园区、省重点出口蔬菜示范基地、省最大工厂化育苗中心等适合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独特的地域优势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2、独特的办学优势。我校原属于江苏省农垦系统办学。从1959年建校开始,一直由云台农场负责管理,2001年才划归新浦区。教师一般都是农场的职工担任。他们在校是教师,在家则是农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农场,生于斯长于斯,有很深的农耕情结,对于农耕稼穑驾轻就熟,指导学生参加农业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把好手。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办学历史孕育了学校独特的“尚农”文化,也孕育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二、 实施保障:小场所与大基地优势互补
  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包括校园基地和校外基地。在实践课程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以校园基地为主,以校外基地为辅,以家庭基地為补”的原则,小场所、大基地各展所长,各有所获,实现校内实践场所与校外基地资源的优势互补,丰富了课程资源。
  1、建立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校园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常态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基地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资源。我校地广人稀,有两个校区,另有20亩综合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综合实践空间。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空地,加快“三园一地”综合实践场所建设。东校区建成380 平方米的“本土植物园”和近200平方米的“竹园”。“本土植物园”主要种植广玉兰、紫玉兰、杏树、梨树、芭蕉、石兰、石榴等30余株果木;西校区建成近4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园”,主要种植时令蔬菜。20亩综合实践基地分成垂钓区、养殖区、果木区、蔬菜区、育秧区、花卉区。学校投资10余万元,建成柿子园、桃园,开挖了鱼塘,栽种珍贵果苗核桃、樱桃、红枣等15种共400余株,观赏性荷花达到50多种。
  2、建立校外综合体验基地。校外基地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蕴藏着海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在充分挖掘农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万亩荷花园、御香果蔬采摘园、苏垦农友种苗公司、出口蔬菜示范基地四个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历练中积淀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经验”。
  3、建立家庭综合小基地。种一株青菜,或栽一棵盆小花苗,就建成了一个家庭微型综合实践小基地。家庭微型综合实践小基地可以巩固和延伸实践内容、时间、场所。在教师指导和家长的配合下,学生可以“亲历完整的实践过程”。通过“观察-实践-认识”,或“假设-验证”的方法,学生真正参与发现和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延伸综合实践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题来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我校丰富的地域资源孕育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花木育苗、蔬菜种植、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各种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产品等。当地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农场孩子“尚农”的情怀,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
  1、自然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基于本土自然资源的课程资源,更多的从物质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并适当渗透本土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本土自然资源开发涉及两个方面:山林自然资源与河流自然资源开发。
  云台山是苏北著名的旅游胜地。古称郁州山,唐宋时称苍梧山。原来只是黄海中的一列岛屿,18世纪方与大陆相连,遂形成峻峰深涧,奇岩坦坡,山光水色,独具特色。孔子、李白、苏轼等都在云台山留下足迹。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蕴含了独特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成为我们育人的一本活教材。我们将课程的主要内容拟成《云台山的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综合实践的形式主要为调查与体验。
  2、文化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风育一方情。基于本土人文资源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从精神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来推进。我校将本土文化可以分为地域精神、地域特产两大模块。   地域特产探寻的课程主题——《家乡的柿子》
  以本土的特产为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特产的考证与实践探索,从而挖掘出特产背后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柿子在农场居民的家前屋后,甚至山脚路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校在基地有柿子园,栽种大约60株。每年柿子成熟时,学校都要组织高年级的同学摘柿子。以《柿子红了》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看-摘-品-访-画-写”以及上网收集等形式了解柿子的形色味,研究柿子的品种、分布、生活习性、药用价值以及食用方法。
  四、生成模式:从本土化到校本化再到特色化动态生成主题
  课程资源到课程主题需要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定资源阶段,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本土资源挖掘;第二阶段为形成主题阶段,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收集梳理;第三阶段为课程运作阶段,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特色化提炼。
  1、确定资源:本土资源分析与挖掘。
  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如何发现、挖掘、利用。学校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成立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专业人士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其次对本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应对相关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业水平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课程开发的资源。
  2、形成主题: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处理。
  确定课程资源后,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处理,实现课程资源与学校、教师、学生的内在整合,最后形成活动主题。主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综合处理资源,形成主题。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视角出发,从学校和学生的双重实际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删减与改编等处理,最后形成有实践价值的主题。
  (2)开展实践活动,自然生成主题。经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检验并处理过的“适合”资源,可以自然形成主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直接编撰校本课程。学校以学校所处的本土资源条件作为开发课程的主要依据,并以资源优势作为主要开发线索而形成的一种开发模式。
  我校主要采取第三种的方法。我校曾编写过一套校本教材《尚农》,随着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不断变化,已不能适应学生实践的需要。今年,我校重新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修订,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辑《尚农》校本系列教材。每本教材为6课,每课3课时,分上下两册。低年级:《爱农篇:美丽农场我的家》,内容为家乡的地理位置、丰富物产、农具等。中年级:《知农篇:农业知识我知道》,内容以24节气为主线,按照“秋收”、“冬藏”、“春耕”、“夏种”四个主题,把24节气分成4个部分。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先集中介绍24节气,再选择每个部分中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具有代表性的节气重点学习。板块有节气的由来、解读、节气与农业的关系。着重介绍一种农作物、水果或蔬菜。学生的实践作业,如画图、拍照、种植等。高年级:《学农篇:农业技术我实践》,内容仍然以24节气为主线,按照“秋收”、“冬藏”、“春耕”、“夏种”四个主题。板块有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的种植方法,辅以传统佳节、农谚、经典农耕小故事。学生的实践作业,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的调查报告、种植、观察日记等。和中年级相比,高年级教材侧重于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应用,作业的实践性更强,内容也更加丰富。
  3、完善课程:主题的特色化运作。
  课程主题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的真正完善,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的课程运作,来完善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二是组织课程实施小组收集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三是把零散的主题通过活动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主题。
  五、操作要领:生本性与动态性持续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与操作模式的形成,对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和操作模式以及学生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生本性和动态性构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操作要领。因为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而不是完全根据学校已有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在课程运作中不断丰富完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性;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成性。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从本土资源到课程主题再到形成校本化的教材,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艰难过程,但并非课程资源开发的终极目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不能代替一切,也不能涵盖一切。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必须防止“教教材”等现象出现。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真正内在价值,实现其培養目标。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学校与教师往往会对课程实施无处着手。如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步阶段,充分挖掘本土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形成可操作的活动主题,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版。
  [3]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熊梅编著,《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方凌雁《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的视角与经验》,2012.03.29
其他文献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基层组织,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的运行状态不但与班级内个体成员的发展和班级建设休戚相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形象。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木材不经过精雕细琢难成艺术品,白纸不经过精心设计难成书画作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
期刊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危机的根源在于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从本质上看,德育生活是相统一的,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幸福,德育的过程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展开的。因此本文认为,回归现实生活,并辅之以相关的制度,是使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生活;制度变革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低效率的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如何让德育摆脱这种低效的困境,我们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走回归生活世界
期刊
【摘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愈来愈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指南,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纷纷引进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的这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是亲自参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可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见闻和情感,语言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桥梁。幼儿时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是让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将决定孩子一生驾驭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关键字】发音;交谈;创设环境;语言修养;语言教学  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将决定孩子一生驾驭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鲁迅先生曾说:“童年的
期刊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晓理、动情、施爱,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把这点放在工作的首位。把少先队工作与德育工作融为一体,并尝试了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智育为重心的应试教育为以德育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积极研究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吸取各地德育、少先队工作先进经验,创造性、科研性地开拓鲜明特色的少先队工作,以“让每个孩子的笑容永远灿烂”为目标,以“创新工作理念
期刊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科学也是如此。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那么新奇,吸引着他们明亮的目光,他们会对周围环境中突然发生的一些科学现象、事物及有趣的情景产生好奇心和关注,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如果置之不理,盲目的干预或指责,将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支持,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会使孩子产生积级的态度。如  何把科学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我有如下体会
期刊
从教以来,对形成高尚师德有些感悟。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生”是我们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一环。  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灵。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化。作为教育者,作为知识和道德的指引者,我们付出的关怀甚至可以拯救一个灵魂,使它不会扭曲、变形;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笔者曾教过一学生学生张丽(化名),爱表现,日常打扮像个小大人,化妆、
期刊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期刊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最好的教育。”的确,爱心是当好一个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先决的条件。“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深深的认识到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一扇扇心灵之窗,优化教育的效果。曾经有人这么说;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爱
期刊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靠感觉的,快乐是靠体验的,快乐应属于每个孩子、每位教师,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要去寻找快乐、去创造快乐。孩子的快乐就是做游戏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和环境的主人。福禄贝尔称他的幼儿园为大花园,幼儿是花草树木,教师是园丁,他倡导不同地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融合在一起游戏、孩子是快乐的、教师是快乐的,幼儿园是提供快乐的花园。这里有花香,这里有鸟鸣,这里有涓涓溪水,这里有自由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