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能呆板地遵循固定的预设线路,而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因为学生是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教学的,课堂自然会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边性,经常超出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灵活地进行调整,以生成新的教学流程,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一、智引独到见解,生成课堂创新
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新、可以让人的思维纵横驰骋、自由舞蹈的地方。要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尊重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生活、经验与思维。学生在思品课上往往会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些看似偏离主题的发言,其实就是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有可能蕴含着足以燎原的价值。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思品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个学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真正的尊重应是从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他说自己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用他们的“不欲”来干涉他,他们认为是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能去做。有时并不是对与错的原则问题,只是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不同而已。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你吃虾会过敏,是不是意味着有虾也不让别人吃呢?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不少学生认为应该补充一句:“己所欲,慎施于人。”己所不欲,更应该做到一个“慎”,这就是换位思考。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环境,及时捕捉学生的独到见解,灵活运用,适时引导,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从平时的所见所闻、体验、感受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品质,课堂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二、智化偶发事件,生成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遇到种种事前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上,多元价值观更形成了学生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时可能发生的失控与不和谐,我们时常会遇到个别学生的随意插嘴、故意唱反调甚至捣乱等偶发事件,我们还会遇到其它的种种意外,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其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因势利导,巧妙转换,使一些偶发事件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神来之笔,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一次,在教学《善于交往》中的“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时,课堂正按照预设的路线有序进行,这时一位同学说,她的同桌不舒服。话音刚落,生病的女孩子就呕吐了一地,安静的课堂一下子起了波澜,有的同学笑呵呵地看热闹,有的同学故意发出尖锐的“嘘”声。同桌的女同学陪她到洗手间,旁边的两个男生拿起拖把到水池里淋湿了来拖地,耐心地处理地上的脏物,课堂的节奏打乱了。我没有立即制止或者批评课堂的骚动,等到打扫好地面,大家回到座位后,我说:刚才我们身边发生了一个插曲,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实话实说,刚才的事情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是你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道义在我心,请结合本课及第二单元的内容,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做到善于交往,友好相处?课堂瞬时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了严肃的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也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善加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也才是美丽的。
三、智点真实思想,生成课堂实效
学生的真实思想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情境中,一些隐藏的真实思想被激活。真实的想法一旦暴露出来,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抓住,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教学七年级《知耻近乎勇》中的“羞耻感和责任感”时,我列举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民族屈辱。在说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屠杀时,一些学生插话:“杀死日本人!”“把他们灭了!”这些过激性的语言,显示出他们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观。联想到前段时间举国上下的保钓活动,一些城市群众聚集、游行并出现打砸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有必要及时结合社会热点,抓住契机对同学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我接过学生的话题顺势问道:“日本在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对日本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仇恨。我又问:“同学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是要一直仇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一直想着报复?对那些国家的人民是不是只有用同样的伤害才能洗刷屈辱?才能让我们有民族的自尊感?”同学们有的在思考,有的认真地点头。我进一步问道:“近些天来,各地发生了游行、抵制日货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表达爱国热情?”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当学生暴露出真实的思想,存在怀疑、攻击等极端性思维时,我们要及时点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反之,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暴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只停留在对是非的告诉与判断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关注生成,更要及时捕捉有效的生成,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魅力。
(曹峰,南通市小海中学,226015)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智引独到见解,生成课堂创新
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新、可以让人的思维纵横驰骋、自由舞蹈的地方。要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尊重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生活、经验与思维。学生在思品课上往往会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些看似偏离主题的发言,其实就是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有可能蕴含着足以燎原的价值。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思品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个学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真正的尊重应是从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他说自己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用他们的“不欲”来干涉他,他们认为是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能去做。有时并不是对与错的原则问题,只是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不同而已。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你吃虾会过敏,是不是意味着有虾也不让别人吃呢?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不少学生认为应该补充一句:“己所欲,慎施于人。”己所不欲,更应该做到一个“慎”,这就是换位思考。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环境,及时捕捉学生的独到见解,灵活运用,适时引导,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从平时的所见所闻、体验、感受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品质,课堂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二、智化偶发事件,生成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遇到种种事前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上,多元价值观更形成了学生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时可能发生的失控与不和谐,我们时常会遇到个别学生的随意插嘴、故意唱反调甚至捣乱等偶发事件,我们还会遇到其它的种种意外,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其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因势利导,巧妙转换,使一些偶发事件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神来之笔,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一次,在教学《善于交往》中的“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时,课堂正按照预设的路线有序进行,这时一位同学说,她的同桌不舒服。话音刚落,生病的女孩子就呕吐了一地,安静的课堂一下子起了波澜,有的同学笑呵呵地看热闹,有的同学故意发出尖锐的“嘘”声。同桌的女同学陪她到洗手间,旁边的两个男生拿起拖把到水池里淋湿了来拖地,耐心地处理地上的脏物,课堂的节奏打乱了。我没有立即制止或者批评课堂的骚动,等到打扫好地面,大家回到座位后,我说:刚才我们身边发生了一个插曲,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实话实说,刚才的事情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是你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道义在我心,请结合本课及第二单元的内容,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做到善于交往,友好相处?课堂瞬时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了严肃的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也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善加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也才是美丽的。
三、智点真实思想,生成课堂实效
学生的真实思想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情境中,一些隐藏的真实思想被激活。真实的想法一旦暴露出来,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抓住,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教学七年级《知耻近乎勇》中的“羞耻感和责任感”时,我列举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民族屈辱。在说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屠杀时,一些学生插话:“杀死日本人!”“把他们灭了!”这些过激性的语言,显示出他们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观。联想到前段时间举国上下的保钓活动,一些城市群众聚集、游行并出现打砸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有必要及时结合社会热点,抓住契机对同学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我接过学生的话题顺势问道:“日本在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对日本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仇恨。我又问:“同学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是要一直仇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一直想着报复?对那些国家的人民是不是只有用同样的伤害才能洗刷屈辱?才能让我们有民族的自尊感?”同学们有的在思考,有的认真地点头。我进一步问道:“近些天来,各地发生了游行、抵制日货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表达爱国热情?”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当学生暴露出真实的思想,存在怀疑、攻击等极端性思维时,我们要及时点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反之,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暴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只停留在对是非的告诉与判断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关注生成,更要及时捕捉有效的生成,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魅力。
(曹峰,南通市小海中学,226015)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