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的腔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金铨作为中国现代武侠电影史的泰斗级大师,被称为香港彩色武侠的开山鼻祖之一,他执掌制作的《大醉侠》与张彻的《独臂刀》一起引领了香港武侠的新篇章。而一生仅完成了16部电影拍摄的胡金铨,因他武侠电影中独一无二的戏曲腔调和电影美学,在20世纪的香港和台湾开创武侠片先河。笔者将从胡金铨的从影经历入手,浅析胡金铨武侠电影中的戏曲元素运用,同时浅谈胡金铨武侠电影对后世武侠动作片的影响。
  关键词:胡金铨;《大醉侠》;武侠电影;戏曲元素
  1 胡金铨的“台下十年功”
  1.1 幼年北平曲染
  1932年4月,胡金铨出生于北平。由于其家庭对国学教育的重视,胡金铨幼年时期在北平受到了很好的国学熏陶,同时由于身在北平的历史大环境影响,胡金铨打小就喜欢去戏楼子里面听戏,对京剧里的武生戏更是喜爱有加。除了京剧外,他还喜欢一个人溜到胡同口,去看来自各地的戏曲班子唱的地方戏:比如河北梆子、河南豫剧等。这些在北平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戏曲之美,深深地刻进了幼年胡金铨的心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未来在拍摄武侠电影时对戏曲元素和戏曲美学的运用。
  与此同时,当时的北平社会上,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极受欢迎,恰巧胡金铨的家庭与还珠楼主有所联系,喜爱武侠小说的胡金铨为了能常常听到还珠楼主对武侠世界的讲述,还会背着家人,偷拿家里的一点鸦片作为礼物送给还珠楼主。由此胡金铨便与还珠楼主结交,听还珠楼主讲解他的武侠世界里的风云变幻,在胡金铨年幼的心里埋下了武侠的种子。
  1.2 青年香港片场学习
  1949年11月,年仅17岁的胡金铨只身来到香港,也开始了他进入电影行业的学习。来到香港的胡金铨由于两次求学不成,只能靠平时在不同工作岗位打打零工过活。期间,他当过小学生英语补习老师,为吴性裁、费穆主持的龙马电影公司做过广告、海报、布景的工作,期间也尝试过影视企业制作电影等工作。到后期进入永华公司担任助理导演,也兼职编写电影剧本。
  来到香港的他,几乎将电影片场里的所有幕后行当全部做过一遍,也正是因为对电影幕后所有制作和操作的了解,成为他日后导演武侠戏有利的奠基石。曾经的美工、布景设计的工作经历以及自己的国画基础,使得胡金铨制作的许多以武侠为元素的电影中,每一个画面无不浸染在浓浓的中国风的韵律和视觉当中,让人无法自拔。
  在香港片场经历了13年的学习后,30岁的胡金铨终于开始独立参与电影导演工作了。在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胡金铨就参与到了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组,他指导拍摄了“书院”“下山访英台”等多个桥段。两年后,胡金铨人生第一部独立执导的抗日电影《大地儿女》开拍,但是由于政策原因,影片中与日抗争的镜头全被删去,影片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胡金铨的绝唱之作——《大醉侠》,与张彻《独臂刀》开辟了武侠世界的新道路。
  1.3 中年台湾导戏自成一家
  在香港学习了如何拍电影后,带着正在构思中的《龙门客栈》(出名《起解》)离开了邵氏,投奔台湾的联邦公司。在台湾拍电影的日子,也让他把自己的武侠电影真正的推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从而享誉全球。来到台湾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龙门客栈》,上映后口碑票房皆大获成功。由此胡金铨专门拍摄武侠电影,1972年指导的《侠女》让他的武侠电影真正对欧美电影圈产生影响,获得了当时海外影视界一致好评,获得多个知名海外电影节的奖项提名,如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两部电影更将他作为导演心中的佛学禅意和中华古典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中国武侠电脑中的独特标志。
  胡金铨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在台湾制作,只有极少部分是在香港完成的,生在香港长在台湾,应该算为台湾电影人。但在那个时代,台湾与香港电影并没有较大的阻隔,同一部电影也会出现在两地进行制作和公映的情况,因此无论将他划分在哪个地区,代表的都是中国武侠片。笔者认为香港电影圈的商业化模式和胡金铨武侠电影中的作者态度是不太相融的,香港的电影快节奏拍摄,和胡金铨精雕细琢式的制作也会产生很大冲突,所以胡金铨到台湾进行电影制作是必然的结果。
  2 胡金铨电影中的戏曲元素运用——以《大醉侠》为例
  胡金铨的每一部武侠电影中,几乎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笔者以胡金铨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电影《大醉侠》为例,进行其武侠片中戏曲元素运用的分析。
  2.1 角色的脸谱化设计
  在京剧的脸谱中,一般不同颜色会有固定的性格代表,比如曹操脸谱的曹操就是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而与此对照的便是《大醉侠》里的玉面虎。玉面虎惨白的外貌不由让人笃定此人秉性,戏曲元素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也令观众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反派的疏离感。
  除了角色脸谱化的设计,胡金铨电影中的人物装束也一般为纯色,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忠奸好坏,让观众一看便知。不同的纯色之间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不尽相同,就比如说黄色就有中正醇和之相,黑色的服饰不仅干练更显庄严。这种颜色的区分,使人物在电影中鲜明突出,也很好地平衡了画框构图颜色的搭配。
  这些角色的脸谱化的确给胡金铨的角色增加了特色,但同时也增加了桎梏。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影评人蔡国荣认为,在胡金铨的眼中人物由于受到戏曲影响的限制,导致他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从始至终一个性格,很难因为外部环境的变换而跟着一起变化,就好像京剧中的“生旦净丑”一样,会让观众在第一眼就在心中留下一个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就会使得单一人物在之后的情景中也难以改变性格。虽然的确存在扁平型的角色,但是通过胡金铨武侠片的剪辑和故事情节推进,却很好地展示了男人的陽刚和影片的环环相扣。
  2.2 场景的舞台化设计
  对于胡金铨的武侠片而言,他格外喜欢将电影中打斗或者推进情节发展的片段放在寺庙或客栈中。比如他的“客栈三部曲”——《大醉侠》《龙门客栈》和《迎春阁之风波》,狭窄自闭的地方可以使得武斗的精彩程度呈几何倍的增加,而古代客栈无不符合这一条件。   胡金铨认为,中国古时候的客栈由于汇聚天南地北的客人,其中所蕴含的矛盾元素都有可能在某个特定或不经意的时空中点燃,这个场景好像是专门为武侠设置出来的一样,而荒野中透露出点点烛光的野栈就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千军万马的交锋还是险象迭出的武打都是在一方戏台上展示,而小小的戏台通过戏曲演员的表演而富有层次和空间感。刘成汉认为,胡金铨的电影大多都将剧情的伸展放到一所客栈中完成,所谓客栈古堡、寺庙,不过是“从小舞台扩展到大舞台”而已。
  当然,虽然只使用了客栈、寺庙这样类似戏剧舞台的狭小封闭的空间,但是胡金铨也是将这些情景进行了“电影化”的设计。通过运用蒙太奇,将封闭空间分为很多个小镜头和小空间,从而使观众不产生压抑感,反而有一种开阔、打斗激烈的视觉效果。
  2.3 戏曲音乐节奏的运用
  将声音和音乐融入电影情节,可以体现出电影的整体风格,为观众思考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提供依据。张彻和胡金铨即使同样是武侠题材的电影,也通过运用这两种‘音’,产生截然不同的风格,胡金铨就喜欢用鼓点声来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
  以《大醉侠》中金燕子的一段武打戏来说,金燕子由远及近向着客栈走来,此时突出的声音主体不是镜头主体画面中客栈的环境声,而是镜头外的雷鸣之声,两相对比不难预测战斗的来临,君子坦荡的笛声附以急促的鼓点声,代表着金燕子虽然身处险情,却又毫不慌张的心理状态。在接下来的对打环节,前几个小喽啰、龙套出场时给了急促的京剧鼓点,但是当金燕子真正与五虎之一对打时,却很少出现音乐,和京剧中在兵器相接时出现个别的音效一样,打斗双方也仅仅是在短兵相接时插入一点鼓点。这些戏曲中音乐的运用,很好地把握了去武侠片中双方对打的节奏,同时也给源于戏曲舞台和舞蹈的武打动作和蒙太奇做了很好的衬托。
  3 胡金铨电影戏曲元素对后世武侠电影的影响
  作为国际知名的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从武侠电影制作中不仅让影视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同时其所运用的拍摄手法更是推动了中国武侠走向一个新的领域。在武侠电影中融入中国历史悠久的三教“佛儒道”的哲学,使得电影中国历史气息浓厚,又使电影意境悠远。
  中国电影的起步就是从戏曲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便是拍摄京剧片段《定军山》。胡金铨对武侠电影的創作态度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电影同样如此。他电影中的戏曲元素,不仅让他的武侠电影大放异彩,同时也影响了很多在他之后的导演。比如导演李安曾说:“让我觉得中国片就是这样的,过去的中国是这样的。”李安《卧虎藏龙》中的竹林打斗片段、徐克《新龙门客栈》的音乐与打斗节奏甚至是张艺谋《英雄》里的武打场面,无不受到胡金铨的电影元素的深刻影响。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机遇不断,大笔资金不断涌入,但是武侠片能拍的出彩的导演却越来越少,某些导演在武侠电影中仅使用了中华文化的表层,比如道具、布景、人物形象等,却没有像胡金铨这样将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融入电影,如今的武侠电影带给观众们的仿佛只剩一张空壳,透过空洞看去并发现不了什么核心内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胡金铨用自己传承中华文化的腔调,拍出了属于自己的武侠电影,胡金铨电影中的腔调,其实就是中华文明的绽放。
  参考文献:
  [1] 张弘弢.从《大醉侠》看胡金铨对声音的运用[J].北方文学,2011(2).
  [2] 颜红.论胡金铨在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地位[J].电影文学,2014.
  [3] 邵雯艳.戏曲传统的电影移植与现代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3-16(006).
  [4] 刘郁琪,陶海霞.胡金铨武侠电影中的戏曲美学[J].电影评介,2013(8).
  [5] 李百晓,朱旭辉.胡金铨的武侠电影艺术对后武侠片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1(2).
  作者简介:吉韵光(1998—),女,广东中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桂台两地的发展凝聚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并将其内容丰富、发展和创新。广西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发展应注重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借鉴运用台湾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提升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引导文化有序发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桂台文创;交流传承;人才培养  台湾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经济成功模式”的重要组
期刊
摘 要:笔者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引入室内设计系列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两个教学周期的改革实践与应用研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专业必修课《建筑装饰材料》为例,深入探析“对分课堂”的教学特点和实践经验,旨在为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原理、权责对分理念和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形式。信息视觉化是一种以视觉表现形式,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把信息数据通过艺术的手段重新展现。经过视觉可视化的美观设计,让它更具有艺术形式呈现给受众,应用信息视觉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鄂尔多斯婚礼成为此次研究的非遗项目。本文以信息视觉化为基础,对非遗鄂尔多斯婚禮项目信息视觉化呈现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对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工业革命爆发,日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法国政治制度的改变,画家们的绘画理念、技法、风格也惨遭滑铁卢,由于不甘被束缚,他们开始了大胆的探索,高更就是其中一个,他向往远方,想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放弃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家庭而选择他所认为的伊甸园——塔希提岛,并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转变。  关键词:高更;艺术追求;塔希提岛  1 高更的逐梦
期刊
摘 要:当今人们的生活对精神信仰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财神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有着非常重大的研究和传播价值,他除了求赐财降福外,大多还渗透着除恶扬善的理念,更体现人们对于道德和文明的重视,其道德教化的意蕴不言自明,带有正面的教育和启迪意义。而今天,在社会的发展都进入了新媒体环境的趋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新媒体的趋势更好地传播和发扬出去。本次设计的大体方向就是借助新媒体趋势
期刊
摘 要:作为《鬼吹灯》系列小说改编最成功的一部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充分撷取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志怪元素,在“盗墓”外衣包裹下,借鉴好莱坞探险故事的“内核”,试图靠着正宗的“摸金范”打造中国电影所独有的志怪图景。但是,作为一种类型片尝试,只有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真实与幻象互动的现代语境中,回归最质朴的人文关怀,对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有更深刻的认知与把握,国产魔幻类影片才能真正承担起“互联网+”时
期刊
摘 要:工笔人物画作为古代绘画中最先发展成熟的画科之一,当中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向。如唐代的张萱《捣练图》、周文矩《宫中图》都是较早出现儿童形象的作品,在这两幅作品当中儿童都是神情灵活,为画面增添了数分生活气息。宋代以儿童为主角的绘画作品,可以参见当期优秀的儿童画题材画家,如苏汉臣、陈宗训、李嵩、刘松年等。元代的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较少,基本沿袭了宋代的范式。明代时期则在继承宋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社交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在各种社交网站如微博、微信, 都发现拥有众多粉丝的“意见领袖”。互联网媒体更是打开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引发媒体在广告营销模式上的巨大变革。本文通过论说KOL及当下环境、KOL的分类与其特点、KOL模式发展趋势和以美妆行业为例谈KOL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对KOL广告营销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KOL;广告营销模式;美妆  1 论说KOL及当下环境  KOL是K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对残障、高龄和低龄等特殊人群的人权保护愈发完善,作为核心内容的无障碍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我国在无障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强国,保障各个群体的人权是国家强盛、民族进步的表现。本文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城市无障碍设施普及的现状,并与国外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获得的显著成就作对比,探究国内在此方面落后的根本原因,提出探
期刊
摘 要:被称为“墨西哥壁画之父”的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同时拥有共产党员、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他绘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即为墨西哥艺术开始走出殖民文化的阴影、在全美洲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里维拉将自己的民族主义情感、社会政治观念和艺术激情融于作品,以他为辐射点,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墨西哥的国家艺术发展与同时期的美国、欧洲乃至中国民族艺术的形成共享了相似的语境与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