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权力的归属

来源 :政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xi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国公司法文本看,公司股东会与董事会各有自己的专属权力,采取的是职权法定主义,并不是通说所主张的股东会中心主义.职权法定主义造成司法实践的诸多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回归到问题的原点——公司权力的归属.鉴于公司治理规制的复杂性,应采取"常态+"的坐标理论进行立法.公司权力归属于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常态,是公司法的心脏条款,应该围绕董事的职权、义务、责任、免责与商事判断规则等展开详细立法.以此作为定位的中心,利用例外的立法技术来规范公司股东会的职权.公司权力归属于股东会的极端情形是废除董事会,只设股东会.董事会权力是由一系列性质各异的权力组成的权力群,可以向下转授经理人来行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力,但是董事会依然对其行使指导与监督的权力.我国公司法的经理制度与现实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应该重构经理人制度.
其他文献
集中审批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实践中形成三类典型模式:即依托行政服务大厅的“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模式、单独设立行政审批局模式、法定机构改革加上行政审批局模式。通过对大连的实践案例剖析,把握集中审批改革实践动向,梳理改革困境与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集中审批的思路和行动策略。
违反《民法典》所规定的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或者是损害抽象的社会秩序、一般的公共利益的行为,都不足以奠定诈骗罪的处罚基础.诈骗罪是侵害个人法益犯罪中的财产犯罪,只有欺诈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损害的,才可能构成该罪.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的场合应该肯定诈骗罪,通过欺骗手段逃避税款的场合因特别法条的存在而不按照诈骗罪处理,以欺骗方式谋得公职或其他职位的,因难以肯定财产损害而一般不成立诈骗罪.在经济财产说和刑法独立性思想下理解诈骗罪的成立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理解诈骗罪的法益侵害时,不应忽视其"欺诈犯罪"的属
法秩序统一性原理主要在限定处罚的意义上有其存在价值,即在其他部门法上合法的行为,不应当作为刑法处罚的对象.理论上不能一提到法秩序统一性就简单地得出刑法必须从属于前置法的结论.从实践视角看,就入罪而言,行政违法、民事违法仅能够对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提供一定支撑.顾及前置法的违法性,绝不等于前置法能够起到对刑事犯罪认定的“定性”作用,行政犯以及传统财产犯罪均与对应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对客观违法性有决定性影响的法益侵害性及从法秩序整体出发的阻却违法判断,都是实质判断.行为虽然违反行政法或其他部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