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将因新冠疫情而刻入历史坐标,疫情的发生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特点,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和途径,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浅析。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和阶段性胜利,但疫情并没有消失,国内仍有零星病例,并且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特点,挖掘利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汲取其教育价值,适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大意义。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时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1.因事而化,坚定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就是凭借“事件”教育感化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理想信念的至关重要性。面对疫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导向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中国在抗疫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赞许。但一些西方媒体公然抹黑中国,期待达到丑化中国制度和抑制中国发展的目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这次疫情,以此来教育和感化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涉疫”言论,辨别看待网络信息,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一致,战胜疫情中的重重困难,牢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2.因时而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就是根据不同时代,抓住不同时机,适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中提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行、发时代之声、为时代明德。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好战“疫”这本鲜活的教材,讲好战“疫”故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青年人才。
3.因势而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需要
因势而新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国家发展新趋势,学生学习新态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不同时期的要求,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切入,创新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疫情的发生使得教育模式及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注重运用“云教育”和“云教学”等在线教育方式,建立师生信息畅通、情感互通、价值共通的理想状态,同时发挥好说理和言语及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感号召和理性号召,帮助大学生及时科学的认识疫情,并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疫情的影响,增强防控疫情的力量,使大学生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激发学生的责任之心、奉献之心,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特点
疫情的发生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总体呈现出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积极参与与消极懈怠并存、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存的状态。
1.思想: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
疫情给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一定的波动,整体呈现出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的状态。多数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网络信息都能冷静分析、理性看待,不被“带节奏”。在战“疫”这场战争中,多数大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认同和维护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不信任感,一些不实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的负面思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理性认知,亟待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并加以引导。
2.行为:积极参与与消极懈怠并存
疫情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学校规定,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放松个人防护,履行健康第一负责人的职责。同时一些学生制作科普视频、图文信息,借助网络平台将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传播出去。也有不少学生到所在社区、乡村的志愿服务中心,为打赢防疫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不强,违反疫情防控要求,无视校规校纪。例如,某高校两名学生在疫情防控隔离期间违反学校规定提前返校并隐瞒实情,没有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负责任的重担,责任担当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薄弱,亟待加强教育。 3.心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存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迅速做出战略部署,展开一系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战“疫”举措;社会各地各行各业以最大努力对抗病毒,主动出击,积极应对;身处不同角色不同职业的个人以不同方式与病毒展开较量。这种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爱国情怀更加醇厚、深切。
但是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同时一些防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大学生爱国正能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一场实“战”,有步骤、有目的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自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大意义。
1.讲好战疫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因为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经受住了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三年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非典、特大雪災等,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有着强大的爱国情怀,才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这些重重困难。此次发行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强调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其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年轻人心底都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现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把一些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行之有效的科学经验、可歌可泣的凡人壮举讲出来,才能全面的展示出中国战“疫”的众志成城和英勇奋战,才能让中国担当在大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最终才能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梳理抗疫过程,坚定大学生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今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再次展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部署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建立并投入使用;全国医疗资源向武汉集结;科研人员研制对抗病毒的有效方法;全国各地、各行业勠力同心抗击疫情……通过对抗击疫情过程的梳理,使同学们认识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之所以能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把人民利益和安全放在首位,都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此来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3.弘扬抗疫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承担责任是成熟的青年大学生该有的素质,家国情怀是我们愿意为国付出的不竭动力的根源,伴随家国情怀的责任感,是化在血液里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这个重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和必将承担的。在这次抗击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此来强调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同时引导大学生把责任担当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路径融入国家和民族大业的轨迹中。
4.正视疫情危害,强化生命健康教育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尽管各地政府采取了十分严谨的防控措施,一线人员全力与病魔斗争,但一些人的生命还是被无情夺去,一些家庭为此变得支离破碎。疫情面前,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宝贵。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3.7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可以看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的答卷。可见国家领导人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好“生命健康教育”这一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应该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树立起来。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通俗易懂,还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引导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以文育人:抓好课堂主渠道
课堂是点亮思想火炬、激发内在情感、启迪人生智慧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引导学生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感恩生命,践行生命道德,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在具体教学中,将疫情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有机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此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注重将无形的抗疫精神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育人育才的功能,使大学生深刻感悟抗疫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根植于心,自觉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
2.典型示范: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以疫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人物作为学习典范,把代表前进方向、具有突出事迹的先进典型加以宣扬,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大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人们以不同的战斗姿态参与到防疫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案例,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展现出了中国的大德、大爱、大担当的精神。高校要大力宣传抗击疫情中的人物榜样,用典型先进的榜样力量来感染、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提高其内在思想认识与觉悟,将爱国情怀、责任意识植于心践于形,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3.媒介传导: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了当今的媒体形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新媒体形式并整合优质信息,用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人物事迹、党中央重要战略部署,报道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使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同时有力回应网上不实报道和恶意言论,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不信谣、不传谣,强化责任意識,激发担当精神。如可以利用云课堂、在线会议、社交软件等新型教育手段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来打造一个便捷、生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大学生在疫情中快速成长。
4.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土壤和环境,不仅作用于在校生成长成才,而且也将其内在优秀精神影响力延展到全社会,是当代中国的宝贵财富。面对疫情,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为宣传疫情涌现的正能量助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高校可以在校内张贴海报,增设典型事例和人物的专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开展演讲、讲座,话剧表演等文化活动,使同学们更深刻感受抗击疫情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精神,增强制度自信;征集优秀作品,营造浓厚的抗疫精神学习氛围,增加防控疫情的力量。
五、结语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虽然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在抗击疫情过程展现出的抗疫精神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抗击疫情精神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引导大学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2.
[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4]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
[5]张成凤.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47-50.
[6]郑琳川.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出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1-5.
[7]莫妮莎.主旋律电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导师:戴艳军.大连理工大学,2019.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和阶段性胜利,但疫情并没有消失,国内仍有零星病例,并且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特点,挖掘利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汲取其教育价值,适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大意义。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时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1.因事而化,坚定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就是凭借“事件”教育感化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理想信念的至关重要性。面对疫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导向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中国在抗疫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赞许。但一些西方媒体公然抹黑中国,期待达到丑化中国制度和抑制中国发展的目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这次疫情,以此来教育和感化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涉疫”言论,辨别看待网络信息,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一致,战胜疫情中的重重困难,牢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2.因时而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就是根据不同时代,抓住不同时机,适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中提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行、发时代之声、为时代明德。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好战“疫”这本鲜活的教材,讲好战“疫”故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青年人才。
3.因势而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需要
因势而新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国家发展新趋势,学生学习新态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不同时期的要求,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切入,创新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疫情的发生使得教育模式及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注重运用“云教育”和“云教学”等在线教育方式,建立师生信息畅通、情感互通、价值共通的理想状态,同时发挥好说理和言语及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感号召和理性号召,帮助大学生及时科学的认识疫情,并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疫情的影响,增强防控疫情的力量,使大学生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激发学生的责任之心、奉献之心,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特点
疫情的发生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总体呈现出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积极参与与消极懈怠并存、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存的状态。
1.思想: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
疫情给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一定的波动,整体呈现出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并存的状态。多数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网络信息都能冷静分析、理性看待,不被“带节奏”。在战“疫”这场战争中,多数大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认同和维护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不信任感,一些不实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的负面思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理性认知,亟待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并加以引导。
2.行为:积极参与与消极懈怠并存
疫情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学校规定,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不放松个人防护,履行健康第一负责人的职责。同时一些学生制作科普视频、图文信息,借助网络平台将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传播出去。也有不少学生到所在社区、乡村的志愿服务中心,为打赢防疫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不强,违反疫情防控要求,无视校规校纪。例如,某高校两名学生在疫情防控隔离期间违反学校规定提前返校并隐瞒实情,没有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负责任的重担,责任担当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薄弱,亟待加强教育。 3.心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存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迅速做出战略部署,展开一系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战“疫”举措;社会各地各行各业以最大努力对抗病毒,主动出击,积极应对;身处不同角色不同职业的个人以不同方式与病毒展开较量。这种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爱国情怀更加醇厚、深切。
但是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同时一些防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消极情绪。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大学生爱国正能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一场实“战”,有步骤、有目的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自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大意义。
1.讲好战疫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因为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经受住了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三年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非典、特大雪災等,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有着强大的爱国情怀,才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这些重重困难。此次发行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强调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其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年轻人心底都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现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把一些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行之有效的科学经验、可歌可泣的凡人壮举讲出来,才能全面的展示出中国战“疫”的众志成城和英勇奋战,才能让中国担当在大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最终才能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梳理抗疫过程,坚定大学生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今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再次展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部署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建立并投入使用;全国医疗资源向武汉集结;科研人员研制对抗病毒的有效方法;全国各地、各行业勠力同心抗击疫情……通过对抗击疫情过程的梳理,使同学们认识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之所以能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把人民利益和安全放在首位,都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此来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3.弘扬抗疫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承担责任是成熟的青年大学生该有的素质,家国情怀是我们愿意为国付出的不竭动力的根源,伴随家国情怀的责任感,是化在血液里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这个重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和必将承担的。在这次抗击疫情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此来强调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同时引导大学生把责任担当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路径融入国家和民族大业的轨迹中。
4.正视疫情危害,强化生命健康教育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尽管各地政府采取了十分严谨的防控措施,一线人员全力与病魔斗争,但一些人的生命还是被无情夺去,一些家庭为此变得支离破碎。疫情面前,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宝贵。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3.7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可以看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的答卷。可见国家领导人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好“生命健康教育”这一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应该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树立起来。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通俗易懂,还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引导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以文育人:抓好课堂主渠道
课堂是点亮思想火炬、激发内在情感、启迪人生智慧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引导学生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感恩生命,践行生命道德,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在具体教学中,将疫情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先进人物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有机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此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注重将无形的抗疫精神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育人育才的功能,使大学生深刻感悟抗疫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根植于心,自觉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
2.典型示范: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以疫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人物作为学习典范,把代表前进方向、具有突出事迹的先进典型加以宣扬,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大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人们以不同的战斗姿态参与到防疫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案例,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展现出了中国的大德、大爱、大担当的精神。高校要大力宣传抗击疫情中的人物榜样,用典型先进的榜样力量来感染、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提高其内在思想认识与觉悟,将爱国情怀、责任意识植于心践于形,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3.媒介传导: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了当今的媒体形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新媒体形式并整合优质信息,用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人物事迹、党中央重要战略部署,报道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使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同时有力回应网上不实报道和恶意言论,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不信谣、不传谣,强化责任意識,激发担当精神。如可以利用云课堂、在线会议、社交软件等新型教育手段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来打造一个便捷、生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大学生在疫情中快速成长。
4.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土壤和环境,不仅作用于在校生成长成才,而且也将其内在优秀精神影响力延展到全社会,是当代中国的宝贵财富。面对疫情,校园文化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为宣传疫情涌现的正能量助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高校可以在校内张贴海报,增设典型事例和人物的专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开展演讲、讲座,话剧表演等文化活动,使同学们更深刻感受抗击疫情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精神,增强制度自信;征集优秀作品,营造浓厚的抗疫精神学习氛围,增加防控疫情的力量。
五、结语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虽然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在抗击疫情过程展现出的抗疫精神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抗击疫情精神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引导大学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2.
[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4]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
[5]张成凤.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47-50.
[6]郑琳川.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出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1-5.
[7]莫妮莎.主旋律电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导师:戴艳军.大连理工大学,2019.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