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这样的成绩是以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的,这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能否破解环境资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所在。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尽快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美丽中国
一、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相关概念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概念,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马克思主义中很多思想和观点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的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分的破坏环境,改造环境,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谐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战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中国的相关概念
“美丽中国”计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决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水青山。面对资源严重溃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中国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研究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摒弃竭泽而渔,焚木而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为了子孙后代拥有美丽蓝天,生活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虽然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也要做好人口控制工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着重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宣传优生优育和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人空数量工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全面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第四部《在暴风雨中转折》当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制造”的全部优势就在于价格的低廉”。中国要想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必须升级。因为制造业使用了大部分的能源资源。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一部分较为领先的企业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和中端的位置升到高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就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转方式,调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们才会去做保护生态环境的事情。有了意识,才会有行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就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信息传播渠道,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新型传播渠道进行传播。让全社会都树立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同环境保护理念,最终付诸行动。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监管惩处力度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执行。只有有了法律的保护,人们才会不去触碰生态环境的红线,才能够做到自觉的保护环境。再有了相关法律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管和惩处,让违法分子牢记法律的底线,紧绷头顶的红线。
三、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美丽中国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但也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早日把中国建设成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美丽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0-231
[2].柴静,《穹顶之下》[R],北京,优酷网,2015
[3].雪饵,《改革都有红利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12-316
[4].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49-252
[5].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57-259
[6].吴树青,《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2-31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49-152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美丽中国
一、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相关概念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概念,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马克思主义中很多思想和观点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的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分的破坏环境,改造环境,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谐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战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中国的相关概念
“美丽中国”计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决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水青山。面对资源严重溃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中国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研究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摒弃竭泽而渔,焚木而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为了子孙后代拥有美丽蓝天,生活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虽然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也要做好人口控制工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着重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宣传优生优育和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人空数量工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全面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第四部《在暴风雨中转折》当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制造”的全部优势就在于价格的低廉”。中国要想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必须升级。因为制造业使用了大部分的能源资源。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一部分较为领先的企业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和中端的位置升到高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就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转方式,调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们才会去做保护生态环境的事情。有了意识,才会有行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就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信息传播渠道,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新型传播渠道进行传播。让全社会都树立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同环境保护理念,最终付诸行动。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监管惩处力度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执行。只有有了法律的保护,人们才会不去触碰生态环境的红线,才能够做到自觉的保护环境。再有了相关法律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管和惩处,让违法分子牢记法律的底线,紧绷头顶的红线。
三、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美丽中国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但也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早日把中国建设成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美丽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0-231
[2].柴静,《穹顶之下》[R],北京,优酷网,2015
[3].雪饵,《改革都有红利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12-316
[4].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49-252
[5].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57-259
[6].吴树青,《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2-31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49-152